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批列入“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的五所院校,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名列其中。昨天,首届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课题成果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上榜的理由,是“平民艺术”的教育理念。院长吕艺生曾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选择留在厦门,就是冲着“特色”来的。
有很多人希望他能“复制”一所北舞那样的学校,他拒绝了。“北京有中国歌舞剧院,有中国芭蕾舞团,厦门有吗?”他说,“那些学校是复制不了的,现在所有的艺术院校都照那样做,是劳民伤财!”
吕艺生说,学生考大学,条件好的往北京、上海去了,去不了的选择本地的公立大学,实在没办法的才会考虑民办院校。“这样的条件也想办精英教育,能行吗?”
吕艺生承认,民办学校目前的“社会名声”不太好,但他认为现在强调的“规范办学”有点矫枉过正。一所好学校最关键的是要有特色,不能规范成了千校一面。
课题总负责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所长李树林教授说,把高校当成案例来研究,国内还是第一次。“我们打算把五校案例当成知识产品做出来,让更多院校共享。”
记者注意到,上榜的五所院校中,三所是高职院校。李树林认为,特色院校主体应面向高职,原因是现有的高职院校已超过了本科院校,高职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期,尤其是民办院校,比“官办”少了约束,更容易突破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
【链接】
高校教育仍是计划经济模式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蒋晓蕙最羡慕的是民办院校的“自主权”。“把特色院校当案例分析、运用,在目前的中国教育界太有必要了。”她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惟有高等教育仍处于计划经济模式下,官僚气十足。或许只有民办教育,才能冲破这种模式,敢尝试特色教育。
蒋晓蕙特别反对高校教师的“标准化”教学要求。“每个老师有不同的讲课风格,现在却要求老师上同样的课,必须写同样的教案,讲同样的内容,用同样的讲稿,还要一个个对照标准检查。这样的教学,怎么可能创新?这不符合教育正常态势。”蒋晓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