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今很多高校开设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以下统称“二专业”)。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学习主修专业(即当初高考录取的专业),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其他专业,甚至拿到不同的学位。那么,这些看上去“不错”的途径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有多大呢?
笔者对15名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采访,有12人表示未学过“二专业”,只有3人学过“二专业”(其中1人拿了双学位);11人觉得学“二专业”对就业没影响,主张精力应放在主专业上,4人觉得学“二专业”有益,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于是,形成了两派:挺“主”派和挺“二”派。
挺“主”派:
精通主专业就够了
采访对象:缪强,行政管理专业,2009年应届毕业生,考取辽宁省公务员。
我在大学期间没学“二专业”,因为不是很感兴趣,而且现在工作这么难找,学什么专业出来都差不多,而经验比专业重要。在我面试过的N多企业来讲,没有人关心你是否有辅修,还是比较看重主专业,也就是说招聘官很少有问你有没有辅修别的专业。当然,在名牌大学拿“双学位”似乎含金量更大一些,但还是要看企业认不认。
我觉得,主专业基本会决定今后的工作方向。比如我是学行政管理的,我就往公务员上奔。我也曾想去公司搞人力资源,也有相关的证书,但是很多公司都不理睬我。我现在通过了公务员考试,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学校当学生干部的经验和经历,而且我是党员,拿过一等奖学金……公务员考试其实很看重这些“附属品”的。当然,我在组织协调、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也让单位比较满意。
现在想来,大学期间个人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是,选择主专业也不能大意。还是选一个以后想从事的行业或职业的相关的、有帮助的专业吧。
采访对象:魏永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年应届毕业生,在杭州某公司工作
说实话,“二专业”没多大含金量,学“二专业”对就业没什么影响,我甚至觉得学历都没多大的影响。主专业也好,二专业也好,也都只是个本本。其实,在社会立足,靠的是有技能有本事,并不管你是什么专业背景什么学历背景。比如我们学计算机的,啥都学,好像啥都没学会,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只有老实实学精通主专业,有本事了,才有竞争力。主专业都学不好,学其他专业有点多此一举。我参加过很多公司的招聘,从来没人问我是否学过“二专业”,有的甚至很少问我是什么文凭,直接让我考试,会做东西,就来公司吧,不会自然就走人,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可能是计算机技术更新得太快了,计算机行业又特别讲究真技能真本事的缘故吧。
采访对象:张春梅,旅游管理专业,2008年毕业,现在广西某公司工作
我没有去读辅修专业,我周围的同学也没有辅修。我个人感觉,学历证书在最初找工作时有一定分量,但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用人单位更看重的还是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在私营企业尤其如此。我曾在公司负责招聘,也常有高学历、多学位,但能力很普通的人过来,而且往往很傲,这种人不是那么容易得到认可的。
现在很多人为了就业而去学第二专业,而且在学习第二专业的时候不经常去上课,只是应付下考试就完了,只要拿到毕业证书或是学位证书就OK了。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行为,而是主张学好主专业就可以,而且最好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其实只要真正学得很好,任何一个开设的专业都是有它的职业前景的。而学一个喜欢的专业,对自己来说很开心。如果真的有精力的话也没有必要去读第二专业,完全可以自学,多看看书,多去图书馆,注重和导师交流经验多一点,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帮助。
采访心得: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见,这是挺“主”派的特点,虽然有的观点不免激进或偏颇。选不选“二专业”应根据专业和职业的特点而定,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还有一点,参考高校“二专业”的质量情况也是很必要的。
挺“二”派:
“复合”让就业多了一个筹码
采访对象:程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7年毕业,现在北京某国企工作
我在大学期间学了二专业,金融。当时觉得有益,不过现在基本忘光了。但是也不能说没有用处,因为我的本专业同样也基本忘光了,呵呵。
学二专业,我觉得有这些益处:第一,上学的时候不至于太闲了;第二,多学东西总比从来没学过有好处;第三,当以后事业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双学位的证书是可以“蒙人”的,会有一些我们现在想不到的用处的(嘿嘿,我还是职场小菜鸟,当然还用不到了);第四,如果想继续学习,在专业的选择上思路会宽一些,也就更理智了。
我现在工作是做业务搞销售,这离我的主专业和二专业都很远。我的同事中,专业不对口的太普遍了,大概占八成以上。所以,不能说专业就完全决定就业,除了那种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或者广泛一点说理工科专业吧,文科类的专业其实都差不了太多,什么专业都不可能成为就业的“法宝”。
总之,我的意见就是,学第二专业是件好事。上大学的时候,学习的时间多数不饱和,所以多念一个专业,精力上完全承受得了,只要经济上不是很困难,这个一点坏处也没有的,但是在就业上影响不是特别大。
采访对象:王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8年毕业,现在成都某知名外企工作
我的主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大二的时候,也许是为了将来,我选择了英语作为第二专业。也许是努力的结果,也许是运气,毕业时我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和英语文学学士学位。
我先后在几个外企工作过,我觉得他们录用我的原因是,我的坦诚,我能展示出真诚的自我。此外,外企很看重成绩,我的双学位,我多次拿奖学金等可以证明我的学习能力,还有就是我在面试过程中表现的自信和决不认输的性格。
我能在外企工作,双学位的背景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英语肯定是外企的门槛,所以我庆幸大学期间坚持了英语学习。另外,双学位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有的公司给薪水按照研究生标准。但是大部分公司应该不考虑因为这个原因加薪。
采访对象:杨睿,新国际航运管理专业,2007年毕业,现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工作
我所学的新国际航运管理专业是国际航运+外语,实行“2+2”培养模式,即进行两年英语专业的学习和两年国际航运管理专业的学习。与普通国际航运管理专业的同学相比,我们有更多的英语学习的机会;而与普通英语专业的同学相比,我们又拥有国际航运管理的专业知识。
虽然我的专业在形式上不同于大学里常见的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但本质上很相似。我在校期间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毕业时持有英语专业的辅修证书。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在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下,随着洋山深水港的顺利启用,市场对航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上海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鉴于国际航运业务交流通用语言为英语,国际航运事务管理需要较强的跨文化能力。而我的专业正符合这样的市场和要求,我们班的同学里有80%都在航运类企业就业,我们很大的就业优势就在于我们不仅懂国际航运管理,还有较强的英语能力。
所以,我觉得多专业的背景会大大增加就业筹码,当然,选择什么样的主专业和二专业是很重要的。
采访心得:看重个人知识的储备,重视“二专业”的长期效益,这是挺“二”派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来选择是否辅修或辅修哪个专业,但千万不要因为辅修而影响主专业,不然会得不偿失!
背景资料
所谓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在各校的定义和要求有所不同。
如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修读与主修专业不在同一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主干课程,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为修读双学位;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修读与主修专业在同一学科门类、不同专业类的另一专业主干课程,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为修读第二专业;学生报名修读双学位或第二专业未能完成其全部学业,但取得了部分规定学分(大于或等于40学分),视为辅修专业。
如中山大学,辅修专业是主修专业之外附加选修的专业,辅修专业学分不低于25学分;双专业是指兼修本专业以外的任何一个专业,修满两个专业要求的学分数,可以取得两个专业的毕业资格,双专业学分不低于50学分;双学位是指修读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等不同学科门类中的两个专业取得毕业资格,都符合学士学位条例规定者,可以取得双学士学位资格,双学位学分不低于75学分。
另外,在报名、审批、录取、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籍、成绩管理和学费上,各高校也有所不同。考生一方面可以在报考高校前提前向校方咨询、了解,另一方面考生在入校后通过《学生手册》详细了解。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福建高考招生信息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