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为陕西师范大学程世和教授给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写的公开信《敬问温儒敏:你是否还记得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
温儒敏先生:
您好!
最近见朋友圈疯传《改革 | 语文新改革,让人冒冷汗》一文,打开看了看,一身冷汗:现在孩子太可怜太不幸,几个专家学者坐一起,就可以决定他们的命运了!
为了孩子的命运,本人冒昧向“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发出几个追问。
1.当下最急迫的是千方百计“救救孩子”,还是一味给孩子“下猛药”、用“考试倒逼孩子读书”?
2.面对教改愈改学生负担愈重的现实,您在脑海中是否回荡起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
3.您是否意识到,为孩子减负才是教改第一要务?
当今,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最重,他们早出晚归,睡眠严重不足,除了上课、写作业,几乎没有户外活动。正是如此,整个社会都一致呼吁为中小学生减负。
然而,《改革|语文新改革,让人冒冷汗》一文小标题却是:“现在你的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在这个细思恐极的小标题下,是他们引用您的一段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我注意到您最近有个声明:“网上疯传我三句话,都是标题党所为,需澄清一下。我没说过‘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我讲高考是选拔考试,必须适当拉开分距,还要考阅读速度,有15%的人做不完是正常的。”
在我看来,您的声明与“标题党所为”并无二致,都在强调大力提高语文高考尤其是阅读考试的难度。翻阅您今年五月的一次讲话,里面充满着比“标题党所为”还要恐怖的“疯狂金句”:
“语文教学的病症在哪里?……就是读书太少。”
“药方是什么?(在语文教材)编排下猛药。”
“统编本语文教材有什么特色?最主要的就是‘读书’为要。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考试倒逼你读书。”
姑且不论“金句”内容如何,单就语词本身,什么下猛药、专治、考试、倒逼,哪像一位有人文情怀的学者发言,倒像是一位面对严峻治安形势而主持“严打”或“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讲话。
我将您的发言改成这样:
同志们,现在的未成年人整天不好好读书,怎么得了?为了祖国与民族的未来,必须采取严打行动,高举中高考大棒、倒逼他们快速提高阅读速度。那些不服管教的顽固分子,必须在高考审判席上受到严厉惩罚!
温先生,请不要以为我在恶搞。请问,在这些金句的背后隐藏的不正是一种令人胆战的杀伐之声吗?
您说,现在孩子读书太少,我认同这一判断,但您应该追问:孩子们为什么读书太少?
您归结为孩子受到网络时代的负面影响:“从手机网游‘王者荣耀’到短视频应用‘抖音’‘快手’,学生所受诱惑‘五光十色’,不胜枚举,许多人进入高中后阅读量骤减,大学阶段读书更少。”
乍听起来很有道理,略加分析就经不起推敲。中小学生在校有老师管,在家有家长管,白天课满满,晚上作业做到十点,哪有玩手机的闲暇?沉迷网络者毕竟不占多数。
实际上,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在网络之前就已出现。改革开放前,有阅读时间但无书可读;改革开放后,有书可读但没有阅读时间。所以,要提高阅读量,就得给孩子课余时间,把教材厚度与难度减下来,把过多课程压下来。
温先生,你我都是读书人,您应该知道阅读经典需要大量时间,您要现在的孩子大幅度提高阅读量,就得给他们大量课余时间,就必须呼吁有关方面把教材(包括您主编的语文新教材)的厚度与难度减下来,把过多的课程压下来,为中小学教育减负,为中高考减负,为孩子们减负。
您把孩子读书太少归咎为孩子自身,势必对孩子采取严厉“打压”措施。请问,在中高考竞争愈演愈烈而孩子几无喘息的当下,您一再声言要“下猛药”,用“考试倒逼你读书”,这是不是一种不体恤孩子疾苦、缺乏人文关怀的“暴政”?
1.您在提倡“海量阅读”、大幅提高阅读速度之前,是否应该对“什么是真正意义的阅读”等问题作出理性追问?
2.您大谈“无边界阅读”,是否违背了一切学科都必须有边界设定这一基本原则?
我们都懂得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阅读经典,对培养人的文化气质,拓展人的精神视野都具重要意义,但是不能盲目夸大。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从理论上说,书读得越多越好,但一个人倘若缺乏思考与行动能力,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动性,就可能迷失在茫茫书海中难以自拔。有些人越读越聪明,有些人则越读越愚笨。
(2)人类发展到今天,即便是经典,已让人目不暇接,更何况还有海量好书,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因此,衡量人的读书能力、水平以及质量,主要看他读书是否精当。
作为一个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视野的中国人,我们应该在传统“经史子集”中读上一经、一史、一子、一集,再读一部古典小说以及若干部现当代名著,还应读一部希腊、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北欧、俄罗斯、日本、南美、阿拉伯以及非洲名著。总之,以本民族经典为主,兼顾域外经典,精读一些具有理性精神、道德力量与审美情怀的人类精神读本。
(3)不要总认为18岁前是大量阅读经典与好书的时期。绝大部分经典好书,其深层内涵必须等待读者有了一定阅历与思想深度才可能把握。我认为,阅读的黄金时期是在大学乃至人到中年以后。在中小学阶段,我们最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适量适时阅读,而不是大量超前阅读。
(4)我们在强调共同阅读一些人类精神读本的同时,还要明白阅读也是个人的修行,能够自由选择的个体行为。对中小学生,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最低限度的阅读书目,最好不要超过二十四本(中小学二十四个学期,一学期一本)。不要嫌少,倘若一生有二十四部经典伴你前行,内心已然充实,何况中学毕业后还要读书。
(5)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深沉、丰满,对人生与世界有一种反思与探求精神。故此,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精读、研读,而不是泛读、快读。中小学阅读教学应重点引导孩子学会慢读,沉浸阅读、专注阅读,不应过多添加阅读任务,以免干扰阅读过程。考虑到中小学生还处于未成年,在阅读“四书”一类古典时,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研读,为学生作文字与意义上的必要疏解。
所以我建议在语文课之外单设一门阅读课程,每周开设一两节课,每学期只读一部经典,师生一同研读,读上一学期,重在疏通字句、把握精义,没有作业,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彻底抛弃语文教学的应试模式,索性让师生们无功利自由阅读,期末只作简单测试。
在制定中小学阅读教学规划以及考试方案时,我们必须对“什么是真正意义的阅读”、“应该怎样阅读”作深入追问,形成对阅读的理性认知,探究出具体对策。遗憾的是,在温先生的公开表态中,几乎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断语。
此外,温先生,您还声言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这是不是管得太宽、管得太死的计划体制?您说的阅读面要宽,视野要广阔,要将“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将包括天地自然、人文历史在内的整个生活带入语文教学,将哲学、历史、科技等各领域都放进去。
这种“大语文”、“大阅读”的构想听起来让人壮怀激烈,但您不知道任何学科都有边界范围吗?您是想把语文教师以及中小学生都打造成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知识明星与阅读超人吗?
1.您主编的“部编本”教材,高中必背古诗文从14篇增加到72篇,是否有悖于“仁者爱人”的儒者情怀以及春风化雨的中国人文主义精神?
2.是否违背了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的“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
3.是否存在着对“实施意见”过度化、教条化误读的问题?
我本人就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深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强调任何一种文化的重要性都不可过度。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接受古今中国的文明成果,也应接受整个人类的文明成果;既要有中国情怀,也应有世界胸襟。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精义阐释,而不在于大量背诵古诗文篇目。
教材编写者首先要深入把握中国文化中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重天下为公、重民生疾苦、重日常人伦、重志节操守、重个体自由、重自然情性、重宇宙大观、重诗意栖居、重精神旷达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遴选相应古诗文名篇,但也绝不能过量。
就你们选定的72篇而言,其中有不少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以及男女之情不得实现等人生慨叹,实在没必要让孩子“提前”学习背诵它们。
此外,像李密《陈情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欧阳修《五代伶官传序》、苏洵《六国论》等篇目,文字或朴质或深奥,远离学生实际,难以产生亲近感。从内容看,《陈情表》、《谏太宗十思疏》、《六国论》这类,应该成为公务员考试或在职公务员考核的必背篇目,而不是中小学生必背篇目。
多年来,你们总在呼吁中小学教育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殊不知最需要贯彻“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你们这些教材的编写者!
温儒敏先生,你们在编写教材时,有没有考虑中小学生人生阅历与认知水平问题,有没有以中小学生视角去判断一篇选文是否妥当,有没有想过让高中生在三年内完成72篇背诵任务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您不知道,教育除了开发人的智力,还要留有待其自由生长空间这一真谛吗?
我们必须明白,修复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文化传统、使之重新深入民族骨血,有一个渐进漫长过程。倘若急于求成强力推进,就如同给沉疴已久的病人下猛药。
温儒敏先生,行文至此发问已经过量,其中一些可能选错了对象。不过,您既是“部编本”教材主编,又是多年来语文教改的主导者,您在不断发声,而且越来越严厉乃至专断,让人听了直冒冷汗,这就应该让“他者”发发声,对您高分贝话语形成制衡作用。
我需要申明,我不是为了获得公众注意,而是为以亿计数的中国少年儿童,为以百万计数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您曾是鲁迅研究的学人,又是深具人文情怀的著名学者王瑶先生的高足,应该能听懂我说的。
“救救孩子!”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这是“民族魂”鲁迅先生的呐喊,也是钱理群先生的呐喊,我的呐喊。
希望温儒敏先生心中能够再一次听到这样的呐喊!
专此,敬颂
程世和
(注:温儒敏,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 ,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1999-2008)、北大出版社总编辑(1997-199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2006-201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2004-201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及人教版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的总主编。)
网友评论(谨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对拉螺栓:这是我看到的关于语文教材、关于阅读的最有见地的一篇文章!当阅读都需要学什么跳读、猜读的方法,还要疯狂刷数量,而不是静下心来仔细咀嚼其中滋味,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心灵沟通,那阅读还有什么趣味?这样的教材,这样的编排理念,只会让孩子们讨厌阅读,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没有丝毫乐趣可言。
本文作者说得好,那些编排教材的专家们有没有认真想过现在的孩子们阅读量小的真正原因?是时间!他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静下来读书的时间!他们都被淹没在作业的大海里了!我是一名学生家长,我的女儿自从上了初中后,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她倒想读书,可哪来时间呢?让我哭笑不得的是,老师要求她们读一些名著,可苦于没有时间,只好印发那些名著的提纲让她们读!每每在这个时候,我心中就要无数次诅咒现在的教育:学语文却没有时间完整地读一本名著!那些专家们,你们有没有调查过,能有多少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完整地读过一本名著?当阅读都变得这样功利,这样匆忙,这样疲于奔命,谁还有兴趣去阅读?不切实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不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盲目以考试倒逼学生去读书,是对学生野蛮的伤害,是想不出有效办法后无能的表现。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缺乏基本的关怀,这样的教授对教育缺乏基本的情怀。我想,中国人的阅读量偏低,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教授们也都功不可没吧?
@lv:温教授太过于理想主义,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看不清楚局势。这样做的太过会适得其反,就我而言,作为一名能力有限的普通学生,语文难度提高到如此程度,那么将会使我放弃语文。因为这样一来语文的性价比就不是很好了。同样的时间我学语文能拿一分,学其他的科目能拿三分四分甚至是五分,那我为什么要用来学语文?我花费海量时间去投个骰子骰一个不确定的分数,不如学点别的拿分实在,毕竟我不是争取状元的那种学生要没分必争。再者,就以全国卷而言,语文顶天了150分,不可能因为这150分去放弃剩下的600分。这样做会使学生认为学习语文得不偿失,降低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加语文教师的教学负担这一切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也许没办法阻止,但日子久了弊端必会显现出来
@一生平安:我的家庭有5个教师,分别就职于小学,初中,高中,家里经常讨论的话题就是教育,可以说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发言权。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同时也是初中生的家长,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我们的教育改革,越改学生负担越重的根本原因:以种种高大上的理由不断添加这样那样的课程或内容!国家应该把教材的厚度难度减下来,把过多的课程减下来!举例来说,小学二年级让学生会辨别方位的内容既没有意义又难为学生,方位问题随着人的成长,自然就会了,可是非要在二年级教学中安排。我的孩子爱看书,可是上了初中真的没时间看书了,各个科目都留作业,每天做完作业就该睡觉了。再者,有些书目,包括名著,特别是规定的必读书目,确实不适合初高中学生读,孩子没有社会阅历,是读不懂经典的。读不懂,硬强着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淡。
@中是:字字有声,句句在理,批得好!那些喜欢把中小学生当做小白鼠的砖家们,是该反省反省了。语文改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过去曾被称为国语的语文,按理说应该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为得意的一门学科,但是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随着教材的频频更新,语文学科已经让众多的老师茫茫然,让众多的学生惶惶然。诚然,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当其冲,突出阅读的重要性,增大阅读量,都不能妄加指责。但如果一味地强调改革速度与力度,未免“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君不见,进入初中之后,很多孩子“谈语色变”“望语兴叹”,课内教学与考试完全脱节,而初中语文平均分与小学语文平均分相差二三十分,已不足为怪。即便如此,所谓的砖家们还声称高考“要让百分之十五的孩子做不完题”。难道考倒孩子就是你们语文改革的终极目的?难道你们不曾想过操之过猛改革太急的负面影响?唉,令人唏嘘不已的语文啊!让人只想拍砖的砖家啊!
@竝李:细节描写成功的-篇记叙文呢?只要你想读书,时间是挤出来的就像海绵里的水,你要挤,总还是有的。这次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尊敬的大师们给我们讲座,听到的老师们都非常高兴,读书终于提到日程上来了不读书,哪来的底气,不读书,学生干什么?不读书,哪里来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难道到了中学,阅读题就会答了吗?不读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的文化怎得以薪火相传?不读书,学生就是做题,是机械的,是做题的机器,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模具,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标准答案!学生是人,自然人,是朝气蓬勃的未来的希望,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广泛的读书,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有好好读书,好好学习,把书读薄了,再把书读厚了,走进作者的心里,才能有自己真实有效的体会,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独到的体会。
@时间简史j:这位教授真是厉害了,就单单凭借网上的几篇文章逐字逐句的反驳,累吗?写这抨击的话之前,真正翻过整套的新教材吗?阅读只是每本书里有一个“快乐读书吧”的板块,提倡读书的理念而已,作为已经工作的人,越来越感知到读书的重要性。孩子小的时候读了伊索寓言,知道农夫和蛇的故事;后来他就读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便容易理解;熟知了这典故,学习李梦阳康海时才能明白影射;等读到红楼梦时,才能明白为什么说孙绍祖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而不是到了大学里上课时,老师说知道中山狼的故事吧,然后又讽刺的说一句,你们怎么啥都不知道。最终等进入社会,别人说的我们听不懂的时候,还酸哩哩的说,你看!这人就会掉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