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的“第一考”——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就“转正”后首次自主招生答记者问
2012年6月19日,1307名高中生在全国8个考点参加了一场特别的考试,他们拿到的第一道题,竟是用7分钟时间准确写出1到300这些数字。另外一道题是一位老师手拿一块纸板,上面写着10个词语,要考生在40秒钟之后,将这些词语默写出来。
这就是南科大“去筹转正”后的首次“自主招生考试”。这次招生也受到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
7月16日,备受瞩目的南科大2012年招生工作结束,校方公布招生结果:南科大以平均超出一本分数线69.475分的高标准成功录取了188名考生。其中,广东省40人,安徽、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各招20人,河南21人,山东27人,扩招8人。
南科大这次招生采取的是独特的“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的平时学业成绩占10%,南科大自行组织的能力测试占30%,最终构成考生的综合成绩。
“南科大教改实验的目标就是把高考一次定终身的制度废除掉。”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坦言。
近日,由于圆满完成了2012年的本科招生工作,心情大好的朱校长不仅向从全国各地赶来打听消息的记者宣布了这一喜讯,还就本次招生工作和学校未来的发展有问必答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我们的宗旨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于这次的“能力测试”,朱清时介绍说,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重在测试学生“在高考中无法展现的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洞察力”四项综合能力。“南科大是以‘努力回答钱学森之问’为目标建立的学校,主要是想培养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这些题中没有一道需要利用高中阶段的课堂知识来解答,纯粹考天赋与能力。”朱清时补充道。
在回答记者“有人质疑复试的题目很容易,有点像智力测试题或者奥赛”的问题时,朱清时回答道:“这次复试的题目,只有6人得满分,90分以上526人,优秀率40.7%。还有得零分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跟高考区分,复试不再考高中阶段知识掌握情况,而是按照学校培养目标,考学生四种能力。考生往往就是在不起眼的问题上,容易显示真实水平。”
朱清时多次强调,南科大的招生一定“要向农村和一些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倾斜”。缘何这样做?朱清时告诉记者,中国的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他在60年代上大学时,班上60%—70%都是农村学生,而如今一些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降到10%甚至更低,“很多学生无法享受到重点中学优质的教育资源,但他们有很高的天赋能力,通常情况下这种学生就被埋没了。我们立志要改变这种情况”。
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农村和非重点高中的学生,南科大此次还准备了丰富的奖学金。然而,由于招生时间紧,宣传不够,此次南科大录取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只有15%,朱清时表示:“明年会做足准备。一定要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进入南科大学习。”
朱清时还向记者透露,今年扩招的8名学生,尽管他们的高考和复试成绩略微偏低,但是他们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都非常好,这样的学生也可以说是有特殊才能的,所以南科大降低了录取标准。
此前,南科大校方曾表示,招生中若遇到“偏才”、“怪才”,可降至二本录取线。对此,朱清时表示,由于此次招生比较晚,宣传力度不够,并没有碰到特别突出的偏才、怪才。“但我们毫无疑问会争取招收一些少年学生,因为原生态的学生是最有创新能力的。”朱清时补充道。他透露,这次招收的188名新生中,就有一名来自山东的14岁学生王宇宸,他是188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朱清时说:“我们的宗旨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探索培养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学生。对于年纪小的孩子要有特殊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也正是我们南科大想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