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海峡高考门户网站——福建高考网

浙江大学

173004人关注
浙江大学:普通本科 高校类型:综合类
官方微信
公众号
官方企
业微信

浙江大学“创新2030计划”启动四个新计划!布局现在,引领未来

zj001 2020-04-09
473

今天,浙江大学“创新2030计划”又有新动作。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科技创新2030重点领域,聚焦未来会聚型学科方向布局,继双脑计划、设计育种计划、生态文明计划、量子计划后,学校全面启动四个新的专项计划:智慧海洋会聚研究计划(简称“智慧海洋计划”)、精准医学会聚研究计划(简称“精准医学计划”)、超重力场会聚研究计划(简称“超重力计划”)、新物质创制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天工计划”)。

这次的四个计划有何特别之处?带你一起来看~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智慧海洋计划”提供浙大方案

先秦时期,一批批岭南先民率先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始了通过海洋的贸易探索,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初见雏形。1405年,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舟师七下西洋,拉开了中华民族走向远洋的历史序幕,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中国印记。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党的十八以来,建设海洋强国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

研究背景和方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资源、环境、能源与人口矛盾的加剧,人类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的步伐正逐步加快。与机械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四次技术革命相呼应的海洋智能化技术革命4.0——“智慧海洋”也正孕育着蓬勃生机。“智慧海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环境、海洋装备、人类活动和管理主体四大板块信息深度融合,是海洋信息化的深度发展,也是信息与物理融合的海洋科技发展新方向。

浙江大学“智慧海洋计划”将聚焦未来海洋环境安全和深海装备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围绕海洋环境感知、智能海洋装备、海洋安全保障等主攻方向进行布局,推动大跨度、多学科力量集聚和交互探索,创新融合信息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法,突破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构建“空天-陆地-海面-水下-海底”一体化“智慧海洋”示范系统,形成“智慧海洋”领域的“浙大方案”。

前期研究基础

2015年9月,国家海洋局与浙江大学签署共同建设“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合作协议。局校双方将共同努力,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10月,获批海洋感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11月,在海口举办的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浙江大学与三亚市人民政府、招商局海南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共建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

2019年12月,获批浙江省大湾区(智慧海洋)创新发展中心。浙江大学与海洋二所共建,由省发改委和自然资源厅联合授牌。

计划首席科学家说

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潘德炉院士表示,“智慧海洋计划”将服务国家海洋强国的建设和浙江海洋事业的发展,发挥浙江大学学科综合优势,与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等涉海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加快构建优异的海洋科研生态系统,打造国际一流的核心团队,实现多学科的会聚造峰,为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为解决医学与健康问题带来全新契机,“精准医学计划”助力健康中国

2020年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疫情的不断蔓延和变化,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健康的渴望和对医疗水平的进步提升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民众最强烈的呼声。面对疫情引发的健康与公共卫生、国家与社会治理等重大挑战,一流大学责无旁贷应当贡献智慧和力量。

研究背景和方向

精准医学以临床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重点攻关疾病,打通疾病精准诊疗的技术路线,为多层次精准解析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并带动重大慢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突破及诊疗范式的变革。精准医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生命健康领域科技竞争的战略必争点,同时描绘了全民健康保障的美好未来前景。

“精准医学计划”将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学前沿,聚焦疾病分子诊断分型与多组学支撑、精准诊疗技术创新及转化两大领域,依托浙江大学医学中心,推进医工信会聚融合,打造集基因诊断、分子分型、细胞和基因治疗、干细胞与类器官体系及其临床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形成疾病诊断新路径、治疗新模式和健康新体系,引领精准医学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技术体系构建。

前期研究基础

浙江大学医学体系完整,涵盖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药学等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表现优异,临床医学为A+学科、基础医学和药学被评为A类学科。

2019年9月,国家卫健委和浙江省政府签约共建8个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其中7个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

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中心举行入驻仪式,启动首批公共平台建设。中心将面向未来医学发展,发挥浙江大学学科综合优势,通过基础临床贯通和医工信融合,打造一流的国际化研究型高水平医学中心。

2020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郭国骥教授团队在《自然》上发表了世界首个人类细胞图谱。该团队自主研发了先进的高通量单细胞分析平台,曾于2018年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了世界首个小鼠细胞图谱。

计划首席科学家说

浙江大学医学院刘志红院士表示,精准是医学自身发展的追求,也是全民健康保障的需要。浙江大学实施“精准医学计划”,将依托一流的医学中心,推进疾病精准诊疗技术创新和范式变革,强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转化医学的交叉会聚,推进医工信多学科融合创新,培育重大原创成果和颠覆性技术,打造精准医学前沿研究和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为健康保障和民生工程提供有力支持,最终造福人类社会和文明进步。

当穿越时空不再是梦,“超重力计划”为你实现

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质在石室山中砍树,看到童子在下棋,看得入迷了,等到他离开的时候才发现斧头都烂掉了。原来他在山上误入了仙境,在山上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千年。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也许没法穿越时空笑看沧海桑田,不过在实验室里,模拟“一眼万年、一步千里”的时空压缩倒并非不可能。

研究背景和方向

自然界多相物质演变受重力场支配,超重力的“时空压缩”效应、“相分离加速”效应有效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为人类发现物质运动新规律新现象提供了新条件。超重力场研究孕育着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突破,在重大工程防灾减灾、深地深海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利用、新材料研制、地质过程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前景,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变革性工具。

依托“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浙江大学“超重力计划”将在多相物质超重力效应、岩土体超重力相演变及环境岩土力学、地质过程超重力实验及实验地球科学、超重力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努力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综合防灾减灾、“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需求,打造引领国际超重力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创新基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前期基础研究

2018年初,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浙江大学将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这也是浙江省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2019年初,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

2019年11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建设研讨会与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

2019年11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相介质超重力相演变”基础科学中心。

计划首席科学家说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云敏院士表示,超重力科学与技术为人类获知物质世界提供了新途径,“超重力计划”将聚焦岩土、材料、地科、化工、环境、生命等学科深度融合会聚,努力实现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的重大突破,汇聚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产出原创性重大科学成果,引领全球多相物质超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

有望引领科学技术突破和工业革命,“天工计划”带你探索新物质创制

青霉素的生产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将人类的平均寿命整整提高了十五岁。合成氨催化剂的出现为人类解决了粮食问题,大大减少了人类因粮食不足导致的战争与死亡。单晶硅的大规模制备使晶体管计算机成为了可能,引发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每一种新物质的发现、发明和利用,都将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变革,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研究背景和方向

新物质创制是推动科学原始创新、引领技术颠覆性突破的核心动力,将为科学突破和工业革命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撑,改变世界和人类文明进程。新物质创制涵盖了未知物质的发现、已知物质新功能的发掘、物质制备的创新发展等领域,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究新范式为物质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发展途径,将为物质科学的革命性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和广阔前景。

“天工计划”将围绕新物质创制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深化物质科学和信息科学两大领域交叉融合,通过研究范式、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会聚创新,实现新物质合成、表征、制备、应用的全方位突破,有力支撑未来智造、合成生物、智能药物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为我国重大科学工程和关键产业革新提供核心战略物质保障。

前期研究基础

“天工计划”的研究和实施将充分发挥浙大多学科优势,依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会聚包括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医学、药学、计算机等一流学科力量,开展新物质创制研究和应用开发。

2016年5月,浙江大学化工学院邢华斌课题组在《科学》杂志发文,采用杂化多孔材料精准分离乙炔和乙烯,并兼具高分离选择性与高吸附容量,这一研究被认为是气体吸附分离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

2019年2月,浙江省杭州市与浙江大学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签署协议,共建“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中心将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三大板块的交叉会聚和跨界融合,构建面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国际科技前沿的创新生态圈,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

2020年1月,浙江大学化学系肖丰收团队在《科学》发文,设计了一种甲烷氧化制备甲醇非均相催化剂体系,在温和温度(70°C)下原位生成H2O2,并利用“分子栅栏”设计,通过精确控制H2O2在甲烷选择性氧化过程中的扩散,大大提高制备甲醇的效率。

计划首席科学家说

浙江大学化学系黄飞鹤教授表示,浙江大学启动实施“天工计划”,将充分会聚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力量,加快物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创建多尺度、全链条的新物质创制研究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国际一流的物质科学中心和人才集聚高地,培养新物质精准创制的新一代交叉学科人才,推动相关学科加快迈向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此次启动的四项计划,是“创新2030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与前期已开展的计划一道,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促进知识大融通下的学科会聚造峰与跨领域融合创新,打造学科-人才-科研互动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来源:浙江大学发展规划处(记者伊文)

热门关注: 浙江大学 2020招生
上一篇:浙江大学斩获2018机器人世界杯冠军
下一篇:浙江大学将于4月26日起安排学生分批返校
分享: 微信 微博 QQ空间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