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域认同差异
“打死也不离开南京”是很多南京孩子气壮山河的名言,这就是典型的地域认同差异。“必须是上海或北京的高校,绝对不考虑其他江苏省以外的高校……”这些看法也都是地域认同,一味要让孩子在大都市、省会城市或高铁、动车能够到达的城市上学。
殊不知,江苏省就有将近50万的考生,哪怕有百分之几的人有这样的地域认同,必然会拉高热门地区的分数线。
2、院校认同差异
“是985吗?是211吗?”在有些人看来,只有985、211高校才是好的院校,非这些院校不去。
3、专业认同差异
很多人从字面上来理解专业,认为农业专业是种地的,机械专业是车床工人,学金融、学建筑才算好专业,在专业选择上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4、层次认同差异
对院校的层次,有的人有录取批次上的认同差异,只认本一,不认本二;有的人说只去本科,又说本三肯定不会去,难道本三不是本科吗?
5、就业认同差异
很多人是以该专业四年以后好不好就业,能不能找到高薪工作来判断一个专业的优劣的,将就业导向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已经让他忽视了,当下填报志愿的时候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能否被录取。
当志愿表一经填定,选择权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进入被选择的角色。且不管是红牌就业专业还是黄牌就业专业,能不能进入校门才是首要问题。各专业就业的平均数字,四年后可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许四年后的热门专业,现在还没有诞生。因此就业平均数据,对个人来讲并没有太大意义。
“填报高考志愿的选择,不是做简单的项目选择,而是价值观的选择。”戚若予最后总结说,“我要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生活,才是需要真正考虑的。大学不仅仅有课程,更可以和大师对话、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有几百门可任选的选修课、有睡在上下铺的兄弟、有可能还有你的爱情……这四年的美好,难道不值得你用心填报志愿吗?”
讲座后,问问题的家长久久不愿离去,戚若予表示,如果大家愿意,他还会就填报高考志愿的技术难点以及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应用平行志愿等志愿填报时的细节问题,再为大家开设一场公益讲座。福建高考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