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学生;做良师,在学习、品德等方面鼓励指导学生,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三明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廖景榕说,“自学院开始推行‘全员育人’后,全体教师除了在学业上教育辅导学生之外,还承担起了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辅导职能。”
2010年,为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三明学院开始探索“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并于2010年12月正式启动“学生导师制”,要求每位干部和教师参与到育人过程的各个方面,力求做到“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
三明学院党委书记马国防介绍说,“学生导师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体教师都是教育者,二是育人要面向全体学生。学院要求全体干部、教师兼职担任大学生导师,每个导师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指导2-3个宿舍的学生,经常到学生宿舍、教室等场所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现在我每周至少要到‘挂钩’辅导的学生宿舍去2趟,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的。”三明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系党务秘书任雯说,“以前我们认为,教师上完课、做好课业辅导,就算完成任务了,没有和学生更多的交流。如今不去和学生交谈,似乎觉得少了点什么。学校鼓励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让我们老师有了了解学生的机会,而且也让学生有了更多了解老师的机会。”
三明学院经济管理系2010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叶龙平说:“我们遇到生活上的问题,可以直接向辅导员寻求帮助;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直接找老师询问;其他方面的困难,也可以直接向学校反映。我们感到很踏实、很温暖。”
“刚进大学,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向我们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能以良好的师德和人品影响我们,让我们明确努力方向,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如今我们同导师之间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各方面困惑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临近毕业,导师们还从专业角度分析我们自身的竞争优势,帮助我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我们搭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平台。”中文系2008级的黄雅玲同学说。
“我们的目标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教师个性化、亲情化、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马国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