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几名来自大陆的留学生参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新华社)
6月5日,42辆大巴士从毛坦厂校园缓缓开出,拉开一年一度的万人送考大幕。(中新社)
日前英国BBC找来5位中国教师试教英国学生,并制作成电视节目《我们的孩子够强吗?》,引发中英媒体关注;无独有偶,几乎同时推出的央视纪录片《高考》,则从大陆着名「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一直谈到大陆最近的留学潮,再次引起讨论。
央视耗时1年多,拍出6集纪录片,8月3日播出以来引发大陆社会强烈共鸣。每1集各自选出具代表性的城市和个人,究竟如何面对2014年高考。
高考镇数千户陪读
头两集《毛坦厂的日与夜》,讲的是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该校位于安徽省大别山麓毛坦厂镇,规模庞大,学生总数达到惊人的2.4万人,其中2/3是重考生。该校每年都有上万名学生参加高考(大陆大学联考),学校周边常年住着数千户陪读家庭,形成独特的「高考镇」。毛中和毛坦厂镇,正是中国高考和中国家庭的缩影。
接下来几集则提到中国2.7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家乡参加高考;严重缺水的甘肃省会寧县,如何成为西北的教育名县,状元与博士们「走出大山」的挣扎与坚持;2014年选择出国留学的45万人次中国学生们,为何把梦想投入异国他乡。
大陆教育更多元化
影片播出以来,引发大量网友追忆高考,讨论教育问题。一位网友评论:「纪录片里的每一部分我都很亲切,高考倒数计时的牌子,严厉却热心的班主任,每天中午学校广播里的豪言壮语:『少丢一分,干掉千人』……种种细节让我回忆。」另一位网友说:「节目只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冰山一角,但足以引人深思:大山深处的孩子要通过高考走出来摆脱贫困,为了一年几千元(人民币,下同)的学费都要东拼西凑;城里的一些孩子却放弃高考选择走出国门,各种费用一年几十万……」
有网友表示,《高考》批判了高考带给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也相对辩证地看待高考这件事。还有网友说,中国现在更多元了,像最后一集《校长的选择》,包括缔造「衡水神话」的老校长,从深圳中学到北大附中、一直在坚持的年轻改革派,还有带领学生游学的另类实验者,都可说明BBC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其实只是中国教育的面向之一。(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