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育家办学”喊得震天响,然而对于谁能被称为教育家却意见不一,有些人甚至感叹这是一个缺乏教育家的时代。教育家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用于描述高层次杰出教育人才的概念。教育家具有高远的教育理想、执着的教育追求,渊博的教育知识、鲜明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经历、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广泛深刻的教育影响。教育成就与教育影响构成了教育家区别于一般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标志。(沈玉顺,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9期,第17页)根据该定义,笔者认为,时下中国应被尊称为教育家的,除了在高校研究教育理论且从事教师教育的专家,就是有一定教育理论造诣又一直未脱离中小学一线的名校长和明星老师。在基础教育界,“教而优则仕”的中学名校长(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显然对教育工作的影响比一般教师更大些,况且中学校长群体中的确存在部分既服务过教育行政部门又在学校工作的“教育家”。本文拟以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和程红兵等校长为主对这个教育家群体进行分析。
一、为什么称这些中学名校长为教育家
(一)从一线做起,是行道者
像对“专家”的戏谑一样,社会上有不少人嘲讽个别学院派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只会“不食烟火地指手画脚”,这种观念在接受教师培训的一线老师中广为流传。而本文提及的这些名校长均是在学校从学科教师做起,且在学科教学领域获得认可。譬如魏书生、李镇西、程红兵、李希贵都是省级、国家级的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他们曾参与过的各类“公开课大赛”并得到了广泛赞誉。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学科教学方面取得了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除了散见于各权威教育报刊杂志的语文教学随笔,还出版了成体系的著作,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如魏书生出版过专著《语文教学探索》、《语文自学导引》,其提出的“六步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育界颇有影响;李镇西出版过《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曾组编过《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程红兵出版过《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等,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同样组编出版了《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李希贵则出版过《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其提出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曾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与此同时,他们还都担任过负责班级学生管理的班主任工作,且工作出色。如魏书生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写就了颇有影响力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出版过《我这样做班主任》、《做最好的班主任》等专著;李希贵则根据担任班主任和管理班主任经验,提出了“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班主任”......他们从事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能力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敬佩,且一直未脱离一线;既能论道,又在行道。
(二)拥有初成体系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校长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教师。几位名校长都是教师的优秀代表,且带出了好学校。这些名校长不仅负责本学科教学和本班学生成绩突出,在学校管理方面也是得心应手。不少人在教学常规、学生德育、教师管理等方面成绩显著,所带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其任内发展很快,除了升学率得到提升之外,学校知名度、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明显提高,因而他们也得到较快提拔。
比如,魏书生不仅在“转化后进生”“指导师生自我管理”方面成绩斐然,其在学校管理中倡导“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民主与科学相结合的原则也保证了学校管理的规范与高效。(方国才《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细节》第一章“‘三头六臂’魏书生”)李希贵几十年来一直在不同学校推行“四制改革”(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取得了丰富经验,其倡导的师生平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更是促进了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彼此激励与唤醒。程红兵则在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结合学校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由于博士论文选题的积淀,李镇西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亦思考深入;他还在教师成长、家校合作等方面有所研究,比如出版的《老师教我做校长》、《给教师的36条建议》、《做最好的家长》等专著影响很大。
(三)带动所在学校发展同时,影响了区域甚至全国
很多老师可能没有听说过盘锦,但提及魏书生则是如雷贯耳。这些校长往往是在薄弱学校发展起来的,学校因校长而出名。他们在校内推行的很多改革尝试,不仅被推广到了其服务过的区域教育系统,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也曾呼吁向其学习。如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曾于1984年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魏书生还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李希贵则曾任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获得过教育部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程红兵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李镇西则是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曾被评为“十大感动四川年度人物”等。因此可以说,他们不少人的影响超越区域、超越教育领域的。
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常常在全国范围内做报告,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做法。如魏书生功成名就退休以后,仍担任辽宁多所中学的名誉校长,积极参与指导,并到台州书生学校担任校长。最近刚从校长任上下来的李镇西,表示以后准备打算成立一个“工作室”或“研究所”,在成都区域内招收“徒弟”,培养新人;同时,为在全国推动新教育而尽力,并搞公益培训。查阅他们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奉献过的地方也是跨越省市,称得上全国性的。
二、中学名校长群体具有的典型特征
(一)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师生,坚持民主管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拥有童心,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做好学生工作;只有走进老师内心,真心帮助老师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当然由于传统观念“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影响,有些日后成名的教育工作者并不是刚开始就喜欢教育事业,譬如李镇西、程红兵刚大学毕业时都有“作家梦”,因为从事了教育才热爱上了教育工作。魏书生则如其所言“为了教书而生”,其曾从当时更为光荣的工人申请到学校教书。他甚至在做校长、局长的同时,还坚持带一个班的语文课。李希贵则从校长做到局长又做回校长。不同职务的工作职责不同,但他们都保持了对教育的热情。正如申请从教育局到学校的深圳梅山中学校长韩高焰所说:“在教育行政部门苦闷,因为不是校长了,好的办学理念、思想无法亲身实施。”这或许是他们这个校长教育家群体共同的心声。
这些名校长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坚持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如魏书生坚持在班级管理中践行“相信眼中没有差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李镇西也是如他一样带领学生制定详细的班规。他们在学校出台政策时,也是坚持教师民主参与,如李镇西在其博文《关于学校改革的八问八答》中详细地记录了其在学校坚持民主决策的过程。李希贵领导的北京十一学校制定了“教师可通过新人投票罢免校长”的学校章程,更是其坚持民主管理的绝佳证明。
(二)带头践行终身学习,对教育问题思考超前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鼓励教师成为一条河。本文所提及成为名师、名校长、名局长的各位专家更是坚持学习的典范,他们不只关注学科教学、教育理论,而且研究管理学的知识。譬如魏书生本来是中学毕业,边教边学,最后做了市教育局局长、职业高校校长。李镇西、程红兵更是攻读了教育学博士学位,并且形成了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李希贵坚持读书与思考,成为了一名公认的管理学大师。程红兵则是出了名的“书生校长”。
由于坚持学习,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超前,对教育问题的见解带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像有的学校因抓应试教育而成名。如于漪老师曾称赞魏书生“他不仅紧跟时代的步伐,思考的问题还比生活年代更远一些,他十分重视培养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人才。”李希贵倡导并实践多年的“走班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意义重大,且当下已有风靡全国之势。程红兵、李镇西则坚持语文学科教学的思想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教育比较缺乏的。曾任北海教委副主任,而后申请担任杭州二中的叶翠微坚持不让学生加班加点,坚持不让教师签到,鼓励教师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更是生动地贯彻了以人为本。
(三)不是闭门办学,而是积极参与社会变革
能称为“大家”的人一定不是自顾自家,只做好自己的工作。古今中外被称为教育家的,如孔子、苏格拉底,蔡元培、杜威,无不抱有“教育改造社会”的梦想与信念。这些名校长不仅尽其所能在校内开展变革,而且积极地影响社会。我们也不排除有些校长或许办学水平更高,但为人低调,不外出做报告,不善写作,然这与本文所称的教育家不够契合。本文列举的名校长不仅在本校和本区域积极工作,而且经常著书立说,毫无保留地宣传自己的教育思考与办学经验。如魏书生、李希贵经常出去做报告,李镇西、程红兵则经常发表文章。在这个仗义执言匮乏的年代,他们还大胆地对教育政策和新闻事件进行评析,如李镇西对“学生为老师打伞事件的评析”,程红兵对虚假教育科研的批判等等,他们完全可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
在大变革时代,特别是教育改革走进深水区的当下,作为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积极参与并引领社会变革。笔者认为,只有学生成长在民主的学校,走上社会后才会有民主的理念。故而,他们作为校长坚持的民主管理,一定会对所在学校的毕业生产生积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希贵探索的“职称与校内聘任分离”“校长需要得到教师信任投票”等对学校外的其它国有单位管理都有借鉴意义,魏书生长倡导的“少提口号,多做实事”“少琢磨人、多琢磨事”对各个行业亦均有价值。他们通过媒体、受培训教师传递给广大学生、家长的一定是社会变革正能量。
三、中学名校长成长的外部支持条件
(一)在职称、职务方面曾得到破格提拔
我国有句古话叫“出名要趁早”。教育因其繁杂是一件耗费心血的工作,因此能在年富力强时脱颖而出进而走上更大舞台对其成长十分重要。在当下流行“论职排辈”“什么级别多少岁以上原则上不提拔”等或明或暗的“规则”情况下,一定程度上破格提拔显得尤其必要。本文提及的几位名校长大都有被破格提拔的经历,比如李希贵26岁从校团委书记破格提拔为副校长,31岁任高密四中校长,36岁出任高密一中校长,38岁任高密市教委主任,42岁就任职潍坊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在36岁时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45岁兼任盘锦市教委副主任。同时,他们在职称评定方面也有破格经历,如35岁的程红兵被破格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另外一方面,教育管理也是一件需要“经验”的工作,我们看到,部分名校长在退休或“退二线”之后依然老当益壮,对教育充满热情,如魏书生退休后仍在台州书生学校担任校长,并坚持四处讲学。与其并称“北魏南冯”的程红兵校长前任冯恩宏也是“退而不休”,积极参与教育问题探讨,并著书立说。故而,除了年轻时需破格提拔,年龄大的优秀教育管理者也应当破格任命。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建立的“名师、名校长延迟退休”制度,就值得在全国推广。
(二)在省市之间、体制之间跨度自主
前些年,人事管理制度一直是阻碍人才流通的瓶颈。分析本文提到的四位名校长,我们会对其“丰富教育经历”印象深刻。他们往往能在不同地域、体制间较自主地跨度,这在僵硬的人事管理制度中是很难得的。如李希贵曾从农村到城市,从区到市,从山东到北京;程红兵则从江西到上海,又到深圳。当然,他们是赶上了“机遇”,但主管领导是否支持其把握时机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另一方面,当前体制下,从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跨度到公务员系统也是不多见的,然魏书生、李希贵、程红兵,都曾任校长、并担任过区域教育局长。李镇西则是被允许“脱产”进修读博,并在毕业后被允许进入过成都市教科所短暂工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魏书生曾在担任局长期间,在山东台州义务参与全国首家以教育股份制形式创办的完全中学教育实验。程红兵则愿意放弃副局长位置到深圳参与体制改革实验的明德实验学校,该校采用公立学校委托管理,独立公益教育基金承办的形式。李希贵所在北京十一学校“国有民办”的办学体制本身也很特殊。前些天,李镇西不愿继续担任校长被吵得沸沸扬扬,因为武侯实验中学已被赋予了不少“特权”,如: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允许学校推荐一部分学生直升高中,在保障现有编制外允许另外自聘10%的教师等。不难发现,虽然他们已相比其他学校校长办学已比较自主,然他们仍在坚持追求更加自主的办学权,这本身很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思考。
(三)校长集群成长为名家得益于区域教育政策
《教育家群体聚集现象及其规律初探》(教育探索2014第11期,第1页)一文研究发现,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存在区域聚集的现象。仔细分析当下的知名中学校长,不难发现,北京、上海、山东、成都等地成名者相对较多。首都名家云集不复赘言。李希贵校长曾任局长的潍坊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领先地区,如昌乐二中赵丰平、安丘四中韩忠玉就是其校长的典型代表;作为城乡教育综合统筹改革示范区的成都则涌现出了廖文胜、张军等闻名全国的校长。改革前沿上海浦东新区的建平中学,接任程红兵的校长杨振峰和程红兵一样都曾在浦东区教育局任职,一个学校就和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往来如此紧密,这在全国其它地区是不多见的。同时,我们还可清醒地看到,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政策引进了名校长,如李希贵、程红兵都存在“跳槽”到发达地区的经历。然而这并不是说,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就一定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如魏书生所在的盘锦实验中学,陈康金所在的东庐中学,崔其升所在的杜郎口中学都是地处欠发达地区。但有诸多例子能说明区域政策氛围才是影响教育家成长的关键因素。
当然,在信息时代,这些知名校长之间也有很多交集,且有不少是跨越区域的。如程红兵与魏书生关于“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的“不打不相识”,李镇西与程红兵的经常性互动。可以说,这些名校长形成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这必然有利于提升他们对教育的认知水平以及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所处的氛围与交往圈为其成长铺垫了基础。作为其它地区,近些年也有很多打造区域名师、名校长的计划。除了经费支持外,我们也可创设教育政策氛围,避免教育工作受太多行政干扰,如新疆出台的“‘外行’不得当学校校长、书记”政策。与此同时,我们可鼓励打造对象在与全国知名教育家培训与被培训互动的同时,进行“深层次”地精神沟通,帮其成长为本土的教育家。笔者相信,通过对当下名校长这一教育家群体的自身具备特征和外在支持条件进行分析,对培养更多的校长教育家大有裨益。如果有更多的中小学校长成了教育家,那时才算真正实现了“教育家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