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走特色发展之路
失去了名校的光环,独立学院能否挺过招生关和就业关,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肯定会受到一定影响,毕竟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结构等,用人单位并不十分清楚,而能给招生单位提供初步信息的就是一纸文凭及所在学校的知名度。”雷洪认为。
对于生源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董事长张南红表示,独立学院近年来已经逐步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同,“独立学院招生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学校办得不好,学生自然也不会来”。
武大东湖分校党委书记傅功成认为,独立学院独立之后,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与市场的结合也会更加紧密。独立学院虽然面临着创自己品牌的压力,但压力也是一种机遇,独立之后不必完全依赖于“母体”高校,而是“博众家之长”,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高教所所长罗建国认为,独立学院属于非公非民,走向“独立”是大势所趋。办得好的独立学院“迟转还不如早转”,这样产权归属更加明晰,有利于鼓励原投资方继续加大投资,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将会越来越好。
“独立学院独立后,不需要再向‘母体’高校交纳管理费,可以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陶梅生说。这也被视为独立学院独立后最大的好处,多位受访者均表示,“这笔数额不小的管理费可以用来改善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增加教职工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武汉大学教科院院长程斯辉说,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更加清晰的定位。“脱离‘母体’的独立学院应该整合和集中有限资源,瞄准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应更加突出应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