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教师张依雯
案例一:
出了考场,大壮就发了条朋友圈宣告自己接受各种伙伴的邀约。对于报志愿,他的心态是:考完了志愿就好填了。其实在高考之前,他对自己想学的专业和可以报考的大学只是有个大致的方向,并没有仔细思考过。按以往的经验,家长会帮大壮考虑这些事情。大壮认为知晓成绩后,看分数报志愿,到时候再参考朋友的建议就行了。
分析:
大壮的心态看起来豁达,其实是把决策的责任推给了父母。他习惯性地认为别人可以帮自己做出最佳决策。其实别人的决策可能正确,但不一定真正适合他。很多考生可能有着和大壮一样的想法,听从别人的决策看起来是条捷径,但风险不小。
支招:
高考结束后,考生休息几天是可以的,但不能完全把志愿决定权拱手交给别人,无论这个人多么值得信任。考生要在放松之后冷静想一想自己真正想去的高校和喜欢的专业,尽可能详细了解这些信息。这些与自己未来几年甚至很多年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是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好好思考的。把这份责任承担起来,也是考生长大与成熟的开始。
案例二:
小博知道报志愿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但又毫无头绪,不知道该如何决定。家长每天下班都问小博想报什么志愿,小博被问得越来越烦躁,渐渐就不想考虑志愿的事情了。随着报志愿的日子越来越近,小博开始着急。
分析:
人在毫无头绪时容易拖延放弃。小博就是陷入了这个状态,想行动起来,又担心自己的思路有偏差造成决策失误。但是,报志愿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所以小博的焦虑指数攀升。考生越焦虑就越难在纷繁复杂的头绪中找准思路,陷入这样的怪圈,确实很痛苦。
支招:
考生报志愿,首先要对自己的高考成绩有所估计,而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志向等因素综合考虑高校和专业的情况。考生要多查阅资料,逐渐梳理出思路,根据对自己的重要性列出决策平衡单。其中搜集各高校和专业信息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多一些耐心,要大量查阅,仔细筛选。梳理出基本思路后,考生可以和家长一起商量,再权衡利弊。填报志愿对于大多数考生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思路不清晰是正常的。邀请周围能提供帮助的同学、家长、老师共同推进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案例三:
安安感觉自己高考发挥不理想,担心自己不能考入心仪的高校和专业。家长问她打算如何报志愿,她想侥幸孤注一掷,但也知道这样做并不明智,只是心有不甘。现在除了等成绩,安安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每天都很烦躁。
分析:
这样的侥幸心理可以理解,却不能认同。安安希望自己能考入心仪的学校和专业,但也不能忽略高考成绩的重要性。把期望寄托在不可控的外部因素——运气上,确实不是明智的选择。
支招:
在知晓成绩之前,安安要做好两手准备。除了自己已经选定的大学和专业,安安还应该考虑一个备选方案。即便成绩真的不如期望中理想,也可以根据实际分数,规划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选择自己更喜欢的大学或专业,这样在获知成绩后就不会手足无措。如果高考成绩确实不理想,也要有果断决策的决心。陷入自责和懊悔并不能帮助任何人进入适合的大学。这样的抉择看起来残酷,但正是考生在为自己负责、能为自己认真规划的一步。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