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后,很多孩子即将踏入新的学校。在如何为孩子选择学校的问题上,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日报记者适时推出的《盛夏入学记》,内容精彩很有看头,吸引了读者关注的目光。
记者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不同的层次写起,对家长的“择校”心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开始,不少家长已经到处“活动”,想办法把孩子送进公办幼儿园。现在家长的眼光很 “长远”,在给孩子张罗幼儿园时,就已经在为孩子的小学,甚至是初中做打算了。记者用典型事例,把问题分析得鞭辟入里。文章的小标题也起得颇有匠心,精炼的标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引导读者对文章深入阅读和思考。在文章中,记者还列举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择校”的不同看法:指出名校并非适应每一个孩子,给孩子选择学校上应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在普通学校表现突出,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名校后,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在新学校中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负面情绪,这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是不利因素。近年来,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增加,学校之间的师资差距不断缩小。家长应更加重视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根据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校,不应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学校,和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有很大的关系。一味地强调学校的好坏,其实是忽略了家长自身的责任。
孩子上学,似乎是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恐怕还得从均衡教育资源入手,逐步减少乃至取消学校在师资力量上的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青岛日报》对孩子入学的报道,从政策、专家、家长、学校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有理有据,深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希望日报今后多推出这样的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