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景一年不如一年。
8月1日,素来生源丰厚的湖北省发布今年高考招生第三批本科院校招生缺额,文理科考生总计1163人。
同为生源大省的湖南则更不乐观,湖南教育考试院公布今年缺额名单显示,共有2961个“空位”,其中,文史类考生缺额752人,42所理工院校招生缺额1555人。
“空位”现象不是第一次出现。2011年,“两湖”第三批本科共产生1420个缺额,其中湖北434名,湖南986名。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解飞厚坦言,“这说明三本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
在实践中,三本院校大多会根据掌握的信息给考生打电话,以求实现招生计划。但是不少院校招生办对本报表示,“主动出击”的效果并不理想。
武昌理工学院招生办工作人员告诉本报称,很多考生根本联系不上,“填写的联系方式不对,或者打过去不是本人”,“有的考生填写的是班主任名字,打电话过去时,不少班主任会直接说考生要复读”。
“空位”背后,是社会开始对文凭狂热的理性回归,“社会认可度”让考生和家长填报三本志愿时开始犹豫不决。
“读一个三本,4年学费负担重不说,而且将来就业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甚至不如一个高职高专的学生。”湖北宜昌籍考生陈晓对本报称,他已准备复读一年,“争取考所好一点的大学。”
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的名称前冠以参与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名称,不得使用普通高等学校内设院系和学科的名称。”
“依托母体高校的‘光环效应’确实已经逐渐消失,认可度主要看学生在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湖北某院校招生办工作人员如是表示。
解飞厚认为,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是三本院校优势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一样是本科院校,但是它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很好的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一边是“空位”不断增加,但另一边,却是三本招生计划不断扩张的尴尬。
以湖北为例,2007至2012年,三本计划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从31077人扩张到47190人,6年时间增幅高达51.8%。
“这说明现在三本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不得不通过扩招来补充教育经费。”解飞厚称。
而关于三本院校的未来,上述教育专家认为,一是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必须要提高办学质量;第二,学习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应该以培养应用型学生为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也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