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友谊班的女生领到工作服后兴奋地在身前比量。

结束了培训,友谊班的实习生结伴离开商店。
企业冠名班根据企业需要,融入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实用性技能人才。然而,过早被冠上“准员工”的身份,学生的身份是否会被淡化?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职校中也出现了顶岗实习“以工代学”的情况,学生很容易就变成工厂童工。这不禁让人担忧,冠名班是否也会变成“血汗工厂”?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广州各大冠名班还是能够保障学生的安全,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也会存在3大问题。
问题1:多种因素
影响双方履行合约
近两年,深圳、东莞有不法职校充当人贩子,为“血汗工厂”招童工,让不少人对入读职校产生一丝担忧和恐惧。一般来说,在职业学校,第三年是顶岗实习,也是学生真正体验职业环境、适应岗位要求的重要步骤。然而,对顶岗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虽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共同签订了三方协议,但协议内容一般只涉及到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劳动报酬以及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责任等,而对实习期间学生的共同培养和学生学习等重要问题,却很少提及,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超长时间的工作、劳动,“以工代学”现象十分普遍。
由于就业准入制度的不健全,这些沦为廉价劳动力的学生与从未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农民工“同岗、同工、同酬”,使不少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学技术无用,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吸引力。
企业在生产低潮会变相提高接收“门槛”
而被寄予厚望的冠名班,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企业文化浸润,一年级便尝试进入生产环节,这样商业味是否太浓?又是否会发生类似不法职校将学生送入“血汗工厂”充当廉价劳动力的情况?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冠名班不至于成为“血汗工厂”招童工的幌子,而广州职校的监控也相对规范。只是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会出现个别学生或企业不能很好履约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校企的良好合作。比如,个别学生联系到更满意的就业单位,放弃了冠名企业的就业机会。又比如,企业因产品受不定因素影响,往往出现“用工荒”或“裁员潮”。企业在生产处于低潮时,有时会变相提高接收“门槛”,甚至干脆放弃冠名班的毕业生。一旦冠名企业拒绝接收毕业生,就会给学校带来极大的压力
“办冠名班不是为了赚快钱”
“冠名班并非企业出钱,学校卸包袱。”对此,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黎城荣介绍,一方面,在校生一定要达到要求才能毕业;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思想并非以经济利益为重,长期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认识,决定了学校不光要为学生寻找可胜任的岗位,更重要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假设公司不重用学生,我们甚至会和他们中止合同。办冠名班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在校企合作中寻找互利共赢”。
问题2:订单式培养或淡化学生身份
从培养人才角度,冠名班在人才培养中,也面临了学生角色过早定型,身份淡化的问题。
董丽珊是广州财校友谊班的学生,选择该专业也是因为听别人说毕业后找工作容易,但是到公司实习后她坦然挺累的:“一天要连续站8~9小时,我也考虑过到底这样的工作适不适合自己”。
事实上,许多中职生都缺乏职业规划,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填报志愿时遵循的往往不是自己的意愿,进入冠名班过早进行角色定位后,有的人便会后悔。
此外,也有人质疑,这种因校企合作而采取的订单式培养,让企业的培养很早就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产生了“准员工”的心态,从而淡化学生的身份,会否造成学生只重专业学习而忽视全面发展的结果?
对此,广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何小雄并不认同,“有这样的想法是传统教育观念惹的祸!中国传统的教育跟社会分离,最早期并没有专门的学校,生产跟教育是结合在一块的,后来有了专门培养人的机构,有了学校和教师的定位,学校跟生产就分离了。”何小雄介绍,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目前很多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到生产一线;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对职业的分类并不明确,这使得职业的定位也不明确。何小雄举例,“尽管劳动部门已经有严格的职业资格分布和制度,但你会发现很多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其实并不需要相关资格证,比如说现在有秘书资格证,但没有秘书资格证的人同样可以成为秘书。”
何小雄说,相对而言,国外的职业分布则很细致和科学,日本的职业分类达几万种,“这样大家就很明确该学什么,干什么”。
问题3:校企合作
遇到政策瓶颈
在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各种冠名班和订单式培养也遇到相关政策瓶颈。广州交校校长刘建平告诉记者:“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捐给我们的车辆只能说是借用,而丰田公司捐赠车辆还要通过少年儿童基金会来实现。”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窘况?刘建平解释称,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是合资公司,财务核算非常严格,只能以借用的名义;而丰田要通过基金会捐赠,就是因为按照现行法规,企业捐赠还要打税,“有关部门担心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洗钱,而他们又很难监控到位,于是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出台文件,加强和推进校企合作,“像宁波、深圳都有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给予财政支持以及政策方面的优惠和便利”。
冠名班并非企业出钱,学校卸包袱。假设公司不重用学生,我们甚至会和他们中止合同。办冠名班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在校企合作中寻找互利共赢。
——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黎城荣

广东省轻工学院设有各种定点培训的特色班。

商场工作人员在给友谊班的学生们分配工作。
冠名班已成为校企合作的首选,然而,在深入合作的初级阶段,依然无法规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法制环境不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困境。原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博士生导师李小鲁认为,订单培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广州正准备出台加强校企合作的政策,每个学生700元这过低的生均经费有望提高。未来,更多国外先进的模式将被拷贝到广东助力职校发展,比如冠名班有望升华为合作学院,“真心”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
说法
订单式培养缺乏政策保障
原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博士生导师李小鲁指出,广东的职业教育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很多工作,与行业、产业、企业三业的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订单培养的模式,我们国家按照各国成功的经验,也正在努力提倡中。“东莞长安职中、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学校,他们在订单式培养上都不同程度与企业合作。可以说,广东产业的发展得到了职业教育的支持,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支持也是广东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
不过,订单培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李小鲁认为,订单式培养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目前我们还面临法治环境不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自身实施的改革与学校内部条件的协调不足等多方面的新问题。此外,职业教育人才教育模式的改革也面临中职与高职在其出发点、基础要求、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同以及技能鉴定规范存在制度的局限等问题。
政策
广州将出台政策推动校企合作
欣喜的是,敢为人先的广州,在这一方面已在觉醒。广州市教育局职成处处长曾子高透露,广州市教育局即将出台关于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进入三稿,待政府审核后便将实施。
意见主要围绕政策性、学校和企业的措施、专业主导等三方面。其中在针对中职学校以及企业的权利与义务,政府的财政支持方面将有质的飞跃。“意见将需要企业对用人需求做出规划,比如企业每年要新招200人,五年招人达到1000人,每年会有一批员工会退休、跳槽以及晋升,那么企业就得做好计划,教育部门就知道如何进行培养。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将要提成一定的百分比作为培养资金。”
而对于财政投入方面,现行生均700元的教育经费显然过低。曾子高表示,《意见》将呼吁提高中职学生的生均经费。
在教育经费方面,《意见》也将呼吁财政加大对中职发展的支持力度。
他山之石
新加坡:“教学工厂”
在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领域,“教学工厂”大行其道。这是指教育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通过参与企业项目而获得今后工作能力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它将工厂理念应用到学院,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重点在企业项目上,由企业和学院共同确定项目,由企业提供项目经费和提供设备等。这就非常依赖于健全的外界联系机制。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是该校的一个重要标志。该校在教学模式上,学生在三年的学制教育中,第一、二年主要是科技或者专业能力的培训;第三学年进行专项培训(包括在校内做项目,以及在校外企业实习)。第三年中通常配合企业项目的需要,以真实的项目为核心,以专业科技中心为真实环境,让具有丰富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老师担任项目经理,统筹安排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工作。
这样虽然学校内没有工厂,但学生和老师均能够真实地从事企业的实际项目工作。
德国:“双元制”教育
记者了解到,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等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他们集中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专家,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职教师资,又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教成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此外,德国的职业教育有法律的保障和经费的支持。
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成为规范德国职业教育的三个基本法律,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按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而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