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全愈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孔子学院院长。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东北网讯:如果说中国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成绩那么好?如果说美国教育不行,为什么美国却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却至今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
8月10日,应市教育学会、市教育专家协会等单位的邀请,著名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博士来沈为沈阳市部分中小学校长做题为《中美教育比较》的专题报告,阐述了他的一些看法。
“成龙”还是“成人”?
黄全愈认为,素质教育不是天才教育。“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是中美家庭教育的本质区别。父母与其把注意力放在智力开发上,不如放在情商教育上。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而很普通,但普通人会有普通的成功。
美国父母更多的是提供参考意见,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去营造一个平台和氛围。美国家庭教育更注重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天才”。
创造力是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长期以来,中国的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个“受体”,孩子是个空桶,给什么,装什么;孩子是张白纸,画什么显什么。许多家长忽略了这一点:孩子具有个性、思考能力以及追求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误区是混淆了孩子的自然人成长过程与社会人成长过程。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在美国校园里,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老师一定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话,必须要说明这仅仅是个人的见解,绝对不允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也不允许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那里没有观点的对错,只有观点的不同,于是才有师生间平等的争论。
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
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在中国,学生记了那么多笔记,大点小点,大A小a,但当带着笔记离开课堂,甚至离开学校时,不知道那些笔记还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如果应试教育是目的,那么课堂笔记就是应付考试的手段。在美国,学生们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外在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悟出不少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的。
美国的学校从小鼓励孩子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美国老师认为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
如果初级阶段只搞适应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中国还是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对中美学生的初级教育,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中国的初级教育就似往超大车厢里尽可能多地添加重物,而美国的做法则是不大考虑载重量,而是让车子顺其自然地往前跑,并时刻注意给油箱加油,让车子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
不能只培养一流的考生
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甚至低幼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去残酷地培养一流的考生,培养出的学生更多的是高分学生,而不是高素质学生。
他认为,一个人受教育最重要的是在高中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搞不好,那他就很难发展得好。中国的高中教育完全以考试为中心,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学生,而是培养成考生。但美国不同,他们是培养学生,而不是培养考生的。当然,美国教育也有它的弊端,但我们只有敢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才能够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育。
应该怎么改进呢?关键是我们的高考招生制度要改革,如果还是以高考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的话,我们就很难推行素质教育。我觉得高考还是要考,标准应该是三合一,也就是高考成绩,加上高中成绩,加上综合素质。这样录取的话,学生就会既重视高考,又重视平时成绩,也重视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不能像我们中国的一些学校,你不考生物,我就不教生物,不让孩子学生物,这是非常荒谬的。
(本文来源:东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