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6厦门市高三省文综质检地理学科分析
厦门市2013届高三地理教学指导中心组
一、成绩分布
二、选择题答题分析
三、非选择题答题分析
㈠37题⑴⑵(姚培泰)
1.存在的问题
⑴审题不认真,忽视试题的行为动词和限制性条件。
第⑴小题只要求答“地形条件”,近20%考生答“土壤肥沃”、“光热充足”、“水源充足”等;第⑵小题只要求“气候条件”,部分考生却答“水源充足”。
第⑶小题的行为动词是“指出”,并没有要求考生分析地形是如何影响立体农业的形成,相当一部分考生却展开分析;第⑵小题的行为动词是“分析”,绝大部分考生却只是简单地罗列答案,缺少应有的分析过程。
⑵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不牢。
对一些意思相近的专业名词混搭使用,如地形对应的高差,而不少考生写落差。
立体农业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由于不理解立体农业的概念,部分学生答出“地形起伏小,有利于发展立体农业”。
第⑵小题中的关键词是“优质热带水果”,图示区域是亚热带地区,其实问题问的是亚热带地区为什么能种热带水果,而且从气候条件来分析。亚热带和热带的最大差别是冬季气温的差异,亚热带能种热带水果说明它比同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要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⑶提取及加工信息能力较弱、知识迁移能力差。
图12中的等高线分布较密集,但部分学生却回答地形以高原为主,甚至有些考生答出“地势起伏小”、“地形平坦开阔”。
表2气候资料给出H市(攀枝花)的蒸发量资料,不少考生直接漠视,部分考生直接在第⑵小题中答出蒸发量大,却不理解蒸发大和“优质水果”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蒸发大,反映出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是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小,即较干燥;二是气温比较高。试题本意是通过这个因素来验证冬季气温高这个的信息点,但很少考生会想到。
⑷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答题不规范。
地形特征描述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本是最基本的知识点,但从试卷上可以看出考生答题完全主观感觉,并未建立在合理的思路过程。
2.教学建议
⑴引导学生准确审题,圈划关键字、词、数据等,从文字材料和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中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设解题情境。如第⑴小题如果改成“分析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训练一遍,并进一步比较两道试题的差异,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⑵引导学生自己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梳理构建的过程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区分地理概念、掌握地理规律、学会知识迁移的过程。
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思地引导学生比较一些易混的词语,如高差和落差。
⑷适当拓展,提高试题的利用率。本区域可考的知识点非常多,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和补充一些资料重新设计一些新的问题。如比较H市和南昌市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
㈡37题⑶⑷(黄智勇)
1.存在的问题
⑴审题不认真。题目要求“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但部分学生在答题时却侧重于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要素本身,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些要素对交通运输成本的影响。更有甚者答非所问,答成南北方蔬菜种植区位条件的差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题目中的“北方”当成是本区域的北部地区。在评阅第⑷题时发现,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答成其意义的大有人在。
⑵缺乏必要的区域地理特征的储备或分析能力。少数学生认为蔬菜远销北方成本高的原因是因为“北方交通不便”。在回答第⑷题时,个别学生认为“该市位于边境,为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⑶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模糊。在回答第⑶题时,很多学生将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与蔬菜运输成本混为一谈,还有个别学生认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是造成运输成本高的原因。在回答第⑷题时,有学生说“农业基础好,工业较薄弱,宜进行农业深加工”,既反映了审题不认真的毛病,也说明了对农产品深加工与工业的关系的不理解。还有学生认为“选址在水库附近,有利于蔬菜保鲜”等等。
⑷答题不规范,错别字多。答题时缺乏必要的分点,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的现象常见,如“山地弯曲密集”、“靠近市场远”等。还有一些错别字,如将“产业链”写成“产业涟”,将“崎岖”写成“崎曲”等。
2.教学建议
⑴加强答题规范训练。利用讲评课,对一些常见的题型的答题给予必要的规范指导。
⑵挑选典型题例,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以及提高提取、解读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⑶复习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地理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㈢选答题40A(海洋地理略)
㈣选答题40B(自然灾害防治)(程道生)
1.存在的问题
审题不认真,限定条件(词)关注不够。
第⑴题中要求:“――灾害高风险区的分布特点”,限定词是“高风险区”(最高等级),而很多同学回答:灾害的分布特点、分布规律,丢分多,同时也影响到成因的分析。
第⑵题中要求:“简述在野外考察时应如何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限定条件是“在野外考察时”和“人身伤害”。许多同学答到平时如何提高防灾意识、方法,下雨时不到高风险区考察等。部分同学回答出不正确的逃生方法,如:往高处跑,往低处逃。
2.教学建议
⑴在综合训练时,要重视审题指导。特别是如何提取题干关键字词,明确题意要求、题中限定条件,解读并提取图中的重要信息,才能准确答题。
⑵多设计“同题异构”,围绕同一材料或案例,用不同的字眼要求,创设不同的意境,从不同角度考查和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并进行对比分析,在不同条件下答案有何异同。
⑶针对自然灾害部分,要构建完整知识框架。如总结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对策,形成熟练的知识体系,并能落实到某个区域或某次自然灾害的分析。
㈤选答题40C(环境保护)(杨建新)
1.存在的问题
本试题学生平均分较高,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审材料和题干,答题规范,思维较全面。
⑴第一小题,本小题共两问。第一问指出冬夏季节灰霾天数的差异。大部分学生能判断出冬季多夏季少,得分率较高。个别同学没有认真审题,写成冬春和夏秋,或季节写反,或漏答第一问。第二问原因分析多数同学从气温角度分析,夏季近地面气温较高,对流更旺盛,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部分没有分析到大气运动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个别逻辑思维混乱,文字的表达不到位。由于审题失误而写成夏季降水多,东南季风影响及人为因素工业、冬季取暖、交通、城市建设等。
⑵第二小题简述治理城市灰霾可采取的交通措施。
本题主要从交通方式、交通能源、交通规划和管理几个方面回答。
交通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地铁、轻轨等),绿色出行,大多数同学得分较高。
交通能源:改善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费构成,如电力、天然气等,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交通规划和管理:合理进行城市和交通规划、建设(建设或拓宽道路、高架桥、公交专用道)和管理,整治交通拥堵。
部分同学没有从交通角度回答措施,答成限制重工业发展、调节产业结构、三废处理等。
2.教学建议
⑴加强审题训练,考试命题多以某一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及采取相关措施,而很多同学只套用答题模式组织答案,教学过程中强化类似题目相关训练。
⑵加强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注意统计图表中各坐标单位、图例及各地理事物的相关性分析。
⑶注重讲评课,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训练,鼓励学生总结和分析试卷。
⑷加强思维过程表达的训练,注意逻辑性和完整性;
⑸加强答题方面语言表达规范性训练,尽量做到答题的语言要规范,字迹要工整,答案要要点化和条理化。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