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学长做的车子有点变形,今年我们采取了新的设计方案。”厦门理工学院机械系学生何光明日前讲述了“造车”的经历。今年暑假,他和20多名同学没有回家,一起留校造节能车,他们将参加今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本田节能竞技大赛”学生组比赛。 在厦门理工学院,今年暑假与何光明一样留下“倒腾”的学生不少。电子系的学生在制作机器人,艺术系的学生在忙着搞创作,而参加创新创业园项目的学生则忙着跑业务。该校学工处教师李婉玲说:“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做,教师只负责指导,不过多干涉”。 厦门理工学院院长黄红武说,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让学生发扬自主精神,彰显个性,“圈”起来的学生不会创新,我们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自由成长。正是因为有这种思路,“我的事情我作主”已经成为学生的口头禅。 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团造汽车,在厦门理工学院已不是新鲜事。学校连续3年举行汽车设计制作大赛,校方以学生为主体,每支队伍要求3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配3至5名指导教师。比赛组委会只对参赛作品提具体要求,如设计制作出的成品车必须有3个轮子,自身配有动力系统,能独立驾驶。学生要造什么车,都是自己说了算。方案出来后,经过评委评审后可获得2万元资助,经费不够,学生自己到校外拉赞助。 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厦门理工学院于2009年开办了创新创业园,开园后,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比赛遴选了一批大学生创业项目。截至目前,厦门理工学院共有22支团队获选入驻学校创新创业园,每支队伍会获得3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金和一系列优惠待遇,包括创业园区提供的办公场地、通讯、网络等商务资源,同时享受“免租金、免税收”和共享校内设备资源等优惠政策。这些创业项目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更多的是给予指导。 学院副院长朱文章说:“我们更看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也许学生们不会自己开公司,但他们在学校中接受的训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拥有比别人更强烈的创新和创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