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海峡高考门户网站——福建高考网

暨南大学

185627人关注
暨南大学:其他 高校类型:综合类
官方微信
公众号
官方企
业微信

暨南大学—硬核!他们是中国国际大赛上的金奖团队

gd002 2021-12-23
304

攻克科学难关,需要巨大的动力。科学的献身精神,百折不回的毅力,这些都是攻关的科学战士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陈景润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人才济济,克服艰难险阻,反复打磨作品;他们披荆斩棘,闯进全国决赛,争得暨大首金;他们继承传统,背靠坚实后盾,实现成果转化……

他们便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数据守航:数据要素流通安全行业的引领者”团队,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刷新了暨南大学的最佳成绩。

数据守航维护网络安全,艰苦奋斗刷新历史成绩

10月14日,“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南昌大学正式拉开帷幕,共有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4347所院校、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参赛,包括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组队参赛,最终1085个项目入围总决赛。其中,我校信息学院/网安学院的“数据守航:数据要素流通安全行业的引领者”项目斩获国赛金奖,实现暨南大学首金的突破。

领队2020级研究生黄诗诗介绍,“数据守航”项目致力于保障数据要素在存储和流通中的安全,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密码算法、安全可信计算和区块链众包取证技术,为数据要素的管理和安全流通提供平台和服务。

“数据守航”项目在满足更高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项目的亮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存储方面,提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密算法,将加密效率提高433倍;二是在数据协作计算方面,团队采用了可以用于审计和追溯的区块链技术;三是采用众包取证技术,进行针对某种数据侵权行为的溯源取证。

团队的指导老师洪莹对项目评价道:“如果说一般的密码只是一扇并不隔音的‘大门’,那么团队研发的这项加密算法不仅能为我们的私密空间安上一扇保密程度极高的‘隔音门’,还可以让这扇门变得更加‘隐形’——我们希望为用户提供一种隐形但又实质性的保护。”

数年沉淀:我们想做国家未来的新基建

“我们有天时地利人和。”在谈及实验室项目能够获得金奖的原因时,团队中已经毕业的16级博士“老大哥”李明语气中多了些笃定。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便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数据安全法》三部法律陆续推出,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趋于完善,使得企业逐渐转变观念、逐渐重视数据安全问题,这也为团队推进项目提供了契机。

在李明看来,“数据守航”项目背靠实验室6年来的技术沉淀,紧紧地围绕着当前网络空间安全的背景,应当将保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实验室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在今年的比赛中当中获得金奖?我觉得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十年前你做数据安全,人们可能压根不了解你在说什么;而现在整体趋势要求维护数据安全,这是我们一个大的背景。”

“我们做的是国家未来的新基建。”洪莹教授在谈及项目时,言语间很是自豪。她微笑着郑重说道:“‘互联网+’是时代的标志,这个时代就是用网络来改变世界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未来只有基于网络安全,我们才能够探讨更多领域的发展。”

网络安全不仅在军事国防等方面意义重大,同样也牵涉国计民生,是能够增加百姓信任感、认同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举个例子,医生拥有处方权,而当我们将这个过程放入区块链溯源后,医生开处方会更加谨慎,医闹也会得到制约。”洪莹教授说到。

“我们更多希望用技术的应用来维护实际公平、提供负责任的保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表示,“所以‘数据守航’项目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当下,更多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做一些基础性工作,这也是团队‘配置’这么高、能请到院士、国家杰青、博士们参与的原因吧。”

边坚持、边改进,灵魂叩问、技术打磨

带着这份维护国家数据安全的社会责任感,这支由7位博士生、6位硕士生、2位本科生组成的队伍,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的筹备中。

从春风和煦的4月,一直到秋风习习的10月,在长达半年的准备过程中,团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便是如何将技术与实际运用接轨、如何回应不同领域专家的疑问,并在无数的质疑、分歧和建议中保持自己的思想,促进项目的优化。

“我们并非不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我们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用我们的技术优势去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如何利用我们的技术优势来解决人民群众使用技术的最后一公里,这是最重要的。”团队们希望消弭技术构想与现实应用间的差距,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们显然也看到了这样的现实问题,并不断提出质疑。

项目经过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二三十位专家的数轮提问、上百次打磨。有时候专家们还会提出相反的意见——有的专家坚持网络安全需要进行开放式的宣传,而部分学者则认为网安重视保密性的独特要求,提醒项目应在单独的区域内完成。

为此,团队不吝投入大量的时间用于讨论和消化意见,“一方面坚持,一方面改善,不断灵魂拷问自身,不断推进技术迭代”。临近比赛时,同学们每天几乎只能睡6个小时左右,有时候一天要更换三四版PPT,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

而这个过程中最让队员“耿耿于怀”的,莫过于将原本敲定好的大部分思路推翻重来。当时正值国庆假期,距离大赛只有5天的时间,团队前一晚刚刚讨论敲定思路,一早睁眼却接到了李明师兄要将思路全部推翻、重新梳理的通知。这味着原本就极其紧迫的时间更加紧张,而谁又知道推翻后是否会真的成功呢?

“我们不改了!”杨雅希和李宇娴认为风险太大,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修改。但是就像洪莹教授的评价:“他们作为博士,确实是会比较坚守自己的一些技术理念。在技术上较真,我觉得是对的。不过这支团队就像一家人,有分歧很正常,会去讨论如何解决问题的。”果然,在意见交换和观点碰撞后,团队达成共识,在短短几天内梳理出新的项目思路。

杨雅希回忆起当时说:“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就是要不破不立,打破以前旧的思路,只有创新,才能吸引到评委的目光。”

一朝收获:不破不立!打造充满凝聚力的精英团队

团队秉持着完美主义的追求,不断优化项目内容,在前往南昌的高铁上也不断开会精进,后期因为修改太过频繁,材料甚至需要以分钟命名;直至比赛前夕,前往比赛现场的成员也讨论、背稿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正是这样痛苦与快乐并存的磨合中,团队 “磨”出了对网络安全领域更加深刻的认识。

10月14日上午7:00,黄诗诗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答辩选手,与翁健教授共同走入会场。她回忆道:“其实只要准备充分了就不会很紧张。当时翁老师陪我去现场,一路上和我说要有信心,这在精神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所以我在比赛过程中心态还是很平和的。”

“互联网+”总决赛堪称强者如云,而黄诗诗团队所在的师生共创组更是“神仙打架”,不少学校都由院士带队,甚至项目涉及国家重器、堪称立校之本,有着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无形之中给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与黄诗诗场上的从容平和完全不同,在场外等候的李宇娴、杨雅希、梁晓健相当紧张。他们急切地关注着直播屏幕上每一组的成绩,在手机上计算、比较、分享到团队的群聊里,暗暗为黄诗诗捏了一把汗。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所幸,最终的结果没有辜负这支努力、认真的队伍,“数据守航”项目以小组第二的成绩成功拿下金奖,刷新了暨大“互联网+”的奖牌历史。

在大家看来,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凝聚力和精益求精、不破不立的精气神,同时也离不开信息学院/网安学院的知识底蕴和老师们的支持培养。

作为项目指导的翁健老师是密码学出身,为构建项目提供底层技术支持;同是指导老师之一的曾国强老师和洪莹老师也为材料的优化贡献了宝贵的建议。此外,来自创业学院的张静老师、马莉老师和欧阳聪老师在备赛期间请来了校友、专家参与作品打磨,比赛时负责团队的衣食住行,事无巨细。就业中心的黄晓华老师和校团委的顾龙老师则为团队提供了诸多帮助,不断为团队参赛加油打气。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今年恰逢建院20周年。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不断探索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五维双驱”创新机制和培养体系,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学院还接受来自校友的各类基金捐赠,用以激励师生参与比赛、创新成果,推进产学研高度融合。

“我们参与项目实践不仅是为了去获取技能,维护网络安全本身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民和暨大学子的一份责任。”团队成员杨雅希说起这番话时,其他人纷纷点头赞同。

据了解,该团队未来还将继续扎根网络数据安全领域,通过与大型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产品的正式落地和应用,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新产品、新服务。

(文/图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孙牧、符晓灵;指导老师 闫芳)

责编:闫芳

热门关注: 暨南大学院校动态 暨南大学
上一篇:暨南大学—【启航大学梦】“逆风少年”汪艾韬:无畏风浪,做自己命运的掌舵人
下一篇:暨南大学举行第四届生命科学创新奖答辩 12名研究生展现科研风采
分享: 微信 微博 QQ空间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