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西部已经不是过去的西部了”
如果说徐勃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有一份农村娃回馈乡土的情结,那四川妹子汤璐瑛的选择就更多了几分取舍的艰难。
“离开北京去基层?!”刚听到爱人谢晓丹的提议时,汤璐瑛的心里确实有些转不过弯儿来。此时的她,已经拿到了某环保NGO组织驻京总部助理岗位的工作机会,不错的薪酬、驻外培训的机会、便利的生活条件,哪一样都确实让人难以割舍,“就是上网买个东西,小城市也要比北京贵几块钱邮费、慢几天呢!”
为什么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到基层、到西部去开始新生活?这恐怕是每个作出这样选择的毕业生都经历过的纠结和追问。
北京待遇丰厚的外企、触摸学科前沿的科研机构和吉林省选调生,面对这样一道人生选择题,你会如何作答?
毕业典礼刚结束两天,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2012届博士生谢晓丹就打好行装,告别熟悉的老师同学,同身为北京大学2012届生态学博士的新婚妻子汤璐瑛一起踏上了远去吉林的列车,用行动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到基层去,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书写青春!
就在这个夏天,全国有680万大学生面临着“去向何方”的选择——这道选择题,不仅关乎理想,也植根现实;不仅影响个人发展前途,也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在他们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像谢晓丹一样,带着理想和对未来的思考,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成为毕业季里最“潮”的选择。
谢晓丹说,形容这次离开的词绝不能用几年前公众热议的“逃离”,而是坚定了信念、明确了方向之后的“信心满满”,“这一次,我们是在用主动的姿态选择人生”。
“从农村来,到农村去,农村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农村”
没有再投一份简历,也没有再找别的工作,从填完吉林省选调生志愿表的那一刻起,清华大学法学院2012届毕业生徐勃就认定了这是他应该去的地方。尽管有42个省直机关可以选择,但在选调志愿表上,他却只写了7个字:“坚决要求去基层!”
“我是来自江西上饶的农村娃,‘从农村来,到农村去,农村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农村’,是我一直坚守的信条。”说起自己当初的选择,徐勃一脸的理所当然,“我深深了解农村有着怎样求贤若渴的父老乡亲,也深知科技和文化将怎样改变一片贫瘠的土地。”
凭着“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信念,去年冬天,刚听完吉林省选调生的政策宣讲,徐勃就“撺掇”着同学李洪飞、廖枝飞坐了7个多小时的动车“组团”去吉林“考察”。走大街、串小巷、看城市发展、陪群众唠嗑,也在心中不停谋划着、思考着自己的发展道路。一趟“考察”下来,徐勃人回到了北京,心却留在了那片火热的黑土地:“从北京到长春,动车只要7个多小时。可我们走向吉林,却经过了漫长的思考。”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