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库 > 211工程
  •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全国惟一的一所体育大学。 是全国重点院校和 “211工程”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
    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
    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学校现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
    学校从筹备到发展,一直受到了党、国家和各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同志的亲切关怀。建校之初,当时兼任中央体委主任的贺龙副总理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大力支持,经常来校亲临教学第一线指导工作。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布的44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迫停止办学,1969年在周恩来总理做出“北京体育大学要办,还要办好”的指示,使已经停办的学校重逢生机,学校于1971年恢复办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现有7个学院3个系2个中等专业学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还有国际交流中心承担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另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设在我校,主要为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干部、全国体育局长、教练员、学术技术带头人和2008奥运会各类人才进行专门培训。
    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体育学”博士授予权单位,拥有全部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英语(国际体育)、表演(体育艺术)、运动康复与健康11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离退休人员600余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2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0余名、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国家队教练15人,国际级裁判40余人;近100人在国际、国内各级体育组织任职;在国家二级学会任常委以上职务的有50余人。
    学校现有36个教研室,15个研究中心, 26个教学、科研、训练实验室(其中运动机能评定和技术分析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研究中心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 17个室内训练馆,21个室外运动场,一个藏书43万册的图书馆和一家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体育专业出版社。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万多名。其中,研究生1100多名(其中博士生244名、硕士生659名,其他235名),本科生近4900名,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5000名,留学生200多名,竞技体校、中专和国家队运动员700多名。学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高质量的体育师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3万余名。
    50年多年来,学校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1980年以来,学校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余人,运动健将500余人;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余人次。特别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自己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分别取得了1金1银2铜和4金1银的优异成绩;在校学习的运动员学生也取得了7枚金牌的好成绩。在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学校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50年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学校科研工作直接面向“奥运争光行动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主战场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建校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数千部。在雅典奥运会备战中,我校就有69名师生直接参加了科技攻关服务工作,为水上、射击、重竞技等项目获得金牌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多年来,学校始终立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潮头,创造了位居全国高等体育教育多个第一的业绩。即: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体育博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全国体育博士生毕业生中有80%以上由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第一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高等体育教育函授站,第一个产生奥运冠军的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我国体育院校中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实验室被列为目前我国第一个省部级体育重点实验室,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氧气、二氧化碳自动控制系统、达到国际竞技体育科研和训练前沿水平的低氧实验室,体育科研成果位居全国第一;创办了我国体育院校中第一个体育专业出版社;体育文献和资源拥有量位居亚洲第一。
    50年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与诸多国际及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了密切的交流活动。
    50年多年来,学校先后有2人次获得国际奥委会奖章,5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2人获得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和运动荣誉奖章,366人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奥运会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体育大学将以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乘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加速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努力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befrom--] 2012-07-19
  •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南抵左安东路,西邻西大望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三地分校区。学校占地面积为8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12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

    1997年至2007年,学校紧密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境保护与资源、城市建设与管理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及行业需求,学科结构得到大幅度的调整与优化,形成了16个二级学院: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应用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软件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另有体育教学部、激光工程研究院、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以及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的独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学校开设43个本科专业;8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7个工程硕士授权培养领域;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光学、材料学、结构工程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及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新型功能材料、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以及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产学研激光加工中心和中德激光技术中心、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中心、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等。

    截至2007年10月29日,教职工总数3360人,其中,专任教师数1520人,正高288人、副高742人;有博士生导师184人,硕士生导师680人;拥有两院院士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外籍教师20人。学校重视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承担着一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2006年,按教育部统计口径,到校科技经费达到3.3亿以上。

    在校生 30342 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127人(博士生616人、硕士生3511人),在职研究生2188人,普通本专科生12598人(本科生11333人、专科生1265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11001人(本科生5070人、专科生5931人),中等专业生264人。留学生164人。

    建校40多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已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了约83000名学生(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约5300人),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在“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思想指导下,北京工业大学已经成为北京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基地。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全校师生员工将继续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十一五”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艺术体操比赛场馆落户北工大的难得机遇,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努力将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

    [!--befrom--] 2012-07-19
  •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摇篮,是中国唯一具有56个民族师生员工的高等学校,是中国民族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坐落于胜迹无数、学府林立的北京西郊,南邻国家图书馆,北接著名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环境典雅幽美,人文氛围浓郁,科技信息集中,并于众多名校中自显特色,独具风采。
    学校前身是1941年10月在延安成立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是后来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期至1966年5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时,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将学校的发展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开拓,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以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教等学科门类齐全,本科、研究生教育和干部培训并举,民族预科、艺术中专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办学层次兼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18个学院、8个系和1个预科部,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7个本科专业,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宗教学、生态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个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宗教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学科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特色优势,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经济、法律、新闻、管理、生命与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前景。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民族院校中专业设置最多,人才培养层次最高的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民族成分众多的师资队伍。学校创立之初,中央政府即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选调了一批学界名流到校任教。学校现有正副教授400余名,讲师300余名,他们具有良好的治学传统和学术风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成果卓著。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中国研究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建校初期,学校的专家、学者就承担和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参与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少数民族调查。关于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初步奠定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格局,为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依据;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首次弄清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所处的社会形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首次全面了解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状况,并帮助16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改革开放后,学校有关专家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建议以及关于西沙南沙考古新发现和关于西藏历史地位等重要科研成果对中国领导部门的宏观决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的繁荣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每年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有各类在校生1.3万余名,在全日制本科学生中,70%左右是少数民族。学校堪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和展示中国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56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在校园汇聚一堂,各民族的语言、服饰、歌舞、风习多姿多彩,融汇成了民族团结的交响乐章。良好独特的育人环境和对素质教育的一贯重视,使学校得以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合格的建设人才。学校迄今为止已有毕业生6万多名,其中近80人相继走上省、市、自治区以上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了国家领导人;8500多人担任了县以上各级领导职务,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更多的毕业生成为专家、学者、作家、诗人、演艺明星或不同领域的优秀人物。
    学校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目前学校占地40多万平方米,各类建筑40余万平方米。2003年新建成的图书馆面积达2.45万平方米,藏书140多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和民族学科文献居中国高校首位,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它还具有先进的设备和阅览、研究等多种现代化功能。学校民族博物馆藏有近3万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可供教学、研究和观摩。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国核心期刊。学校具备首都高校一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100兆带宽的校园网是电化教学和信息传递的有力保障,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已经全面启动。
    中央民族大学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与国际联系的窗口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心。学校已同5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接纳60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并不断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深造。
    中央民族大学有着光荣的过去,更有美好的未来。学校正上下一心,为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9
  •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是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建国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投资建设的高校。学校建有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占地面积4374亩,位居北京高校首位。建校68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以其雄厚的办学实力、鲜明的办学特色、良好的育人环境、卓著的社会声誉吸引着千千万万莘莘学子。

    历史变迁,历经辉煌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北京理工大学从革命圣地延安走来,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学校前身是1940年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 1951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52年抽调航空系参加组建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抽调采矿系和冶金系参加组建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抽调有色金属方面学科参加组建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1961年又抽调火炮、自动武器、炮弹等专业参加组建太原机械学院(今中北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首批颁布的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1992年学校成为党委书记、校长职务由中央直接任命的14所高校之一;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

    2000年,北京理工大学第10所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院校行列,被誉为“当今中国高校的国家队”。

    科技先锋,实力雄厚

    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的摇篮。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最近五年,学校科研经费总投入一直在全国前10位之列,2008年学校科研经费总投入近10亿元。

    2007年,学校获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国防科学技术奖中,我校负责完成的项目获奖2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获奖数量与等级都位居委属高校首位;在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中,我校获一等奖3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8位,工信部所属高校排名第1位。

    在这里,中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设备”让“中国电视第一频道”永久落户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第一枚固体火箭”从北京理工大学升起;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在北京理工大学诞生;第一部低空探测雷达在北京理工大学开机;第一辆轻型坦克等在北京理工大学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仿真机器人“汇童”在北京理工大学亮相;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使用的电动客车也将从北京理工大学上路……

    教学基地,硕果累累

    学校设有17个学院、47个系,43个研究所(中心),另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覆盖10个学科门类,拥有4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62个本科专业。1999年、2007年两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我校具有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北京高校名列第3位,数量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此外,还有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中心、1个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建)。

    在实践创新能力上北理学子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三年共有约5500名学生参加了国际、国内的二十余项各类大学生学科知识竞赛,如: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共获得国际级奖项52项、国家级奖项174项、北京市级奖项622项。

    名师荟萃,群星璀璨

    学校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人,其中两院院士15位,国家教学名师3位,长江学者1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7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63位,北京市教学名师10位,博士生导师445人,教授、副教授近1500人。可谓名师荟萃,群星璀璨。

    北理英才,高端就业

    多年以来,北理学子一直以“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升学和出国的比例约40%左右。2008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97.25%,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98.38%。毕业生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中心城市就业,分布在信息产业部、外交部、卫生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务院各部委,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特大型国有企业,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舶等国防科技工业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单位,IBM、微软、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外资企业,联想、方正、华为、中兴、比亚迪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他国家重要部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事业单位。

    桃李芬芳,誉满天下

    自1940年建校以来,北京理工大学为我国各行各业、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培养和输送了14.2万名高层次人才。他们中有以李鹏、曾庆红、叶选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以总政治部副主任刘振起中将、总参某部部长贾超群中将、总后勤部副部长李伦中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刘玉堤中将等为代表的军功赫赫的将军;有“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院士、“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院士、雷达专家毛二可院士、光学专家周立伟院士、特种车辆专家苏哲子院士、“中国地热学之父”任湘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有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杜玉波、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范伯元(原北京市副市长)为代表的一批高校领导;有以香港百仕达集团董事会主席欧亚平、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副行长李晓鹏、恒基伟业总裁张征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肇雄、新浪全球副总裁兼总编辑陈彤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企业家。

    毕业生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贡献尤其突出。以著名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多名我校毕业生在其中担任要职,如黄春平任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王爱书任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泽明任航天发射系统总设计师,徐克俊任飞船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孙宝申任航天测控与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李相荣飞船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等。

    校园文化,润物无声

    68年的发展,积淀了北京理工大学充满灵性的大器大象的校园文化,并彰显出她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智养德、以德育才、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弘扬延安精神和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重视高品位、多样化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大力支持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艺术团体建设,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005-2007年我校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五月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直播活动“优秀节目奖”。学校还非常重视学生体育的发展,我校足球队四次夺取“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冠军,并在2006年全国足球乙级联赛中获得冠军,成功冲甲。2007年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获冠军,并在中甲联赛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中国大学生足球队的一面光荣的旗帜。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北京理工大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正朝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稳步前进。

    [!--befrom--] 2012-07-19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原名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更名)创办于1952年10月,由当时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8所著名大学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学校地处北京中关村高科技核心区,毗邻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新中国第一所重点航空高等院校。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北航就被国家首批确定为全国15所重点大学之一;80年代中期,被列入国家"七五" 重点建设的15所高校行列,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90年代,被确定为国家“八五” 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并成为国家首批获准立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前15所大学之一。世纪之交,被教育部纳入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2001年9月23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北航协议,国防科工委、中国工程院签署共建协议,联手共助北航发展腾飞。

        经过50多年发展,北航已建设成为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学科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教育、哲学等八个门类,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和管理等领域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学校共有23个专业学院(系),教职工3200余人,他们之中有“两院”院士14名,正、副教授1200余名,博士生导师390余名;各类在校学生愈3.9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近2.4万人。在各类在校生中,有博士研究生2700多名,硕士研究生6800余名,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43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400余人,网络本专科生11800余人,外国留学生370余名。

        北航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校以来,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之中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精英和兴业之才。如发射澳星的捆绑式火箭的总设计师王德臣,通信卫星和"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总指挥袁家军,科研试飞英雄王昂,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高歌,以及一大批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校友等,他们都是北航学子的杰出代表;更有无数学子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与期望,肩负母校的希冀和重托,走进“三线”、踏入戈壁。他们都是共和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人!面向未来发展,富有创新潜质,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学习实践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北航培养人才的总目标。

        北航注重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坚持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建校50多年来,先后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累计有900多项重大成果获部级以上嘉奖,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空间飞行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的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反桨直升机等。此外,学校还在自动化领域的飞行模拟器研制、海量信息的多媒体实时交互工作环境、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服务网关集群平台、应用于国家级大型会议的电子表决系统、新材料和信息存储领域中的相变型光盘、智能技术领域的多自由度机器人……乃至参与“神舟”飞船的研制和发射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此外,还承担了多项国家高新工程项目,为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的公认与好评。

        学校坚持以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人才培养为纽带,加强省(地)校合作,突出抓大型项目、共建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扩大科研面向。学校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现有“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科研经费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研究成果、经费总数和学术地位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

        抚今追昔,“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努力学习、立业成才。展望未来,北航将继续发扬光荣的历史传统,团结奋进,奋力拼搏,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路迈进。

    [!--befrom--] 2012-07-19
  •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教育开始于1912年,建校后先后称为国立北京医科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 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后,改称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献身的服务精神”的校风。

    北京大学医学部师资雄厚,专业技术人员近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近六千人,两院院士11名,长江学者7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6位。在校生人数一万余人,其中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将近1:1。 北京大学医学部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为主体,同时又是国家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医学部接收来自港澳台地区学生、海外华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到校学习。

    北京大学医学部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北大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北医三院)、口腔医学院、临床肿瘤学院(肿瘤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北医六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另外,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国航天中心医院、回龙观医院、中国民用航空总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地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2、306医院、京煤集团总医院、北京仁和医院也是医学部的临床医学院或教学医院。医学部内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药学楼、公共卫生楼、医药分析中心、信息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实验动物部、档案馆、出版社、体育馆等装备精良的教学、科研设施。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齐全。截至2007年,医学部评估通过的重点学科包括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血液病)、内科学(肾病)、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骨外)、外科学(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等24个。

    医学部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连续十余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名,完成科研课题和所获各类科研基金以及在SCI及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均名列全国医学院校首位。北京大学医学部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先后聘请了70位世界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其中3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befrom--] 2012-07-19
  •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地处北京和徐州的两个校区组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在原北京矿业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研究型大学。 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97 年 7 月,经原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批准,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998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位于北京市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东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西望颐和园、圆明园与香山,学校占地面积 24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32 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 45 万余册,电子图书 18.9 万册。

    中国矿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矿业特色,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列入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 1909 年的焦作路矿学堂; 1950 年学校由焦作迁至天津,改名中国矿业学院;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原北洋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科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3 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文革”期间学校搬迁、更名,形成异地办学格局; 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8 年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1960 年和 1978 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2000 年 2 月,学校整体成建制地划归教育部管理,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 1988 年,邓小平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4 年,江泽民接见了我校余力教授,支持其“煤炭地下气化”科研项目并作了重要批示。 1996 年 1 月 19 日,江泽民视察学校,并就能源发展战略及能源科技教育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 1999 年 5 月 18 日,江泽民为学校建校 90 周年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 6 月 16 日,李鹏为学校题词:“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吴邦国、李岚清、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学校视察。

    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和 10 个学院, 7 个国家重点学科, 8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9 个具有博士、硕士整体授予权的一级学科, 8 个“十五”期间“ 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7 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 9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 50 个博士点, 96 个硕士点, 58 个本科专业。有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 多个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室,还有水煤浆世界实验室、中日地层环境力学中心以及国际交流中心。此外,学校还是培养工商管理硕士( MBA )、在职工商管理硕士( EMBA )和工程硕士的单位。

    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8 人(其中兼职院士 4 人),博士生导师 110 人,硕士生导师 137 人,教授 103 人,副教授 105 人,半数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85% 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中有 2 人分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提名奖, 4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3 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 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2 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0 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十五”期间,学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2000 年至 2005 年,有 5 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0 年,有 1 人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博士后奖”,是全国 10 名获奖者之一; 2005 年,学校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有 2 人荣获“中国优秀博士后奖”。自 1998 年开展本科教育以来,学校不断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逐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 2004 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有 4 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 2 项; 2004 年, 2002 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一次通过率达 90.7% (全国平均通过率 62.86%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几年来有数十人次获奖,在所参加的三届北京市大学生(非数学专业)数学竞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其中 2001 年第十三届总成绩名列第六;在 2002 年第十四届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1 名(特等奖共设 2 名);在第十八届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的甲组比赛中,获甲组特等奖 1 名;在 2005 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赛区比赛中,获一等奖 2 名。“十五”期间,学校就业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实现了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年均就业率达到 95% 以上, 2005 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 96.4% ,研究生就业率达到 99.3%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并重的办学格局,根据学校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未来学校将积极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学校现有在校学生 8500 余人,其中研究生 3300 余人,本科生 4600 余人。

    学校的科研工作保持始终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50 项,其中:“ 863 ”项目 10 项,“ 973 ”项目 11 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7 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科研群体项目和重大项目各 1 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141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 9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18 项;发表论文 4887 篇。目前,在研课题 400 余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863 ”项目、“ 973 ”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科研群体等重大项目 2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0 项,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70 余项。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水煤浆制备、煤炭地下气化及工业型煤等成果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已与十几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 1999 年 8 月,学校成功举办了 '99 国际采矿科学与技术大会。 2001 年 4 月,第 29 届计算机在矿业中的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Minerals Industries ,简称 APCOM )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校召开,这是 APCOM 国际学术会议首次在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召开。 2001 年 10 月,学校举办了第 175 次香山科学会议,也是该会议第一次研究深部资源开采等科学问题。目前,学校已经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将选拔优秀本科生赴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004 年学校已选派了首批学生到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 2006 年学校将启动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交流计划。

    21 世纪初,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将坚持“科学规划,充实内涵,办出特色,办成精品”的办学宗旨,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的 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9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独立办学,分别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名师荟萃,桃李芳菲。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地学教育的排头兵,国际地学界的知名学府。
    昔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万余名历届学子,在名师荟萃的校园吸吮学养,奉献社会,如今卓为英才,堪称栋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已有25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有的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2008年3月,我校校友温家宝继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任总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学校在中外驰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和避暑胜地北戴河建有条件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
    学校坚持“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面向国土资源及其相关领域,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不断优化学生培养过程和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本科培养方案,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本科教学中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年学分制管理,大学本科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贯彻因材施教方针,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优秀学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同时,针对学生的志趣和特长,制定了双学位及辅修专业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按学校相关规定选择修读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学生经转入院(系)和转出院(系)同意,学校审核,可以在前三个学期申请转专业。
    学校遍布全国各地的教学实习及产学研基地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校的毕业生以其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具有良好素质和优良学风的显著特点,在用人单位享有“动手能力强”的美誉。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他们实践着“今日我以地大为荣,明日地大以我为荣”的豪迈誓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能源学院、人文经管学院、外语系、珠宝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海洋学院、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体育课部等14个教学单位,并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学院。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河北省保定市设立了独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学校现有1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1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另外,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国土资源部开放实验室,3个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已初步建成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兼顾成人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成为国家高级地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十五”、“十一五”期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通过地学与非地学的有机结合,结合市场需求,通过“211工程”二期建设,更加突出现代地学特色,拓宽地学领域,继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基础深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

    新时期新阶段,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朝着校友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befrom--] 2012-07-19
  •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后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校校本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能源发展研究基地(文科);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点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6个硕士点专业、54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79万余平方米,总资产21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150万册。

    全校共有教职工2835人,在编专任教师1519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74人,正教授256人,副教授407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目前,以李成榕教授为带头人的“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与以刘宗德教授为带头人的“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失效预防” 共2支团队入选“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6年,以刘吉臻教授为第一主研人的“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5767人,其中研究生5316人,本专科生18397人,成人在校生11996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3388人。建校近50年来,学校培养了近8万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关注国际电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电力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为主的能源、电力相关学科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累计创产值近20亿元。学校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专业基础和基础实验室,具备了承接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优先发展电力学科、动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的同时,积极扶植人文学科,全力推进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拓展水电、核电、风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学科领域,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整合各新能源学科力量,逐步形成并深化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特色办学体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需求,积极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专业中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在主干专业方面构建了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仿真教学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电力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共获80余项奖励。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350多项,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4项;授权专利40余项,年科研经费达1.79亿元。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四号、五号、六号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兴办了特色鲜明的科技园,2006年10月,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学校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EMBA、“1+1”双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教学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就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学校聘请语言专家和外国专家的层次和数量年年上升,各方之间开始实现互派留学生、互派高级访问学者的日常化,学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国家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成为国家第二批17所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之一,向国际化办学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由于历史原因,我校形成了两地办学的格局。学校根据两地相距较近、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实际情况,坚持并不断探索、完善独具特色的异地办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独具特色的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的发展道路,实施了学科专业和院系布局调整,成立了10个跨地域的学院,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学科建设基地,减少了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重复,实现了学校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为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整合集成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加强统筹管理,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校部于2005年9月变更为设在北京。校部变更后,学校将继续保持两地办学格局,深化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北京在人才吸引、国际合作、信息交流、校际往来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多方面合作,扩大社会影响,推进学校快速发展。

    面对新形势,学校确立了“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把我校初步建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到2008年,也就是建校50周年时,力争使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中的一所强校;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知名大学。
     

    [!--befrom--] 2012-07-19
  •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中国石油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十三陵旅游区,通过八达岭高速公路直达北京市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是读书与做学问的胜地。 
         2000年2月,在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石油大学成建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0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成立研究生院,2005年1月石油大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连续十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文明单位”。学校现有10个二级教学院(系、部),24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博士点、99个硕士点,10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大批省部级重点研究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已成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以及基础研究及超前技术储备研究的重要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01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院士5名,博士生导师108名,教授136名,副教授143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973重点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3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自1982年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0878名全日制毕业生。其中:博士生536名,硕士生3889名;他们已成为中国石油、石化、海洋石油战线的技术骨干和领导骨干。学校在校生10763名,其中:研究生4425名、留学生168名。 
         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基本完成了专业结构的调整,现有的24个本科专业中,既包括具有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石油、石化行业类专业,又有面向社会、适应国家需求的英语、计算机、信息、经济、管理、环境、机电等专业。 
         近年来,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在90%以上,其中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约占35%,在北京地区就业率约20%,在石油石化系统就业率约3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校风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学风是“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学校以“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宗旨,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本科生教育实行学分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攻读双学士学位,也可以进行辅修专业的学习;学校允许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期末在校内转专业的机会;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及管理制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科研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我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位于全国高校的前列。我校年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达300余项。自1988至2004年,我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4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奖3项,省部级进步奖179项,出版发行科技专著87部,本科生教材61部,发表学术论文约6146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91篇),完成成果508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有121项);获得授权专利289项(其中发明专利182项)。学校开展的科研工作,一方面活跃了校园内的科研和学术气氛,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得到了研究和创新方面的熏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成果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校经过“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后,已具备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设施,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在国内大学中位于前列。学校对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学校建有校园网并和Internet网互联;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网互联.网络自动化管理;还建有多功能综合体育馆、体育场、室内游泳馆、健身房及露天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及文体活动场所。 
         学校设置了多种奖学金,设立了勤工助学中心,同时对贫困学生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这些措施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安心学习提供了保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没有一位同学因经济困难而终止学业。 
         中国石油大学本科生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时是第一批重点录取院校。 
    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情况: 
    1、奖学金情况: 
         学校设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学金和定向奖学金三类 
         优秀学生奖学金分:特等、一、二、三等奖学金,获奖比例分别为:特等奖学金,全校10名,每人每次5000元;一、二、三等奖学金比例,占参加测评学生的6%、13%、23%,奖学金额度分别为2000元、1000元、500元; 
         单项奖学金包括:1)科技创新奖学金、2)文体活动优秀奖学金、3)社会实践奖学金、4)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5)优秀青年志愿者奖学金、6)学习进步奖学金、7)励志奖学金、8)社会赞助奖学金。 
         目前我校设立的励志奖学金、社会赞助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孙越琦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中海油奖学金、青海油田奖学金、大港油田奖学金、辽河油田奖学金、四川油田奖学金、中原油田奖学金、新疆石油奖学金、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奖学金、冀东油田奖学金、东方地球物理奖学金、中联油奖学金、CNODC优秀毕业生奖学金、大庆石化奖学金、,康菲科技创新奖学金,另外多家企业在我校设立有定向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 
    2、国家助学贷款情况: 
         根据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共同下发的有关文件规定,我校已积极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用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及其部分日常生活费,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8号教务处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02249 
    E-MAIL: sydxzsb@cup.edu.cn 
    网    址: http://www.cup.edu.cn/~jwc/zsb/index.htm 
    咨询电话:010-89733245 
    传真电话: 010-89733245 
    声询电话:010-89733079   
     

    [!--befrom--] 2012-07-19
  •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 1952年成立的由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先生为首任院长。1983年,在中央 “ 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建成我国政法教育中心 ” 的指示下,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大学题写了校名。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拥有 2个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及 18个博士点、 45 个硕士点、17个本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有权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自主选拔录取本科生和文体特长生。目前,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法律硕士学院、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体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学技术教学部等18个校属院部,有各类在校生20000余名,教职工17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00余名,教授、副教授440余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名。法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研究领域涵盖了法学的所有二级学科。 

        学校现有学院路和昌平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蓟门桥畔,昌平校区座落在昌平区军都山下。其中,昌平校区于 1985年被列为国家 “ 七五 ” 重点建设工程。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是博士生导师石亚军教授,校长是博士生导师徐显明教授。 

        五十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在中央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以 “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 为校训,以 “ 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制昌明 ” 、建设 “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法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学对外交流的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高素质政法人才的培养中心,五十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各界输送以政法专业人才为主的各类优秀毕业生 10万余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国家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及政府机关、经济实体的骨干力量和法学教学、科研的中坚。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重要的法学研究中心。自建校以来,学校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国的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等都溯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律史学博士也在这里诞生。五十多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无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仅从1978年复办至今,学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学校目前具有较为完善的科研机构,有两个研究中心,诉讼法研究中心和法制史研究中心,三个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和比较法研究所,两个学院,中美法学院和中德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与世界交流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世界 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400余名。

        五十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巩固共和国的政权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共和国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社会进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十年来,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 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创建时,中央就明确指示要 “ 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全国政法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 ” ; 1995年和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 “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 ” ; 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委员长分别为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祝贺。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出席了50周年庆典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等领导莅临我校视察工作,对我校给予了充分肯定。李铁映同志赞扬“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人大最得力的助手”。

        进入 21世纪,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根据“依法治国”方略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政法大学主动调整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定位和办学目标,提出“以教学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办学理念,规划 用 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现代化这三大历史任务,在建设法科强校的道路上振兴中国政法大学,把学校建设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及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和国际间法律文化交流中心。
     

    [!--befrom--] 2012-07-19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各具特色的几所高等音乐院、系。分别是建于1927年的燕京大学音乐系,建于1939年的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建于1940年的南京国立音乐院,建于1946年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和香港、上海的中华音乐院,建于1948年的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等。其主体是南京国立音乐院。1958年学院由天津迁至北京,坐落在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原清醇王府旧址(光绪皇帝出生地)。原隶属文化部,2000年归属教育部。1960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高等学校,1999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是目前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学校。历任院长为马思聪、赵?、吴祖强、于润洋、刘霖,现任院长王次?。
    学院自建院以来,迄今已形成了体现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综合功能的,从附小、附中、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等完整的大中小一条龙的音乐教育体系。现设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声歌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音乐教育系、基础教育部以及附属中小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等教学部门。学院还设有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音乐科技部,其中包括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现代电子音乐中心、音乐治疗中心和嗓音研究中心等。2000年建立了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学院还设有社会音乐教育部和海内外社会音乐考级委员会,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和环球音像出版社。形成了既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又为全国音乐研究、创作、表演中心和社会音乐推广中心的办学模式;成为一所能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
    中央音乐学院是全国高校首批博士点授予单位,并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人事部、教育部共同审批通过了全国艺术类中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包括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艺术)为全国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国内最大的专业音乐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53万册;同时还拥有《馆藏音乐书籍全文库》、《馆藏音乐乐谱全文库》、《音乐核心期刊全文库》、《馆藏音像资料点播库》等数据并能全文检索的电子图书馆。几十年来,学院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在325名专职教师中,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131人,教授76人,副教授108人。教授人数占教师总数比例百分之六十。在教学科研中,涌现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创作了大量有影响的音乐作品,出版教材、著(译)作数百种。学术性季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营销国内外。学院师生在国内外各种音乐比赛中屡屡获奖,据统计自建院以来,在国际各类音乐比赛中获奖440人次,在国内各类音乐比赛中获奖1593人次,音乐作品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295人次。1987年以来学院共取得科研成果奖7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57项。1989年以来,林耀基教授的《小提琴教学》、郭淑珍教授的《声部确定及训练的科学》、于润洋等教授的《音乐美学教学成果》和吴祖强等教授的《作曲教学成果》分别在教育部每四年举行一次的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和一等奖。
    多年来,学院一直遵循“开阔的学术视野,广泛的对外交流”这一基本的办学原则,十分重视对外音乐文化交流工作,每年都聘请许多国外著名音乐家和学者来院讲学或任教,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和学生出国学习、讲学和演出。为了保持长期交流,学院还聘请国际著名音乐家如作曲家潘德烈兹基、指挥家小泽征尔、祖宾?梅塔、钢琴家阿什肯那齐、小提琴家帕尔曼、大提琴家罗斯托洛波维奇等为学院名誉教授。由学院师生组成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附中少年交响乐团及附小室内乐团多次出访欧、美、亚、非各国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获得广泛赞誉。学校还与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学院、法国巴黎高等音乐舞蹈学院、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等世界著名音乐学院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
    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学府,1985年学院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率先实行学分制教学体制。1993年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度。1996年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拓展办学思路,将学院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型。1999年进行机构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机关工作程序和提高教职工待遇。2002年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和完善学分制教学体系。目前,学院正在努力实施“十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和“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总面积三万平方米的新教学综合楼目前正在紧张施工当中,并将于2006年全面完成校园规划,为学院进一步向国际化迈进创造条件。
     

    [!--befrom--] 2012-07-19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座落于首都北京朝阳区。校园草木葱郁,环境幽雅。功能齐全的教学楼,藏书丰富、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图书馆,拥有卫星地面站和现代化语言实验室的教育技术中心,设备先进齐全的网络与计算中心,可供正式比赛使用的运动场和游泳场,舒适方便的学生公寓,神采飞扬的学生,温文尔雅的教师…… 一切,都透露出这所高等学府的青春活力、现代气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1年。2000年以前为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所属。2000年6月,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转为教育部直属。这是一所随着国家的发展而迅速扩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著名学府。1997年成为首批被列入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目前正朝着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实行校、院、学系管理体制,现设有14个学院和2个直属系,设有研究生部和体育部,共有25个本科专业、14个博士点、39个硕士点、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这是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为主干学科的财经外语类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的国际贸易学、国际法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校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于1988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承认,这标志着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首次为世界所接受。学校也是国家培训高级经济管理干部的基地之一,设有政府委托或与外国合办的10个高级在职培训机构。学校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对外经贸科研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设有国际经济研究院、中国WTO研究院等10个研究单位,中国WTO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主办并公开发行多种学术刊物,其中《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日语学习与研究》等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学校出版社每年出书百余种,在高校出版社中享有较高声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50多人,学校每年还聘请外国专家100多人次。这是一处群英荟萃之地,老教授中名家耀眼,中青年教师里新秀辈出。大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受聘担任政府学术机构成员的专家学者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在国外留学或进修过,教学科研水平高,许多人被评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入选国家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贡献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奖项近百项。学校多次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影响不断提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有各类学生1万余人,其中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6400余人,研究生近3500人,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近1700人。学校培养的学生一直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几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外语类等级考试的成绩和通过率均名列前茅,在各类外语比赛中屡屡获奖。学校学生代表队已五次代表中国参加“全球企业管理挑战赛”并蝉联两届世界冠军。2004年,学校两支代表队更分别在“欧莱雅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中获得了本科和MBA全球总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为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赢得了世界荣誉。学校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对外经济贸易部门及中国驻外商务、金融机构,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贸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1989年1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校董会。李岚清同志任首届校董会主席,荣毅仁、霍英东等任名誉主席,现任校董会主席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支持,政府机构、企业家、财团、大公司等纷纷捐资、设立基金或奖学金。目前,社会力量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奖教金等已达20多项,院系级基金则更多。学校与美、英、法、德、日、俄、意、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德国大众汽车、日本瑞穗集团等大型国际企业集团成为学校的赞助团体。不断开展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面向世界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学校倡导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习和生活环境的现代化。 
        中国的对外开放,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在过去的50多年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自己一直能够吸引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入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展的今天,学校欢迎更多的海内外学生来校攻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永远是培养面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地址: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电话:64492001
    网址:www.uibe.edu.cn

     

    [!--befrom--] 2012-07-19
  •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举办的第一所财经院校,在 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及教育部、财政部领导的特别关怀。 

    1949年11月6日学校成立时的校名为中央税务学校,1951年改称中央财政学院。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将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的财经系科并入我校后更名为中央财经学院,直属高教部领导,后改由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领导(“文革”后改为财政部一家领导),校名改为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2000年2月独立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 

    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政府财政税务部门、金融保险机构、公司企业单位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所需的管理和教学科研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本部位于海淀区学院南路 39号,在海淀区清河和石景山区福寿岭设有两个分部。 

    学校现设有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信息学院、法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等 8个学院和投资经济系、保险系、外语系、社会学系、经济数学系、体育经济与管理系等 6个直属系以及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6个学科门类设有37个本科专业,拥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项下设有1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等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金融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和会计学等4个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继续教育有函授、夜大学及短期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其中学历教育分大学专科(含第二学历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两个层次,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设有近40个函授站(点)。学校的各个硕士研究生点还广泛开展了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培训工作。 

    学校设有财经研究所、中国精算研究院、中国企业研究中心、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等 30多个科研机构,其中中国精算研究院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财经研究所北京财经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各类在校生 1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学生7122人(本科生5205人,研究生1917人),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320人,函授、夜大生7000余人。 
    全校教职工 1040人,其中专任教师563余人,有教授、副教授300余人,并拥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此外,还聘请了百余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学校拥有语音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较为完备的现代化高等财经教育所必需的教学设施设备。 
    学校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和其他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长期以来,学校同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合作, 1983年在学校建立了合作培训中心,先后举办了20多期培训班。此外,学校同日本朝日监查法人、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法国安盛保险集团、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等组织也有着良好的合作,英国保险精算师学会、英国皇家保险学会、澳大利亚保险学会的北京考试中心均设在我校。学校除聘请外国专家担任英语和专业课教师外,每年还邀请数十名外国专家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和合作研究,同时每年也派出许多教师到国外讲学、进行合作研究或学习、进修。学校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并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 

    1999年10月29日,江泽民同志为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努力办好中央财经大学,为现代化建设输送高质量管理人才”。江泽民同志的重要题词,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的殷切关怀,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坚定全校师生办好学校的信心,激发他们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的热情。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将进驻北京市沙河高教园区,新校区占地面积1000多亩,学校将取得更大的发展。中央财经大学一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befrom--] 2012-07-19
  •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东郊古运河畔,校园占地708亩,校舍总面积46万平方米。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学校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50多年来,学校为广播影视系统及信息传播业培养输送毕业生6万多人,培训在职人员35万多人次。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支从领导干部到专业人员的骨干队伍,很多人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翻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家。

    学校同五大洲近50个国家和地区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传媒机构等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接收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1000余名。学校为国际高校影视联合会会员。

    学校设新闻传播学部、影视艺术学部、理工学部等3个学部,设电视与新闻学院、广告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媒体管理学院、社科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等12个学院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新闻学系、传播学系、电视系、编辑学系、广告学系、广告设计系、公共关系系、国际传播系、国际关系学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外语系、经济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艺系、导演表演系、广播电视文学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艺术系、录音技术系、播音系、应用语言学系、动画系、数字艺术系、中国文学系、语言文化系、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广播电视工程系、自动化系、应用数学系、光电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等 37个系。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点,71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291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389人。

    学校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教授、学者。专任教师900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0%以上。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建有先进的专业实验中心(室)、多媒体校园网、有线电视数字传输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和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学校努力建设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藏书105万册,音像资料50万余盒(张),报刊3,000多种,电子报刊8,000多种。

    学校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科学研究的重镇,设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传媒发展研究院,拥有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媒体)、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国际文化贸易研究所及国家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等6个国家级教学科研机构,另有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学校主办《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当代电影》、《电视艺术》、《媒介》、《广告主》等学术刊物,编纂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中国广告作品年鉴》,经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学校设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采取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建立多媒体、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为信息传播领域提供全方位继续教育服务。目前在全国31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9个分院、函授站、远程校外学习中心,在读生16500多人。

    学校在六朝古都南京设立了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南广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66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3300名。

    学校的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植根广播电视,面向传媒界,为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出版及新媒体竭诚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传播大学,成为传媒界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发散中心,成为传媒内容创研与示范平台、传媒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befrom--] 2012-07-19
  •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是我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悠久、层次齐全、语种最多的高等院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她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她一直是我国培养外语人才,特别是培养外交、外贸、对外文化交流及外事翻译人才的主要基地。1980年前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学校由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多语种外语教学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任党委书记杨学义教授,校长郝平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现有英语学院、俄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7个学院,德语系、法语系、阿拉伯语系、西班牙语系、日语系、亚非语言系、欧洲语言系以及社科部、大学英语部、体育教研部10个系部,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包括外国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日本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出版《外国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国际论坛》等核心刊物,另有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等教学辅助单位。开设英语、俄语、德语、对外汉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外交学、法律、金融、新闻等44个本科专业,具有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位授予权。讲授英、俄、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意大利、瑞典、葡萄牙、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印尼、马来、僧伽罗、土耳其、朝鲜、斯瓦希里、豪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芬兰、乌克兰、荷兰共34种外国语,其中18种语言是全国唯一学科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外国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外国语言文学和应用语言学等9个博士点,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欧洲语言、亚非语言、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外交学等13个硕士点,涵盖了学校讲授的全部30多种外国语言以及中文和外交学专业。在职人员学位授权点6个。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俄语语言文学专业、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学科点。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作为国内开设外语语种最多、学科专业较全的外语类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拥有一批在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在社会上有较高学术声望的教授、学者,师资力量相当雄厚。全校拥有专任教师576人,包括博士生导师 41人、硕士生导师221人,教授113人、副教授177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2名,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8名。几十年来,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为培养高质量的外语人才,为北外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同类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另外,学校有来自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教师122人,已与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和交流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环境优美的"花园式校园"。学校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图书馆占地约9,997平方米,藏书80万册,中外文报刊1763余种,其中外文现刊39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3000余种。
    学校的目标是:到2010年,将学校建成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质量外语专门人才和外语运用能力强的经济、管理、外交、新闻、法律等涉外专业人才,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教学--科研型的社会主义大学。

    [!--befrom--] 2012-07-19
  •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2002年9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庆祝大会。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充分肯定了百年北师大的办学成就,并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面向新世纪,北京师范大学确立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

    100年以前,清末戊戌变法因“需材孔亟”,开启民智,改变中国屡受列强欺凌的状况,在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京师大学堂设立了师范馆,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端。
    百余年的文化积淀,百余年的开拓进取。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名师名家荟萃、研究实力雄厚、对外交流广泛、教学质量领先,是国家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前沿、文化交流窗口和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摇篮。北京师范大学以辈出的人才和不斐的实力,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学校正在以本-研贯通教育体系培养社会和科学发展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2003年招收本科生2107名,研究生3300名,是我国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03届毕业生中有50%以上继续攻读本校和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其余的毕业生主要进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重点中学等部门工作。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而学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科实力是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保证。接受高等教育,选好大学重要,选好学科专业更为重要。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形成了学科综合、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新布局。

    ● 2002年8月,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签署了重点共建北师大的协议,北师大成为继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之后第10个列入国家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的高校。

    ● 拥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等的综合大学。

    ● 有54个本科专业,1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学科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 教育部首批授予的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权限的6所大学之一。

    ● 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教育学、环境科学名列榜首;系统理论是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唯一的重点学科。2003年本科专业排名,中文、教育、心理列全国第一,历史、舞蹈、地理、数学、物理等列全国前位。

    ● 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6个,其中人文科学3个,社会科学6个,理科 6个,工科1个,重点学科总数、重点学科在学校学科中的比例数均居全国高校前列。重点学科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自然地理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 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名:黄祖洽、王梓坤、孙儒泳、刘伯里、刘若庄、刘昌明、张新时、林学钰、李小文、王永炎、陈木法、郑光美、王乃彦、刘鸿亮。

    ● 资深教授启功、何兹全、赵光贤、陶大镛等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造诣深厚,蜚声学林。

    ● 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名,还有近百名优秀中青年学者入选总理基金、百千万工程、跨世纪人才等国家、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13名,居全国高校第6位。

    ● 全校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教授373人、副教授5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2%。北京师范大学所拥有的一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受到学术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肯定。

    ● 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居全国高校第4位;北京市教学成果评奖43项,获奖总数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 有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

    ● 有126个科研及基础教学实验室、11个语言实验室,25个可供学生学习用的计算机房。

    ● 数字化大学初见成效,校园网已通入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作为全国教育中心馆之一的学校图书馆馆内藏书290余万册,数字图书馆已将全校师生与互联网资源紧紧地连为一体。● 在教育部建设的全国10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有6个建在北师大,列全国高校第4位。

    ● 有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和国家专业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

    ● 拥有教育部唯一的高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还有教育部工程中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

    ● 在研“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纵向项目近160项,其中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项目4项,居全国高校前位。

    ● 1999年获国家级奖励62项,总数居当年全国高校排名第2位。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02年SCI收录论文344篇,列全国高校前列。

    ● 文科年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理科年科研经费逾亿元。● 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海外大学及一批国际组织建立了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 一些院系已与欧美高校建立联合人才培养合作,学生可获两校毕业证书。

    ● 每年派出教师和学生近千人。

    ● 每年在校长短期外国留学生2000余人,留学生数稳居全国高校前4名。

    ● 每年有200多名外国专家在校内任教、讲学。

    ● 学生参加国际竞赛、互换学习的机会日益增多。

    [!--befrom--] 2012-07-19
  •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国际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文法系、台港澳中医学部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中药企业管理)、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9个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科研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等9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截止2003年9月,学校各类在校生达到16160名,其中本专科生5950名,硕士研究生688名,博士研究生356名,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58名,台港澳学生416名,远程教育学员4897名,继续教育学员3095名。 
    我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部局级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学校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 
    创办于1958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于1999年开诊,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建于1958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剂量注射液GMP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药品。 
    建校48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2万余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2342名。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1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40个合作项目,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学术团体合作开办了教学分院和医疗机构。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befrom--] 2012-07-19
  •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于1952年建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独立设置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我校,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学校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1960年被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69年,学校被迫迁往云南,辗转十年,于1979年返京复校。1982年国务院批准我校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2000年2月直属教育部管理,同年6月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2月进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的22所高校行列。2001年1月由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2003年11月被国家列为“211工程”“十五”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5月通过教育部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6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05年被国家列为42所具有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之一。
    学校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1965年,董必武同志为学校题词。1984年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北京林学院”校名。2002年学校50周年校庆时李鹏同志亲笔题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再造秀美山川培养人才”。近年来,李岚清、姜春云、陈慕华、贾庆林、钱其琛、何鲁丽、许嘉璐、陈至立、张思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周济、周生贤等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已经从单科性的林业院校发展成为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形成了以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为主,继续教育、留学生培养为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12个本科教学学院,40个本科专业,生源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2005年底在校本科生13257人,研究生2423人,成人教育在校生4953人。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博士点,73个硕士点,还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8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学科点拥有量处于农林院校前列。现有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03年在全国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整体水平评估中,我校林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位居全国之首。2001年以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篇,位居全国林业高校之首。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1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95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610人。教师中来自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占61.2%。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与技术重点培养对象人选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5人。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理事、执委、委员以上职务的教师有20多人,在国内二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的有130多人。教师中,有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1人获全国或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获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6人被纳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9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12人获刘业经教授基金奖等。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野外台站、3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林业局定位观测站。有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全国林业进口教材中心等29个研究机构。2000年以来,科研总经费为1.8亿多元,其中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22项,科研经费1.6亿多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项;发表学术论文4100余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机构收录 420余篇。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名优花卉、地被植物等优良品种研发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毛白杨产业受到朱?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对三倍体毛白杨科研、推广示范等工作做了具体批示,并给予专项拨款。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继1989年获得国家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之后,近年来,连续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和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2002年以来,我校园林专业学生在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和国际建筑师及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有12人次获得金奖。在北美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两队分别获Meritorious Winner奖、Honorable Mention奖。有3名学生获全国挑战杯铜奖,2名获首都挑战杯特等奖,9名获一等奖,37名获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1人获特等奖, 24人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9人获全国一等奖,6人获全国二等奖。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2位两院院士(与林业行业相关的共有18位院士)以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等12名省部级领导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和管理干部,他们为中国林业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4年,我校教师关君蔚院士和校友王涛院士囊括首届“林业科技重奖”个人奖;以院士为主的8名教师和校友获得首届“林业科技贡献奖”,占获奖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校本部现有校园面积675亩,正在建设的鹫峰校区占地面积750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0870亩,学校总占地面积12295亩。截至2005年7月,学校校舍总面积663561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304210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平方米。教室面积53606平方米,生均3.35平方米。拥有单价800元以上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17352台件,价值16976万元,生均9597元。学校单价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490台件,价值6900万元。新建的图书馆纸质藏书达121.26万册,电子资源库16种,各类电子图书总计71.3万种。建成了“千兆骨干、百兆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
    学校主办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中国林学(英文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风景园林》等4种期刊,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唯一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的中国农林类科技期刊,先后荣获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4年在全国林业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一,在全国高校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位居第三。此外,还有秘书处设在我校的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和与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合办的《中国林业教育》。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我校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授予十余名外国学者为名誉教授,每年聘请百余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2000年以来,共举办了21次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2003年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办学,培养草业科学(草坪方向)专业本科生,已有80名学生顺利进入学业。学校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北京林业干部管理学院等单位实行联合办学和科教合作,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拓宽了教学空间,实现了校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后勤和工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北京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单项奖”、“首都精神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校团委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1996年通过了北京市“文明校园”评估,1999年被中国教育工会授予“高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获得 “北京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校工会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模范教职工之家”和全国“模范教职工之家”。2002年被首都绿化委员会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2005年校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目前,学校正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林业和环境科学为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9
  •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是 教育部 直属、进入 国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瞿振元,校长柯炳生。

    中国农业大学是 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源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国务院于1954年和1984年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0年10月,国务院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

    历经近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 共设有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拥有 6个一级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二级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1个部级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1490余位专职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含研究员)40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4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专家1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10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农学家Noman Borlaug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截止06年底,有全日制本科生1448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355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065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05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262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139人;成人教育学生及网络教育学生35093名。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高水平和实用型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在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二十多年来,我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9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优质高产玉米农大108的选育与推广”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增产粮食100亿公斤以上,这些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befrom--] 2012-07-19
  •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是 教育部 直属、进入 国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瞿振元,校长柯炳生。

    中国农业大学是 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源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国务院于1954年和1984年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0年10月,国务院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

    历经近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 共设有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拥有 6个一级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二级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1个部级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1490余位专职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含研究员)40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4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专家1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10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农学家Noman Borlaug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截止06年底,有全日制本科生1448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355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065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05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262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139人;成人教育学生及网络教育学生35093名。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高水平和实用型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在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二十多年来,我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9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优质高产玉米农大108的选育与推广”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增产粮食100亿公斤以上,这些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befrom--] 2012-07-19
  •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北京邮电学院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的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改为现名,并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了新校名。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北邮已经成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北京邮电大学位于高校林立的北京市海淀中关村高科技开发区,环境幽雅,交通方便。学校占地面积693亩,学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多人。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他们在信息科技和信息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建成信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电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经济学院、语言学院、理学院、软件学院、国际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并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41个硕士专业,两类专业学位硕士点(MBA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14个博士专业和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试验室。学校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邮电通信专业性图书馆,现有馆藏书刊116万册,电子资源66万册(件),在"通信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藏书齐全,并具有一流的现代化数据检索和信息查询服务水平。北京邮电大学是创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十所大学之一,也是全国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主干网的核心节点之一,学校的计算机校园网是CERNET示范工程。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教育设施先进、齐全。 
    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通信高技术研究的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通信及相关领域,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炯?教授、两院院士陈俊亮教授、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徐大雄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术梯队。在专任教师中,专职教授、副教授527名,他们当中有128名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此外,学校还聘任兼职教授446名。 
    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形成了 "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教学上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跨院、跨学科选课,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通过主辅修双专业制、双学位制、个性化专业培养等多种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 
     学校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学校学习,他们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刻苦努力,不断进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历年来连续在全国和北京地区举办的英语四、六级统考、高等教学、大学物理、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等各类竞赛中名列前茅。学校还坚持实行竞争和淘汰机制,通过评选三好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立各种奖学金等措施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已同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俄罗斯、丹麦、波兰等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方面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与爱立信、高通、IBM、摩托罗拉、北方电信、诺基亚、索尼等十余家世界著名通信公司开展了富有成就的合作,组织了一系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经教育部批准的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已经开始正式招生。 
     当今,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充满希望的21世纪,将是更富挑战性的信息社会,通信与信息人才可以大显身手。一切有志于投身信息科技和信息产业的青年学子,欢迎你们报考北京邮电大学!

    [!--befrom--] 2012-07-19
  •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法、管理、经济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由三部分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侧,环境优雅;北校区在北京市昌平区内,近邻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校总占地面积一千余亩,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办学实力雄厚,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田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现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学院; 化学工程和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博士点,43个硕士点,41个本科专业。 
    目前学校在校生总数已达20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生3700人,本科生11100人,高职生1000人,函授、夜大学等继续教育学生4000人。另外还有200余名留学生。

    名师荟萃,教学质量全国领先 
    --------------------------------------------------------------------------------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正、副教授600多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7人,云集了一批奋发有为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学者,拥有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应用化学、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工业自动化、化工过程机械、管理工程等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享有盛誉;一批新兴学科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功能材料、制药工程、通信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3年学校启动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使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学校以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开展了创建国家名牌课程和校级样板课程的建设工作,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学校和学院四级精品课程体系,其中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数学建模、管理学等16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精品教材,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实验中心、学科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室。拥有多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注重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设了数百门内容丰富、反映各学科前沿的人文、艺术、哲学、自然科学选修课。 
    近年来,学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进一步凸现,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我校本科生实行学分制管理、本科生导师制、主辅修专业制和重修制,允许优秀生跨学院转专业。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和优秀硕士论文奖励制度;引入末尾淘汰机制;同时采取激励措施,设立了优秀博士生与导师奖励基金;接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实行直博制,选拔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实力雄厚,科技硕果累累

    -------------------------------------------------------------------------------- 
    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拥有一批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14个校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等23个校级研究所;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部委及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与开发项目300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300多项。如:“超重力法生产纳米碳酸钙技术”发明权以3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新加坡纳米材料科技公司;“1万吨/年层状阴离子材料” 等多个项目被批准列入国家计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2005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额超过2亿元,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已获11项国家科技大奖,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和多层次、多学科的业务竞赛,几年来在全国和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中有9个队获全国一等奖,15个队获全国二等奖,56个队获北京市一、二等奖。数学建模竞赛多次名列全国第一,2002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最高奖项“高教社”杯。 
    学校非常重视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我校科技产业拥有二十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在密云县、大兴区等地建有高科技产业基地,年收入超亿元。

    对外交流广泛,各国文化互融 
    -------------------------------------------------------------------------------- 
     为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充分注重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并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国家与地区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杜邦公司、陶氏公司、巴斯夫公司、拜尔公司、罗纳普朗克公司等10余家公司向我校学生提供奖学金。我校已与芬兰、丹麦、日本等国的大学开展了学生互换、出国攻读硕士生等项目,为我校在校学生提供了短期或长期出国留学的机会。  
    学校多次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众多外国学者、知名教授与我校进行互访、讲学或科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与外国教授进行交流的机会。学校可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每年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200余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就业前景广阔,栋梁之材辈出。 
    建校48年来,我校已为国家输送了5万余名建设人才。为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把高校毕业生的资源优势变为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北京化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李鹏为学校题词,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中央政治局委员贺国强、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领导人多次到学校视察并指导工作。 
    在21世纪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代,我校师生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在不远的将来,北京化工大学将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的研究型大学。 

    [!--befrom--] 2012-07-19
  •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建校五十多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10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工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1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鞍钢等国家特大型企业以及北大方正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占地约61.31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83.9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4个部委级研究中心。图书馆藏书126万册。定期出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Rare Metals》、《物流技术与应用》等重要学术刊物。

        学校由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应用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延庆分校组成。现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8个博士学科点,109个硕士学科点,另有MBA(含EMBA)、MPA和17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0个本科专业。学校在冶金、材料、机械、矿业等领域的7个全国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管理、科技史等学科享有盛誉;控制、热能、力学等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电子信息、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5年10月,各类在籍学生总数3万人,其中本专科生12016人,各类研究生7765人(其中博士生1705人、硕士生4549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511人),外国留学生138人,成人教育学院学生6195人,远程教育学生3906人。在站博士后52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2631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6人,教授293人,副教授400人。人才梯队正在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05年底,共申请专利955项,授权专利490项;有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00余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的“2000-2004年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统计排序”中,我校名列第11位。学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九五”期间应用成果平均转化率达到72.8%,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近几年学校“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系统研制与应用”、“岩土工程特大塌方预防与治理综合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基础及材料性能特征研究”、“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05年发布数据,2004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EI”、“SC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25位和31位。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3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橡树龄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校每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生代表队在全国第一、二、三、四届机器人电视大赛中稳居前三甲,两次获得冠军,于2005年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亚军。学校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等光荣称号。
     
        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学校目前拥有约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地,并正在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比赛场馆。

        面向新世纪,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befrom--] 2012-07-19
  •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于首都北京,东邻2008年奥运会的西部交通枢纽--西直门立交桥,西伴灵秀博雅的国家图书馆。学校占地64万平方米,迄今已有110年的历史,她的前身--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1923年学校始称北京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务院定名为“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任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院士为校长,并于1951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重新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如今,学校已建成了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兼有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体系。学校当前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把北京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是1961年国家首批确定的重点大学,是首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也是首批有资格培养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九五”期间学校首批获准启动“211工程”建设,1997年首批被评为全国本科教学优秀学校。 
    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软件学院以及研究生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产业经济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信号与信息处理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38个本科专业,102个硕士点,2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及MBA),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自主设置17个),8个博士后流动站,有5个学科被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学校现有38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41个实验室,其中包括10个部级开放实验室、2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认证中心。学校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拥有千兆网络平台,藏书12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近4000种,还有大量缩微、声像、光盘和网络数据库等多种媒体的文献资料。大量采用数字技术,配有电子阅览室、非书资料阅览室,全部使用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学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拥有大量的多媒体教室,新建多功能外语语言综合实验中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提供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信息。校园计算机网络居国内先进水平,现在已经形成了有线网和无线网互补,IPv4与IPv6共存,教育网与电信网双出口并存,校园网和一卡通网独立运行又互相联通的多种类、多协议、多层次的网络格局, 校园网和宿舍网信息点数达到3.7万个,学生不但可以在教学区的公共计算机机房和宿舍里联入互联网,还可以在图书馆和自习教室通过无线上网方式实现网络互联。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教授226人,副教授5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0%。迄今已培养了本科毕业生六万余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6000余名,造就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干部。目前,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有近2万名,其中本科生近140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MBA、EMBA等近6000名。 
    学校科技工作蒸蒸日上,汇集了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科研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都有较大增长。学校作为主要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五”四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建设的前期科研工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完整的GSM-R技术实验室,填补了中国铁路无线通信技术的空白;全面参与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科研经费逐年大幅增加,“十五”期间科研合同经费较“九五”期间增长了150%;三大检索数同期增长197%,其中2005年公布数在全国高校排名SCI40位,EI33位,ISTP17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V6无线移动路由器科研成果获北京市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并被列入2006年国家产业化项目。 
    对外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我校是国家批准的首批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迄今,共培养留学生和访问学者1200余名,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十几个国家的57所大学及西门子、NTN、ABB等国际著名高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先后聘请了1000多名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和任教,近30位知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顾问教授,多次主办或承办了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理工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国际工商管理硕士。部分本科专业可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联合培养学校留学,近几年有100多名本科生赴比利时Group T鲁汶工学院学习。 
    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近年来,交大学子在国际、国内的各项竞赛中频频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200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中,我校荣获全国冠军。2002年2月,我校首次组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取得了两个一等奖和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同年在北京市非数学专业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我校获得四个一等奖、七个二等奖和十个三等奖的好成绩。2002年12月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复赛,取得小组第一,获得全国总决赛的决赛权。2003年在第二届红河杯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中我校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2004年底举行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获得全国一等奖7个、二等奖28个、三等奖32个的好成绩,此成绩在全国排名第二、北京排名第一。 
    学生的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我校是最早被批准具有招收文艺特长生资格的高校之一,也是具有体育特长生招生资格的高校。学生艺术团在国内外比赛中多次获大奖,其中交响乐团、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在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并于2004年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地演出了《长征组歌》,学生艺术团和合唱团在2005年7月份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获得了两个一等奖。近年来,学校各项体育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大学生体育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有近百人的高水平运动队,其中羽毛球队在近年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等重大比赛中获得过甲组男女团体、男女单打、男女双打、混合双打及混合团体等所有项目的冠军,共获得14块金牌,在北京市及全国高校羽毛球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以人为本,培育英才,是学校一贯坚持的育人理念。近年来,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根据所修学分情况可申请提前或延期毕业,学生在培养计划框架内有较大的选课自主权;在教学组织上,对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系列等大面积公共课实施分级教学;对确有特殊专长的学生,经过专家认定,可以制定特殊培养计划以利于专长发展;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行主辅修双专业制。在校学生可申请攻读第二专业,每年有15%左右的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或硕博连读。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流人才”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9项,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近三年,我校有7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5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39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6种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环境、雄厚的办学实力使学校的声誉日益提高,吸引了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及有志青年踊跃报考,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北京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鼓舞下,正满怀雄心壮志,传承优良传统,比肩社会进步,延续交大根植于北京创造的崇高声誉和魅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7-19
  •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3 个学院,54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
      1928年 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
      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78年 恢复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1984年 设立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研究生院
      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
      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1985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恢复建立法学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
      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 建立医学院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3年 原隶属信息产业部的华信医院(原酒仙桥医院)和玉泉医院正式并入
      2004年4月正式挂牌,分别成为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 
      2004年 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

    [!--befrom--] 2012-07-19
  •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先后担任校长。现任校长为纪宝成教授,党委书记为程天权教授。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现设有研究生院、23个学院、21个科研机构和14个博士后流动站,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及深圳研究院;拥有6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全国重点学科25个,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五,其中社会科学居全国高校第一。在连续六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16篇,在人文社科领域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现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28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7个硕士点),博士学位学科点87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1个博士点),一级授权学科11个,成人教育专科专业9个,本科专业11个。在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科评估中,学校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全国第一,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政治学、农林经济管理、历史学、工商管理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充分展示了学校雄厚的学科发展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已故老一辈著名学者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安岗、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等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目前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80人,其中,教授476人、副教授581人。博士生导师474人。此外,还有193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国外学者和930位国内各界知名人士担任(或曾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拥有14名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2人,有24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1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0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各项所占总数比例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校有19位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成为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有1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其中黄达教授担任委员会顾问),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综合水平最高的优势,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一共培养了18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各级党和政府高级领导干部以及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其他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目前共有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在校生18998人,其中本科生9571人,研究生9427人(含研究生单证教育的学生(MBA、MPA、法律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是全国高校中这一比例最高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有成人教育本专科在册生8千多人,其中75%以上是本科生,网络教育在册生近4万人;目前在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1165人。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九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18项,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7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75项,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承担北京市科研项目数位居北京市高校第一位;2000-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800余项,获得经费1.5亿元,立项数和经费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79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学校共承担12项,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32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转轨经济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帕德玛?德赛,就业与增长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日本一桥大学校长石弘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等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新西兰前总理、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迈克?穆尔等一批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设施先进,馆内藏书250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我国收集、整理、存储、发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科学信息资源的权威机构,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个大学出版机构,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对中国人民大学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也极为关心。江泽民同志曾先后两次为中国人民大学题词,殷切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全校师生员工正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推进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历史进程。

    [!--befrom--] 2012-07-19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近400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位于京城西郊,占地2661581平方米(3992.277亩)。学校现教职工16073人,29617名各类在校学生。现有199个博士点、221个硕士点、100个本科专业,以及覆盖139个专业的35个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拥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及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现任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校长许智宏院士。

    [!--befrom--] 2012-07-19
  • 咸阳师范学院

    咸阳师范学院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78年5月,原名“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与1983年成立的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咸阳师范学院。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咸阳,占地面积68余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有39个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00余万元。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文献15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3万册)。校园网经历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建立了6595个信息点。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600余人,设有17个教学院系(部)、25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41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22个,专科专业23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省级名牌专业1个(化学),省级教学团队2个(心理学教学团队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历史地理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咸阳发展研究院均设在我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69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3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职工450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优秀人才4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优秀人才7人。

    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63项;在历史地理学、光化学分析与电化学分析、基础数学、小波与图像处理、微分流形理论、电磁波的多尺度理论、高电荷态粒子物理、湿式摩擦材料、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学校主办的《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曾获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 和“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陕西省和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刊——《秦汉研究》由学校编辑出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30多年来,学校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确定了“建设以师范本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多层次,有特色,教学型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践行“厚德?博学”的校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良好”等次。

    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连续举办了十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八届科技节,全校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42个。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二等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荣获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演讲赛、大学生才艺展演等屡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办学,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3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2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先后选派70余名师生赴国外访问、深造和学术交流。???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称号。

    [!--befrom--] 2012-07-16
  • 宝鸡文理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位于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省宝鸡市,占地1070亩,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具有文、史、哲、理、工、管、法、教育等多学科的省属普通高校。其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宝鸡大学(本科),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与1978年成立的宝鸡师范学院合并,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学院现设政法、中文、历史、外语、教育、艺术、经济管理、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地理科学和环境工程、机电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电气工程、体育系和社会科学部等16个系(部)28个本科专业,另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拥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目前,在校全日制大学生95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86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8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100余名。另外还聘请4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为兼职教授。近5年来,有近30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中文系教授、青年作家杨宏科(笔名红柯)还获得全国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学院教学、实验设备先进,教学设备近7千台(件),价值5千余万元。图书馆藏书12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000多种,同时设有电子阅览室。公开出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西部论坛》等学术刊物。《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入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被全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优秀人文社科学报”。
        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高教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实施百门重点建设课程,建立了80多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30多个理工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其中“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植物化学院级重点实验室已列入省级重点实验室单项资助。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等措施,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开展名师示范教学等活动,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风学风建设,使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通过制定《重点学科建设“十五”发展规划》、《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确定了7个院级重点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数学、自然地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设有周秦文化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等9个学术研究机构。有15名教授参与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学院与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的有关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并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每年有近百篇论文被国际学术核心期刊SCO、EI、美国《数学评论》、《化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简介》和人大复印资料收录、转载。
        学院专业名称:英语、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历史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技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地理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制药工程、学前教育、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育。
        学院2001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教先进集体,2002年2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
     

    [!--befrom--] 2012-07-16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