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因“畏难”心理放弃理科
浦东这所中学的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学生是因为惧怕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而放弃文科。每年高一入校后,物理、化学的考试往往给学生一个下马威,相比来说,历史、政治等文科科目考试频率不高,相对也容易,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这几年高考命题也可以看出,文科科目的考试难度相对稳定,而物理、化学等加试科目的难度起伏比较大,难倒了考生。
杨浦区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有一名考生理科成绩并不好,于是当年复考时选择了文科,加试政治,政治考了120多分,考到了一所“985”重点高校的德语系,但是大一结束后,她就通过转专业考试转到了应用数学系,“因为我并不喜欢文科,我喜欢数学。但是为了考上大学,我选了文科。”
每年高三上学期,高中都有学生为了更好的成绩,从物理、化学班退出。因为他们在理科班远远不能达到出类拔萃,但到了文科班,如果凭借较好的数学成绩,往往可以获得很好的名次,就有可能在自主招生考试推荐中获得名额。“理转文相对容易,而文转理的学生几乎没有,这些都使得文科生群体愈发庞大。”一位中学老师说。
其实现在很多文科生是属于“被文科”。有的老师也会劝说理科成绩不理想的考生,改选文科,因为靠短期的背诵,历史、政治有可能提高成绩,而物理、化学提高分数的难度则要大得多。每年到分文理科班的时候,老师都会动员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艺术,艺考生也以文科为主,虽然功利性较强,在“分数至上”的考试价值观面前,这样对考生考上大学可能又是最“有利”的。
曾经有人在上海500多名高中生中展开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与高中生选科相关性最密切的,首先是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其次是所选学科的成绩;排在第三位的是自己想报考学校所需要的相关学科。对所选学科的兴趣则排在第四位。
此外,在2008年以前,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几乎都是理科高,文科低。这给每年面临分科的高中生一个错觉:理科进入大学需要考更高的分数。由此,成绩好的学生为了确保进个好学校而选择文科,成绩一般的学生为了迈进大学门槛,也选择文科。
文科越来越难考
实际上,文科并不容易考。十几年前,中学生选择文科的比例仅仅为20%左右,如今已经达到了40%左右,而高校文科招生占所有招生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0%左右。
一本和二本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按各自招生计划数的1∶1.05左右的比例来划定的。影响文理各批录取控制分数线高低的要素主要有招生计划、报考人数、考生的考试成绩等三个因素。
因为大学的学科结构及其对生源的要求有其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是相对稳定的,学校各专业文理的计划比例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与10年前高中生选择报考文科的比例基本一致。
全国大多数高校在上海招收理科生多于文科生,上海的许多综合类高校的理科、文科比一般在3∶1左右,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同济大学等偏理工的一本高校,理科招生比例更大,文科招生的比例较小。而现在一些偏文科类院校的绝大多数专业,也都是文理兼收,少数专业只招文科生,比如财经、管理等专业都是文理兼收。
在计划数稳定的情况下,报考人数的多少决定了最低投档分数线的高低。文科考生扎堆,造成近年来本市各批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都出现了文科上扬、理科下挫的现象。近年来,部分综合类名校出现了文科考分远远高于理科考分的现象,即使是工科类高校的文科分数,也有与理科考分追平的趋势。
功利想法应让位于兴趣爱好
文科考生一年比一年增加,也让高校招生的老师有些费解,在他们看来,为了容易学而选文科,从长远来看存在忧患。
目前就业市场上,对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遍要高于对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过去,很多家长对文理科专业缺乏了解,认为文科专业今后就业较轻松,就是坐在办公室的管理人员,而理工科的工作较累,与机器实验设备打交道比较多。上海大学分管招生的副校长叶志明告诉记者,用人市场对理科生的需求量大于文科生,近三年,该校理科就业率高出文科就业率13%-15%,他认为,在市场和考生不匹配的情况下,应该对这样的文理分科进行调控。
上海交大附中老师蒋敏然认为,学生根据高考情况“趋利避害”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她看到过不少擅长理科的学生因为觉得报文科优势多而选文科,最终高考时却并不如意。“他们以为文科容易,就将力气都花在了三门基础学科中,结果由于学科掌握不住,思维完全不适应这门学科。”
有人呼吁文理计划数根据报名数合理分配,甚至有人提出把理科计划拨一些到文科去,但是这遭到了高校招生负责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从表面上看,增加文科招生计划,暂时让文科分数线降一点,缓和现在“文高理低”的矛盾,但是长远看来,不仅是高校文科专业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而且从就业市场来看,大量文科学生也不是社会最需要的。
大多数考生都会在高二时面对文理分科,“高中学生在文理分科时,一定要慎选文科,千万别因为自己的理科成绩不够理想,就盲目选择文科,高中教师更应该慎重引导。”一所高校的招办主任说。叶志明认为,首先,要确实从兴趣出发,把兴趣作为选科依据。文理科在思维、分析、表达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学生要分析自己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过程,搞清楚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文科。学生的选科应该和学生的素质、潜力、兴趣爱好等联系起来,如果仅从报考风险、竞争压力等因素考虑,则过于功利,并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但很多中学老师却感叹:问题在于,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当然哪门科目好学就学哪一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