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更能体会到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压制
男孩落后了。这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而是一些越来越明显的事实:小学、中学里,女孩子成绩明显高于男生,高考各地“女状元”越来越多,大学里女生比例越来越高、成绩越来越好;无论智力、体力、语言表达,甚至是体育课上女孩都超越男孩。相反,被老师批评、受到打击甚至惩罚的当然是那些男孩子。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无奈且有力地发出了“拯救男孩”的呼喊。他与合作者在《拯救男孩》这本书中,多方面多角度论述了男孩成长中的问题,深刻详尽地揭示了男孩成长与教育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社会危机,并尖锐地指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
而父亲们正是经历过这样的教育过程,深知在其中会受到什么样的打击和伤害,甚至影响今后的发展。他们不愿自己的孩子再受到这样的待遇。
一直带孩子“在家上学”的尹铁鸿认为,男孩与女孩不同,男孩会做出一些更大胆甚至出格的行为,而这是会被老师打压的。他之所以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是对学校的弊端很清楚,在家上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等到他们十三四岁,有了自主意识和某方面的学习兴趣,加上具备的能力,会把知识掌握得很好,参加高考问题也不会太大。
为什么父亲成为在家上学的主导?尹铁鸿认为这是因为母亲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相对急躁,耐心不足,而父亲则更理性、更开放,对孩子可以说更放心、更放任。这有利于孩子自由成长。
吴刚,原四川某地的公务员(微博),后来下海经商。儿子自幼聪颖,上学后成绩一直不错。但是到了四年级,儿子主动提出来不想去上学,理由是不喜欢学校。他认为儿子的认知水平已经超过同龄,自然不喜欢学校的学习。
吴刚同意了儿子的要求,一边做生意一边带孩子“在家上学”。后来,他干脆专职带儿子,并去了大理。
这与吴刚自己的学习经历有直接关系。由于家中藏书很多,吴刚的初高中基本上是在自主阅读中度过的。
吴刚的儿子平时一般是自学,有问题会与爸爸一同讨论。现在15岁的小男子汉兴趣非常广泛,阅读面广,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认为这个孩子的才华已经远远超出同龄人,与成人讨论问题也很有自己的见地。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单看这名15岁少年已经读过的历史书目,就不难想象他的思想水准和判断力。
看清教育的问题,自己在家破解
“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中,不乏真正做过老师的教育工作者。六月小学堂的叶万红、北京日日新学堂的负责人张冬青、广东星光学堂的姚泳光都是教师出身。他们了解教育的实质,懂得教育的奥秘,自然也清楚目前学校教育的弊端在哪里,后果在哪里。身陷其中,他们曾试图改变,也许曾有收获,但是由于制度束缚,最终还是寻找另一方式:自己在家带孩子上学。
做了11年记者、编辑的姚景海是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老师。在他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进行和教育有关的采编工作,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对中国学校教育有相当的观察、了解和思考,再结合自己受教育的经历,我对中国学校教育非常、非常失望!”
姚景海应《教师月刊》约稿写的一篇文章中,记录了女儿到学校上学之后又回到家中上学的经过:
“2009年暑假时,刚好我太太不喜欢原来工作单位的氛围,这是个机缘,我就说服太太回到家里,自己在家教育孩子。太太同意后,我们再说服女儿。没想到,女儿也很乐意地同意在家学习。”
虽然一开始女儿有种种不适应,但在家上学两年的效果让姚景海感到欣慰:
“进行了两年多在家教育,回头总结:我觉得我们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女儿目前学习的量和进度,比学校教育明显超越很多,综合能力也要强很多。但这不是我们最看重的,最重要的是:女儿的整个学习,是在以轻松、愉快、自由、自主、自我管理的方式进行,她通过两年的磨练、摸索,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自学、自我管理能力。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她已经具备了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自学、自我管理、快乐,这些让我们和女儿自己对在家学习感觉都非常良好!”
女儿在家上学的示范效果带动了身边的一些人。姚景海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朋友让孩子选择在家上学。
之所以选择让女儿在家上学,姚景海认为是因为自己看清了学校教育的弊端。他认为,学校教育学习效率太低,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为了考试,其中大量是无用的知识,可是还要反复训练追求准确率。另外,在学校成绩好掩盖了一个学生尤其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身上的其他许多弱项,比如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有些人在学校一路都是好学生,可是工作以后因为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四处碰壁,姚景海认为这是瘸腿的学校教育造成的:学校教育只是培养了一批会考试的人,他们的发展与社会完全脱节。学校教育太需要改变了。
当然,姚景海也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教育范例,这让他更坚信自己的判断:不同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会截然不同。自信的姚景海选择了让孩子在家里轻松快乐高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