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创设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探究等问题情境,考查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考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一是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启事与书信的命题设计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这种自然语境的设计,在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融会贯通,如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赵一曼女士》,试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二是体现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凸显语文特点。文学类文本,引导考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如全国II卷第6题要求考生体会并简析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全国III卷第6题“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古代诗歌赏析艺术特色,都着眼于考查“鉴赏”这一关键能力。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如全国卷第2题讨论“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实用类文本,需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信息,还要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如全国卷多个文本材料相互呼应,附以一组题的设计,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对实用文本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进行全面考查,也赋予“实用”以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三是试题面对当代生活,体现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全国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全国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突出在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中,如何理解建构社会弹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3则新闻报道,要求考生分析3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社会。
数学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中,将数据准备阶段的步骤减少,给考生呈现比较规范的数据格式或数据的回归模型;采取“重心后移”的策略,把考查的重点后移到对数据的分析、理解、找规律,减少繁杂的运算,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全国II卷第18题,以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体现了概率统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全国III卷第18题减少了繁琐的数据整理步骤,将考查重点放在运用概率统计思想方法分析和解释数据之上,突出了考查重点。
文综
全国II卷第14题通过构建某国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连续上涨的场景,要求考生思考应对措施,考查考生从政策层面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全国I卷第28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
全国I卷第9~11题以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为情景,其中提及的线路分布、走向及里程信息均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获取的;全国II卷第4~5题,以澳门半岛地图信息为主创设情境,文字材料介绍了澳门半岛的地形特点和不断填海造陆的事实,地图重点显示澳门半岛山丘、街道分布和几条街道的名称,以此引导考生认识地名蕴涵的历史发展、环境变迁等信息。
理综
全国I卷第20题以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为素材,全国II卷第15题要求考生估算鸡蛋坠落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天津卷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张衡一号”卫星、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等为素材,北京卷以跳台滑雪、中国天眼等为素材。
全国II卷第3题以人体体液调节等问题为情境,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所给现象描述进行判断与推理,考查逻辑推理与信息加工能力。
全国II卷第32题选取高产蛋家禽遗传育种与遗传分析为素材,考查考生对遗传基本规律的理解以及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制定有利于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收益的生产方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2018年高考试题精心选材,萃取精华,通过历史人物的群体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在考查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语文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3套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分别节选东汉王涣、魏晋鲁芝、北宋范纯礼3位历史人物的传记,集中赞美他们清忠履正、沉毅刚正、宽厚为政等高尚品质,同时也显示了陈宠知人善任、任峻勇于为政、羊祜谦逊推让等美德。此外,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名篇名句默写”对《孟子•鱼我所欲也》和诸葛亮《出师表》的考查,也触发考生联想中国历史上众多“不食嗟来之食”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3套试卷立足考查范围,回应教材内容,或实或虚,或正面或侧面,为考生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古代优秀人物群像图,考生在答题时犹如对话前贤先哲,其熏陶感化可想而知。
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材料从两个层面探讨从“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强调“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引导考生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当代映射及其重要价值,寄意深远。另外,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部分,也是当代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除从正面考查《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的名句外,全国I卷的“名篇名句默写”还在相邻两题的题干之中将“李蟠的儒学素养”和“周瑜的儒将装束”巧妙组合,儒生、儒将一文一武,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儒学对中国传统士人的深刻影响。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除大量利用优秀历史人物的崇高美德来感染、引导考生之外,还特别加强了对师德师风的推崇与宣传。全国I卷在“名篇名句默写”直接考查《论语•为政》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韩愈《师说》中的相关内容;全国Ⅲ卷“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考生对一封书信进行修改,书信的内容是学生对老师从教50周年的致敬。
数学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把其中的精华引入到考试内容中,既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又有东方数学的特点,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吸收世界数学文化的精华,引导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如全国III卷第3题以优秀的中华木土文化为背景,以榫卯为载体,从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理科数学全国I卷第10题以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研究化圆为方问题时曾研究过的图形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几何概型问题,引导考生热爱数学文化,关注几何之美。
英语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写作部分第二节设置了外国朋友将到中国家庭做客的情境,要求考生写一封邮件告知在中国家庭做客的基本习俗;北京卷写作第二节设置了带领外国友人体验中国茶文化的情境;全国II卷语言知识运用部分第二节语篇介绍了中国近年来根据人民膳食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全国III卷阅读理解部分的一篇文章报道了中国建筑设计师在其作品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获得国际奖项,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消息。这些语篇的选择和题目设置在自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宣传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
理综
化学试题挖掘古代科技文献,以我国古代化学化工成果为情境命制试题,例如理科综合全国II卷第26题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理科综合全国III卷第35题中提到“《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碳酸锌)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
生物试题选取我国杰出生命科学技术成果为素材进行设计,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理科综合全国III卷第1题考查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引入1965年由我国科学家率先完成的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里程碑式的壮举,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先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加强学生为祖国发展拼搏的社会责任感。
高考改革后,选考科目实行“6选3”,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偏好等分别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中选出3门作为选考科目,其余作为学考科目,选考成绩采用“等级赋分”的方式获得。考生总成绩由语数外3个科目(必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选考科目)成绩组成。
按照“6选3”模式,高考科目组合方式有20种不同的选择。如果仅从各学科的角度来考虑,20种选择中似乎没有一种是完美的,没有一种是可以让你高枕无忧得高分,轻轻松松上名校的“最佳选择”!
2017年高考,浙江省透露了省内选科报考的数据,结果让人惊讶。原先预想的热门选考科目物理遇冷,对数理逻辑要求不高的地理、生物、历史、政治成为选考人数较多的学科。
历史、政治被选择几率增加,对偏重理科学习的社会大氛围来说,是一个调整。
(文章转载自:中国考试)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