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母校的爱护之情,浙大学子对上海交大的做法难以释怀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校方,浙江大学招生办的态度是令人失望的。正如“兴奋剂”对体育精神的亵渎一样,学术丑闻也是对大学精神的亵渎,而且也是大学精神的试金石。
实事求是乃学术安身立命之本,客观公正,兼容并蓄,严密求证等是最基本的学术精神,而学术造假则是对这一元规则的最大挑衅,是诸多学术丑闻中最不可饶恕的那一种。大学作为学术机构,对此应该是旗帜鲜明,义正辞严,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然而,公众看到的,并非如此——面对学术丑闻,许多大学态度暧昧,犹豫迟疑,甚至百般狡辩,刻意护短。
浙大对此次学术丑闻的态度,也与国内著名大学的身份不相称,把所有责任推给贺海波,其他人没有一点责任。正如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所说:“在论文没有出问题时,把它们当成自己的科研成就,出了问题,就要完全撇清自己的责任”,这不是一所知名大学应有的学术态度。不论出自何种原因,教师闹出论文造假丑闻,大学是有责任的——至少是疏于管理,失于监察。浙大应该三省其身,看看问题出在哪,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错误被复制、再犯。
现在可好,浙大非但自己不反思,还对别人反思耿耿于怀,可以说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浙大这次论文造假事件,影响巨大,不限国内(论文大多在国外杂志发表),可以说已酿成公共事件,别的大学为什么不能说呢?只许浙大造假,不许交大议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个大不恭敬的词:学阀!
(责任编辑:李栋)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福建高考招生信息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