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清华大学录取,除了刚性的分数,我们还需要参照什么?高考就是高考,这跟选拔公务员的“结构性考试”一样,在这个环节我们只管分数,不能再纠缠其他的弹性因素。既然我们选拔考生没有更好更科学的办法,主要的参照系只能是高考的分数。至于其他的这能力、那素质的,既没有刚性的评价尺度、难以科学操作,也完全可以在孩子们进入高校之后继续培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仲永之伤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当年我们办的一些少年大学的失败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十八九的孩子,不需要“早熟”,不需要过多考量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吹拉弹唱的能力。而对那些所谓综合素质很高的孩子,也完全可以任由他们发展,未必非要圈入北大、清华。
上了名校未必遇到名师,遇到名师也未必就能成为名人,人的发展轨迹绝不是那么简单圆润的。真正优秀的孩子不上北大、清华照样能够成材,被北大、清华选中的也未必就注定终生尊贵显达。也就是说,在高考这个节点上,所有孩子的将来都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当前环节的公平与公正,让更多的孩子不因为我们的固执和偏袒而错过他们心目中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