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59年成为国际赛事,1986年我国开始参加。这项本来定位于一部分对数学有突出兴趣的高中学生竞赛,到了我国却被推而广之,小学生“反客为主”,成了学习奥数的主要群体。而且,奥数似乎不再是一项知识竞赛,而是一种必须学习的基本课程。这哪里还有半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另一种表现而已。
有专家指出,奥数仅适合5%左右智力超常的人学习,大部分孩子在诸如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牛顿问题等问题面前,只能“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不但无益于孩子学习数学,反而会扼杀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这种评价或许偏激,但它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奥数泛滥的不良后果。
有关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奥数突击训练对将来成为数学家起不到任何作用,历史上所谓的“奥数神童”,长大后从事数学研究的寥寥无几。奥数训练对于大多数人提高数学能力也毫无助益,反倒使人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
奥数在我国泛滥成灾,直接原因是一些学校把它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挂钩,背后则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围绕奥数,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出版机构形成了坚实的利益链。据媒体报道,仅在北京,奥数催生的市场规模就超过20亿元。
一种商业行为,就这样打着教育的旗号堂而皇之地逼迫学生家长就范。在“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时代,为了能让孩子上个好中学,大多数家长明知奥数对孩子健康成长无益,也不得不让孩子牺牲假期去参加鱼龙混杂的奥数训练班。
只有斩断利益链条,奥数热才可能降温。当前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禁止所谓的重点中学、传统名校等把奥数与招生挂钩。奥数没有实用价值了,还有谁会忙着去办训练班、编写教材?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福建高考招生信息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