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学年开始,厦门理工学院每年将至少资助500名学生,到海内外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
这是这所大学近日新增的一系列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专项资助资金之一,校长黄红武说,这些专项资金只有一个目的:把学校的钱更多地花在老师和学生身上,最终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
大规模派学生外出“访学”
不久前的一个星期日,理工学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被刚从北京开完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会议的黄红武叫到学校,他们被告知:几易其稿的学院预算还要再做微调。
最终定稿的预算在清明小长假前亮相——校长在大会上向全校教工逐一解释了预算调整的内容和原因,概言之:预算将进一步压缩行政公用和基建开支,把这部分挤出来的钱投到学生和老师身上。
上述的资助500名优秀学生访学和交流专项资金便是其中一项。在此之前,理工学院每年都会派出大约50名学生到包括加拿大在内的海外高校交流,不过,学校觉得这离国际化办学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人太少了,而且,虽然不必缴交给对方高校学费和住宿费,但是,自己还是要承担生活费用,一些家境清贫的优秀学生因此无缘这类交流。
理工学院这次新增的专项资金的“标靶”之一面向的就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优秀学生——从今年开始,学校每年资助50名学生出国访学,初步打算,每人可获得校方大约一万元的资助。
与此同时,理工学院还将大规模派学生到国内高校访学——每年预备派出400名学生,学校补助餐旅费,学制一年。
黄红武说,我们已经着手在全国各地选择访学院校。他说,大规模地派学生外出访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让学生感受异域文化,开阔他们的眼界和胸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交流,认为这也是他们学习的一部分。
积极为师生交流搭建平台
和许多在岛外办学的学校一样,一直以来,理工学院有一个困惑:大部分老师家在岛内,因此,上完课就“跑”,再加上大学和中小学不同,老师没有专用的办公室,师生的交流更加缺乏了。
这几天,在理工学院校园里的一个角落,工人们忙着盖一幢活动小楼,这幢两层高的小楼将担负起破解“铁打的校园流水的老师”这个僵局。它将包括有三个中心——学生学习促进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学习促进中心”,它的作用是为师生交流搭建平台,特别是为那些“困难学生”。
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周水庭说,一些大学生急需得到老师的帮助,譬如说,有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并不是不想学,而是不懂得怎么学,还有一些人是心里有疙瘩。
换而言之,“学习促进中心”其实就是“学习困难学生辅导中心”。周水庭介绍说,它将成为老师和学生的“约会”场所——在这里,老师为学生补习功课,或是开导一些心里有纠结的学生,指导他们就业,学校为其提供配套的办公、会谈设施。
周水庭说,学校各个院系也要配套成立辅导室,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鼓励老师到企业挂职
理工学院不仅要把学生“赶”出去访学,还要把老师“赶”出去,让他们到海内外高校研修去,到企业挂职去。
校方说,今年起理工学院教师到海内外高校研修的经费将比去年翻一番,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老师也将“负笈”求学。
不仅如此,从今年开始,理工学院也准备把更多的老师“赶”到企业去挂职。
当然,在此之前,理工学院规定,老师在晋升职称前,必须拿出200个课时放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不过,校方坦言,过去受制于师资数量少,这条规定并没能得到强制执行。但现在,学校要“较真”了。
事实上,从一开始,理工学院就致力于建设一支能在高校和企业都游刃有余的“双枪型”教师队伍。现在理工学院的教师队伍中,10%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全职外教近50名,18%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还有48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授。
校方说,我们的老师既有曾经是波导手机研发部负责人,也有从金龙、奇瑞、长安、东风汽车等大型企业来的中高层次人才。校方认为,这样一支有海归博士,也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学校既能研究理论,也能搞产品开发。
不过,理工学院对此还不满足——校方新近完成的“2011年-2015年五年规划”要求,到2015年,有出国留学工作经历的老师要达到20%,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要达到30%。
黄红武说,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老师要时刻知道外面发生什么,并随时准备为其提供服务。只有这样,“学校服务地方需求,才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