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朝圣”名校 树立远大目标
在北京大学散客入校的唯一入口东南门,排起了S形的长队,校门口仍有雨后留下的大量积水。保安员用护栏将校门出入口分开,一边登记散客信息,一边维持秩序。
站在等候队伍前端的一名身穿夏令营队服的学生说,他来自山东临沂一所初级中学,学校组织来北京旅游。前一天的大雨让游览清华的计划泡汤了,尽管已经排了40多分钟的队还没能进校门,但他们还是格外期待这次北大之行。
从北大东门去往北大西门的大小道路上,满是举着小
旗子、穿着统一颜色服装的学生团队,小旗子和队服上印着“励志修学营”“胸怀成才梦,走进清华园”等标语。
“挺好玩的,也很有收获。”小学生范子健说,“我们团里有100多人,最小的8岁,最大的19岁,全国各地的都有。”他和同学正坐在石头上休息,一旁的指导老师催促他们集合出发。
来自宜昌的高二学生胡万芳说:“我觉得夏令营挺有意义的,虽然走路很累,但也值得。毕竟老家只有一所大学,北京名校众多,暑假来参观可以领略到象牙塔里独有的气质,也能开阔眼界。”
江西一所学校的带队老师孙向华把夏令营的益处总结为两点:开阔视野、增强体质。他说:“很多孩子平时缺乏锻炼,也没吃过什么苦,这次紧锣密鼓的游览正好可以让他们锻炼一下。”他认为夏令营的教育意义还是明显的,“组织者会请清华的专家、教授做励志演讲,还有高考状元的演讲”。另一位随行老师说:“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目标嘛,高考离他们并不遥远。”
开放景点有限 修学营跳不出“旅游团”桎梏
“太累了,好想马上回旅馆。”这是夏令营的学生们经常发出的抱怨。暑假的北大、清华到处可见近百人的庞大队伍。游览途中,带队老师疲于整队、等人。由于行程安排过满,导游的讲解往往不够详细,队伍后面的学生还没有听清景点介绍,就又要赶往下一个景点。
一位挂着“辅导员”牌子的老师指着一座建筑介绍:“这就是博雅塔,建于……”这时,学生们纷纷掏出相机拍照,有的趁机坐下休息,不到一分钟老师便催促学生继续前行。
在北京大学,许多夏令营队伍足足绵延100米长,辅导员在队首,队尾零散地走着几个年龄较小的学生,沿路常常能看到走累的学生坐在石头上休息。夏令营的指导老师此起彼伏地喊着:“别靠近湖水!”“看车,看车!”
来自辽宁的小学生王曦淼表示,辅导员甚至没有介绍北大最著名的未名湖,到了写有“未名湖”三个字的石碑前,他才醒悟。王曦淼说,当天两点半就起床去天安门看升旗,到现在已经连续走了三个地方,一天下来体力透支,也听不进太多的讲解。
在清华大学门口,30多名穿着黄色队服的学生坐在路边。他们的胸卡上写着“相约未名湖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科技文化交流周”的字样。询问了几名学生,却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这次科技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有些学生只知道这是学校组织的活动,自愿报名。有些学生则说:“可能是因为要去国家科技馆?”
北大未名湖、博雅塔,清华荷塘月色、日晷等标志性建筑前人声鼎沸,但学校的主要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却门可罗雀。根据《北京大学团体参观校园预约管理办法》,参观团体须在规定时间即1.5小时内按指定路线参观校园,除校史馆、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外,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物均谢绝参观。
带着10岁的女儿到北大参观的家长王梦红有些失望,她说:“这次孩子冒雨来参观北大,就是为了能近距离地感受这儿的学习氛围。可是几乎每个教学楼都要查证件,没有校内证件一律拒之门外,孩子看到的怎么可能是真正的大学生活?”
北京大学保卫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学校部分景点对外单独开放并指定团体参观路线,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减少对在校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北京大学是教学机构,不向参观入校者收取任何费用,但学校的科研工作仍要保证,所以在寒暑假期间,北大不得不限制每日参观总人数和参观时间,并分时段控制入校人数。
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的保安员表示,下午5时至晚上10时是允许游客进入教学楼参观的时段,然而清华大学公布的暑假期间校园参观开放时间为7月16日至8月14日的每日8时30分至16时30分。
“片面”励志背离素质教育本质
中小学老师和教育专家认为,年年火爆、热情不减的寒暑假“名校朝圣”、集体“励志”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利用假期参观大学,可以让小学生开阔眼界,但同时也会使一些初、高中生有心理落差。每年北大、清华只招那么多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一位廖姓中学老师坦言,“集体形式的高校游这么火,我觉得家长的心态很重要。他们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目的性太强。”她表示,现在需要做的,是对家长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利用暑期带孩子到北京旅游的两位母亲马莹和彭娅姬都是教师,她们认为夏令营有利有弊。一周左右的集体生活也许对孩子有好处,但自己带孩子出游比较自由、玩得比较细,他们也能学到许多东西。彭娅姬说:“在清华的时候我们就租了车,在学校骑了个遍,孩子很喜欢。”马莹认为,夏令营和旅游团毕竟不同,需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不能一味追求暴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康永久分析,“励志夏令营”之所以火爆,有其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大量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举办夏令营的公司商业头脑精明,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康永久表示,参观名校只是励志的一种方式,有些家长过于急功近利,鼓励孩子参加这样的夏令营,但孩子不一定适合。逛校园、听讲座并不是励志的灵丹妙药,反而会助长孩子和家长的“名校情结”。
对于一些夏令营请高考状元给学生做演讲的做法,康永久认为这迎合了大多数家长的期待,也符合小孩的心理。“别说小孩子,就是大人见到状元,也会肃然起敬,名校游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从众心理。”
康永久认为,并不是只有成名才更有价值,普通人也需要被尊重和欣赏。利用夏令营对孩子速成“励志”不一定能达到其所宣传的“素质教育”的效果。“考名校,特别是顶尖学校,是普遍的趋势,但如果人人都觉得到了好学校就是一切,那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过于单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