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等待成绩的焦躁不安?
考试结束后,许多考生都会复盘考试情况,预估成绩,若是对答案的正确性有把握,自然是皆大欢喜;若是发现答错了题,则会感到郁闷、懊悔。这些因错自责的考生,担心成绩不理想,感到紧张和焦虑,心理负担重,不愿出门或与人交流,甚至茶饭不思。有这种想法的考生,建议尝试用以下方法疏导自己。
1.不做“未卜先知”的推断
学生可能会对高考结果存在一些灾难化和以偏概全的主观预判,复盘的时候发现自己做错了几道题就联想到“考砸了”。这个时候,应该停下来思考,这是自己的想法还是现实。在高考成绩正式公布之前,一切都不是最终结果,不做“未卜先知”的推断,就不会让非理性思维掌控自己的生活。
2.接纳负性情绪与进行放松训练
重要的未知事件容易勾起人们的焦虑情绪,等待高考结果的过程中出现担心、焦躁的情绪是常见且正常的。我们要学会接纳已经出现的负性情绪,通过一些方法帮助自己面对和处理。比如,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做深呼吸放松练习,闭上眼,缓慢地、深深地吸气、呼气,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证整个呼吸过程是缓慢的。此外,还可以伴着轻缓的音乐,想象最能让自己感到舒适、惬意、放松的情境,比如海边、花园等。这样的深呼吸放松和想象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焦躁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3.“忙起来”是抵抗焦虑的良方
考试结束,离开书本、卷子的学生突然感到无所事事,容易让“胡思乱想”有可乘之机。因此,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起来,最好涵盖娱乐、休息、人际交往、运动、课外学习等方面。比如,可以重拾因备考而暂时放下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做运动,如打球、下棋等;或者研究自己心仪的学校、专业和与高考志愿相关的信息。
4.规律有意义的生活是良好情绪的保证
经历了高考前的全力以赴,考生大多感到身心俱疲,考后理应多补觉,多休息,多放松。与此同时,又需注意过犹不及,从过去忙碌充实的生活直接转变为过于单调简单的生活(如每天就是吃、喝、睡、刷手机),可能会让人感觉百无聊赖,促发不良情绪。若一直沉浸在这种状态中,不利于大学模式的顺利转换。
所以在高考后和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应保持相对规律、有意义的生活模式,可以适当延长睡眠、娱乐时间,但注意不要颠倒作息,不因频繁熬夜而在白天过度补觉,也不要长时间沉浸在电子游戏中。
家长:做孩子情绪的容器
高考时全家上阵,高考后家长也不能缺位。在等待的日子里,家长无论个人情绪如何,都要为孩子的良好情绪助力。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这段时间的生活规划,协作指导孩子充实生活,也可安排一些家庭活动,比如,一起到户外散步、赏景等。
家长应避免与孩子反复谈论高考、成绩等话题,不在无形中给他们增加压力。只有稳定自己的焦虑情绪,才能做孩子情绪的容器。当孩子表达焦躁不安等情绪时,要做积极的倾听者,给他们发泄情绪的机会,并用更成熟客观的认知帮助他们调整自身不合理的认知。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