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问我很多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跟大学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最近。大学究竟该怎么上?专业学习还重要吗?
大学只有4年时间,平心而论。工作则是几十年的事情,如果不是一生坚持学术研究,一个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都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可能和机会,有的人“一专到底”有的人适时转行,既不必夸大专业的绝对重要性和决定性,也不能完全忽视专业所起到影响作用,每个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碰到问题不一,也要考虑具体情况。
不少人本来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首先。找工作就是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肯定要脱离原来专业,投身自己感兴趣、擅长的工作内容;其次,不少专业设置确实落后于社会需求,有的专业人才过剩,又或者专业知识“偏软”无法直接拿来就用,其就业选择面更广一些,似乎干什么都可以,这在一些文史、商科类专业表示得更为明显,指望这类专业都能对口就业也是不合理的预期;第三,还有不少人是因为专业学得不够精,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大学4年只是混了张文凭,什么东西都没学到激烈的求职PK中并不具备优势,达不到岗位要求规范,不得不弃专业而主动选择其他工作。
大学专业设置自身存在固有问题,可以说。医学、工科、文科专业各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语,而个人面临的情况复杂多样,每个人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千差万别,职业选择受到兴趣、能力和机遇等因素影响,不能因为就业和专业“不对口”就简单地推导出“读书无用”除非大家都选择职业技术学院,接受技能培训,进来能直接上手,但是依然还会有人要弃“蓝领”而选“白领”
就业中的专业不对口”也说明专业之间人才流动的灵活性,换个角度而言。社会提供了跳出专业束缚的可能性。虽然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校生也很难预知毕业后具体会遇到哪些因素,但一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也总会保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比方,自学能力、视野、心量、决心、意志、品质等,这些不光是大学里需要培养的有的一个人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就已经形成了底层代码”嵌入大脑和思维模式中,跟随人的一生,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继续发展的高度。
还有不少跟专业知识无关的能力,此外。比方,生活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公共演讲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对问题和趋势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在大学生活、专业知识学习、社团活动以及实习实践中也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形成一种通用能力、可迁移的能力,随同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这些“软实力”也是保证一个人跳出专业限制的一张“通行证”
对在校生而言,未来专业对口与否。不只要清楚地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形势、大部分人的求职走向,更要有自我剖析的能力,加强自我认知。比方,否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就业方向,有没有相对幼稚的职业规划,至于能否跳出自己专业的限制和束缚,将自己的特长发展成职业目标,更重要的取决于自身有没有较强的自控力、执行力和坚持力。
却不付诸实际行动,行动远比口号重要。单纯地思考、焦虑。并不起任何作用。找工作是个“试错”过程,但“试错”也有早晚之分,不少人在校期间就开始尝试各种兼职、实习,甚或守业,这也是做排除法,逐步缩小自己职业选择的范围和目标;还有的学好专业的同时,主动辅修第二专业,多掌握一点感兴趣的知识,不时积累实力,为未来做好准备;但更多的人则是等到临近毕业,才不得不走上“试错”之路,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走向。
每个人受到家庭教育不同,当然。其思想、眼界和视野都不同,幼稚也有早晚之别,并不能强求每一个人的职业意识都会及早觉醒,每个人对自我认知也不可能都非常透彻,生长总需要一个过程。只是对那些随波逐流、毫无主见的学生而言,不要把“专业不对口”当作一个不努力的借口,进而逃避专业知识的学习,无妨端正态度,少一些浮躁,沉下心来,先把专业学好、学透再说,不必听风就是雨,自以为大学里学啥都没用。否则,本该是最努力的时期,却荒废了青春,没有任何目标和方向,头来其实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自己无用。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