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是南昌市区小学接受新生报名的最后一天,在望子成龙的群体中,试图择校的家长不在少数。从8月20日报名第一天开始,“今年择校卡得很严”成为他们的共同感受,一些家长只得带着孩子回到地段内报名。
这一现象源自南昌市今年的新规定,小学新生招生遵循“免试相对就近入学”,不许收取任何形式的借读费或教育基金。从“收费可以择校”到“不收费也不许择校”,刺激着一些家长的神经,考验着教育部门的智慧和决心。
家长郁闷:写条子交赞助都不行了
8月21日11时,天气异常闷热,何秀溪沮丧地走出南昌市育新学校的大门。何秀溪是洪城大市场的商户,儿子今年6岁,户籍和房产都不在育新学校地段。
“没想到学校连条子都不认,交借读费他们也不肯收,今年择校这么难?”何秀溪说,2008年他侄子入学,向学校交了4800元借读费,就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员。今年他听说不再收借读费了,就四处托关系找人写了张条子,没想到人家学校领导根本不认。
和育新学校一样,南昌师范附属小学、站前路小学、邮政路小学等,都是人们眼中的“好学校”。站前路小学的一名校领导说,由于今年政策有较大变动,想择校的家长,从上学期期末就开始找上门。
此前,南昌公布了“全覆盖”小学招生范围,并要求招生学校在门口张贴招生范围的通告,区级教育部门还在官网上公布详细的招生地段范围,各学校只能招收地段内学生,以实现全市小学生就近入学的目标。
“我只有一个孩子,在教育资源还没完全均衡之前,我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哪怕是天天长距离的接送。”家长卢慧茹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她觉得,只要想择校一定是有办法的,无非是多花一些钱。卢慧茹表示愿意“赞助”一万元,换取一所“名校”对女儿的接纳。但校长还是坚决拒绝了她,“你不要逼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