日前,福州大学博士生招生考试成绩一公布,三明市大田县奇韬镇东佳村又热闹起来了。来自该村的郑成辉被福州大学录取,他也成了这个小村子走出的第八位博士生,为这个偏僻小山村又添上了“神奇一笔”。
有夫妻博士,有洋博士
东佳村位于三明市大田县奇韬镇的东南部,海拔超过700米,距大田、三明、尤溪和沙县四个城区均有六七十公里之遥,离镇所在地也有六七公里,交通闭塞。全村户籍人口1100多人,人均耕地不到1亩。但就是这样的小村子,却创造了一个教育的小神话: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培养出了8位博士、6位硕士及160多位本科毕业生,十几位高级职称人才。
郑成辉介绍说,村中8位博士中除了张玉明,另外7位姓郑,1981年,村里郑祥洋考上福建农学院,之后又考上硕士、博士,成了村里首位博士。郑祥洋成了他那个家族的榜样,在他之后,亲戚中的郑成洋、郑东滨、郑东风、郑大利和黄青玲相继成为博士研究生。这其中,郑大利与黄青玲还是一对博士夫妻。
此外,村里的这批优秀学生学位含金量都很足,毕业后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解放前,东佳村里出了一位大学生郑玉光,他于1945年考入厦门大学,1949年毕业,成为我国自动控制飞机专家,培养了不少航空航天科技人才,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腾飞做出了贡献。1979年张玉明考进厦门大学,成为村里恢复高考后首位大学生,2002年又成为中科院博士,现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重要岗位任正厅级干部。1981年,郑祥洋考上福建农学院,1985年,他成了村里的首位硕士研究生,1992年,他考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研究生,成了村里的首位博士。再者,郑东滨为澳大利亚奥克兰大学博士、郑成洋为北京大学博士、黄青玲为福建医科大学博士、郑大利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其中,郑大利与黄青玲是目前村里唯一一对博士夫妻。
穷,成了读书的最大动力
虽说现今博士众多不稀奇,但一个小山村里出了这么多位博士,而且7位来自同一家族,这就稀奇了。东佳村“人才现象”产生的“人才效应”引起了许多人的 注,该村被称关之为是 高级知识分子“村”,许多人纷纷讨论这村子缘何能如此。“我们平时也都会讨论, 也很难得出一个统但一的结论。”郑成辉说,多数人现在也都同意,正是东佳村的偏僻与贫穷,才造就了这么一个“小神奇”。他说,村子很贫穷,村民对“读书改变命运”有着更多的体会,大家认定知识改变命运。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榜样的力量,村里有人考上了大学,就会互相鼓励,家长也会互相比较,大学生的荣誉光环,刺激了更多学生的进步与家长的支持。
郑成辉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许多人都搬出去了,现在村子中常住人口不到500人,村里的小学也只开设了一至三年级,“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教育资源,为了小孩读书,村里许多人都到镇上或县城里了,但对教育重视的好风气还是很好地传承下来了。”在大田县任教的中学高级老师郑成钞透露,今年高考中,东佳村许多考生发挥很好,将会有几位上重点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