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Ⅰ.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2013年福建省语文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版)》,以及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为指导,以本《考试说明》为依据,要反映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际。命题应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命题应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稳步推进,适度创新。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l.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考生的发展潜能。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2.关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试题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
3.关注考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潜能。设置的选考内容中。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应有相近的难度值,体现公平性。
4.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探究件与开放性。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卷命制应控制恰当的阅读量、思维量和答题量。试题答案科学、准确,评分标准合理、公正。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版)》,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确定语文学科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了解论述类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通常为一些非指代性的词语或短语。要求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要能理解这些句子在文中特定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要求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要求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段文字内部的层次。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成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的要求之一。名句名篇默写,要求考生书写规范。
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段落)如下: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韩愈《师说》
杜牧《阿房宫赋》
苏轼《赤壁赋》
《诗经·氓》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李白《蜀道难》
杜甫《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
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李密《陈情表》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刘禹锡《陋室铭》
周敦颐《爱莲说》
范仲淹《岳阳楼记》
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陆游的《游山西村》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要求考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判定或解释。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诗文中文言虚词的数量多,常见的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考查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句意来进行。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查在理解句意基础上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准确顺畅,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在理解材料含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能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意进行归纳、概括。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要求能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进行分析或概括。
4.鉴赏评价 D
鉴赏评价是古代诗文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求能在分析概括古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1.文学名著阅读 A
文学名著阅读属课外阅读,应把握好它与课内阅读教学的不同要
求。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
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文学名著:
罗贯中《三国演义》
曹雪芹《红楼梦》
*鲁迅《呐喊》
茅盾《子夜》
巴金《家》
*沈从文《边城》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海明威《老人与海》
*莫泊桑短篇小说
*契诃夫短篇小说
*欧·亨利短篇小说
*郭沫若《女神》
*普希金诗
*泰戈尔诗
*鲁迅杂文
*朱自清散文
*王实甫《西厢记》
*曹禺《雷雨》
*老舍《茶馆》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注:加*号的书目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
(四)语言文字运用
考查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重在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考名词术语。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字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而不要求注音。考查的重点是常见的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声旁与读音不一致的形声字的读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是汉语运用的基本功。其内容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书写规范等。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委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规范。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不仅有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修改病句。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充、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
扩展语句,就是将几个词语、短句,通过增添表述内容、丰富语句内涵的形式,合理地扩充为内容比较丰富的语句或者语段。要求能根据试题的限制或暗示,展开联想,扩充内容。要注意语句扩展后整个语段的完整和谐。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提炼、概括的能力。
压缩语段,要求能对一段话或一个较长的句子进行筛选、提炼,概括出中心意思,用比较短的语段或者一句话或者几个词来表达。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要求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
仿用句式,要求能模仿例句(或前后句子)的句式、修辞特点造句。
变换句式,要求能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要求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要求能够理解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并能正确运用这九种修辞方法。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简明,指语言简洁明了,能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
语言连贯,指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
语言得体,指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情景)。
语言准确,指能够选用恰当的语句,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语言鲜明,指表达的观点态度明确而不含糊。
语言生动,指语句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
(五)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考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能力。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占50分和20分,总分为70分,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题意”就是作文试题的各项显性、隐性的意思与要求。所谓“符合题意”,就是要求审读揣摩作文试题的各个部分,理解试题所要求的写作角度、材料和中心,准确、全面地把握试题。
(2)符合文体要求
考生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文章应严格遵循相应的文体要求。论述时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论述其理由依据,做到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充分,注重分析、说理,而不是用例证代替论证;记叙时能以写人记事为主,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诚为文,表达真情;说明时要符合语境要求,表达得体,条理清晰,方法恰当,形式规范。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要求在写作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不伪饰,不矫情。
“思想健康”包括正确的人生观、鲜明的是非观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倾向。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要求言之有物,不以假话、套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
“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清晰明白且确定不移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句子之间衔接连贯、组合得当、语意通畅。
“结构完整”就是作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言之有序,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标点书写要清楚,标点符号运用要规范。
书写要求工整,不写错别字。对作文卷中出现的错别字,每一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5分。
卷面整洁,不随意涂改。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即主旨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的罗列或生活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分析、揭示事物和生活的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或结果。文章的内容充实、深刻,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能够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
高考作文的见解深刻的表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和论据充实主要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理论引证、事实例子、类比事例、数字资料等比较充实且确切有力。形象丰满主要指文学类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人物形象(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人微,人物性格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意境深远主要指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意”与“境”融合,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深远;或富有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用词贴切指用词精当,准确生动,富于变化。
句式灵活指根据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需要灵活选用各种句式,使句式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反复、或反问等。整句和散句有机结合,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常式句与变式句合理选用,使文章语言自然流畅、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指能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文句有表现力指文句含意深刻,富有韵味,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见解新颖指考生的主张、看法有独到之处,不人云亦云;对问题的认识,既有自己的见解,又有充分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能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新鲜指写作材料力避陈旧俗气。能紧密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多用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
构思新巧指构思引人入胜,不落俗套,敢于打破传统的固定的结构模式,善于根据主题、立意和材料,寻求自己独特的构思。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指作文中能严密地推理,将已知与未知巧妙地联系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更多的思考;想象奇特丰富,又合情合理。
有个性色彩指具有个人体验、个人特色的独特之处。
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标准。需要说明的是,发展等级有4项共16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采用一点评分法,即以16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这一点该得多少分就得多少分,换言之,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20分。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要求能够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概括作品主题,要求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社会氛围和时代背景概括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见解、观点、主观意图以及抒发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文学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要求在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进行分析,并简要阐述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欣赏作品的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意义。
赏析作品的内涵。要求分析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注重考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综合审美效应,并就作品表现突出的某些方面作简要赏析。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蕴涵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并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心理积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人手,探究作品中的意蕴、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探讨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通过对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的理解,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要求充分调动考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根据具体要求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能够分析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特点;概括文段的大意和文章的中心。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要求能够分析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要求能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和主要观点;评价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要求评价文本的主题和价值取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要求能思考文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何特色,并作出准确判断,比如文本对传主有何独到的观察和评价,调查的内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思考文本在表达形式方面有何特色,并作出准确判断,比如传记叙写方法和新闻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比如从历史、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或正面或反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依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探讨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写作动机;依据对作品意义的理解,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文本内容方面和形式方面的某些问题力拟辨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阐明。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2.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3.题型比例
客观题占20%左右,主观题占80%左右。
4.试题难度
全卷难度值0.6左右。
5.试卷结构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五、写作(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