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农大林学院党员博士生导师团长期活跃在基层,服务全省各地林业和林农,促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仅2010年暑假,该服务团便组织了“科技下乡”活动15场次,林业科技讲座12场次,直接为林农提供技术服务5000多人次,帮助林农新上了油茶、千年桐、山苍子等生物质能源、毛竹、雷公藤等10个致富项目。 立足生产 增强科技服务实效 武夷山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目前是武夷山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整个景区生态观赏林中,马尾松林占到了70%。然而,近几年来,武夷山风景区的松林由于遭受松墨天牛和马尾松毛虫的危害,部分松树枯死,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森林生态景观。 福建农大博导服务团成员陈顺立教授、张飞萍副教授等,多次前往武夷山景区,进行害虫防控技术研究和指导,制定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林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体系”,使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至今未受到世界头号松林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侵入。 据统计,2004年至2008年以来,该体系累计防治面积127万亩,累计挽回经济损失4923万元;按每亩节约防治经费8元计,4年累计节约防治经费1045万元。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东南部的上金贝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也是宁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2008年7月,福建农大博士生导师服务团来到上金贝村深入调研,提出建议:一是抓好发展规划,突出农业、工业、社会事业、旅游等方面项目;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旅游等事业奠定基础;三是大力发展增收产业。该村接受了专家意见,挖掘资源,推出了农家乐、旅游度假区等特色产业,农民开始增产增收。 院地对接 科研成果服务生产一线 浙江双栉蝠蛾是我国毛竹笋的一种新害虫,2001年以来这种害虫在福建省闽西北毛竹产区迅速蔓延,2006年,已扩展到南平地区各县(市)以及三明、龙岩地区部分县(市),受灾面积达25万多亩。对此,陈顺立教授带领研究生前往邵武、顺昌、将乐等地毛竹产区,开展“毛竹笋新害虫——浙江双栉蝠蛾的综合防治技术”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陈顺立教授介绍,该研究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要手段,控制危害,实施留笋成竹的综合防治技术,实现了防治与生产经营的有效结合,大幅度地减少了竹林因该虫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促进了竹林生长和效益最大化。 据了解,该成果已在福建邵武、武夷山、延平、建瓯、顺昌、将乐等毛竹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建立综合防治示范点、监测点8个,防治竹林46903亩,共增加林农收入3605万元,增加企业利税899万元。 “应用科研成果服务生产一线,提高林农收入,是博导服务团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陈顺立说。 培养人才 给地方林业“造血” 为适应绿色海峡西岸建设的需要,福建农大博导服务团依托科研实力和师资力量,培养了一批现代林业人才。 在宁德市,该校博导服务团成员与学院技术骨干组建授课队伍,开设专家课堂,为林农普及林业实用技术。同时,实行科技导师制度,博导、专家与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结对子,为基层培养林业技术骨干人才。 面向基层林业局,博士生导师服务团开展了林业技术人才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如招收专业技术骨干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举办林学大专、本科函授班;定期举办地方林业局业务骨干培训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仅2010年,该服务团就输送林业技术人才本科生53人、硕士生12人、博士生1人,到南平、三明、漳州等地林业局和国有林场单位,以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除理论知识培养外,博导服务团还为基层林业人才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在宁德、三明等地建设竹类资源栽培示范基地、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基地、雷公藤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示范基地,博导服务团以科技项目带动基层技术人才的培养,保证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培养林业科技人才,一方面使基层科技工作者改善知识结构,进而指导生产实践;另一方面,为基层培养林业科技工作者,可以辐射更广的工作范围,提高基层工作热情。”福建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博导服务团吴承祯教授说。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研究员表示,学校每年都组织大批博导、专家教授深入基层,把农民急需解决的生产难题作为科研课题,切实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科技下乡、科技服务“三农”,在该校已制度化、常态化和规划化,涌现出一批“把论文写在农民口袋里”的教授、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