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显明对新文科背景下开展法学教育提出几点要求。一是生源构成要更新。过去法学专业主要为文科专业招生。具备举办新法学条件的法学院应该大幅度提高理科生的比例。二是培养目标要更新。高水平的法学院就要培养能够自由行走在国际间的法律人才。三是教学内容要更新。应增加科学技术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要懂算法,要会人工智能,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的算法可能是高水平的法科学生的特征之一。四是师资队伍要更新。现在的法学师资都是从高校到高校,要适应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需要、适应社会法治实践的需要,高校应该为来自实务部门的师资留出一定数量的额度,让高水平的法官、检察官进入学校成为重要的师资力量。五是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新。协同培养的重要性要突显出来,让法院、检察院成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二阵地。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徐青森讲话。他指出,天大法学院复建五年来,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力推进法学与理工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咨政建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前,推进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创新,有三个关键“字”,一是“德”;二是“新”;三是“外”。首先是要突出“德”的要求。法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德法兼修,以德为先。我们要大力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推动研制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相关教材,开展师资培训。要结合法学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研究挖掘法学专业教育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育,当前,要重点做好民法典的教育宣传,推动理论研究、宣讲解读、教师培训等各项工作。二是体现“新”的理念。近一年来,法学院校围绕新文科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可以说,在推进新文科建设方面,法学是走在前列的。今年,高教司将设立一批新文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推动深化新文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法学教育要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采用新方法,为法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新内涵。我们将结合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的实施,大力推动法学教育创新发展,引领带动新文科建设。希望法学教育创新联盟能够为推进新文科建设、创新法学教育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做好“外”的文章。当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显。我们正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将加大对国际法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外国法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高校和实务部门协同、法学和外语教育协同、国内和国外协同培养的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更多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
徐显明主任与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共同为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揭牌。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