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期已经针对高考志愿的相关细节为大家做了科普,如果还有对志愿填报基础还不是很了解的考生或家长,可以查找往期的百年英才志愿填报基础系列进行学习。熟悉了志愿填报的一些基础了之后,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只是了解了高考志愿填报的一些玩法,可是在真正熟悉了游戏的规则之后,我们对于志愿填报的处理才能更加的游刃有余。
如果想正确的完成志愿填报,在之前你就要了解填报志愿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清楚录取过程中级差的相关问题,一切填报都是不切实际的,很容易阴沟翻船。那么百年英才小编带大家来看看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具体的高校录取级差和相关问题。
科普1、什么是志愿级差?
“志愿级差”的主要涵义是指院校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高校规定的志愿级差为50分,第一志愿调档分数线为580分,那么,第二志愿的调档分数线就为630分。其实,志愿级差的实际运用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简单来说,就有真志愿级差与假志愿级差之分。我们会在后面更为详细为大家解释。
科普2、什么是专业级差?
许多院校在确定进档考生的专业时规定了专业志愿分数级差,简言之专业级差。专业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专业志愿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一院校规定专业级差为5分,院校在分配专业时,将第二专业志愿考生的成绩减去5分,将第三专业志愿考生的成绩减去10分……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排序情况决定考生的专业录取与否。
科普3、学校的专业录取通常有几种办法?
学校的专业录取办法有15种之多,经笔者分析研究,将其首创归纳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五种专业录取办法:(1)分数优先的专业录取办法,也就是专业录取的平行志愿;(2)专业优先的确定专业办法,也就是专业录取的排序志愿;(3)分数优先加级差的专业录取办法;(4)专业优先加级差的专业录取办法;(5)先划预录线再确定专业的办法。
科普4、院校怎样对进档考生进行专业录取?
当考生的电子档案被投到某所招生院校后,招生院校将根据事先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各项规定进行录取并确定专业。院校的专业录取一般按照15种方式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分别或结合进行。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务必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章程》并读懂弄通,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录取办法的学校来填报高考志愿。如何对各种专业录取办法进行选择
科普5、考生如何确认自己是否被录取?
按教育部规定,高校录取的新生必须经省级招办核准备案、办理正式录取手续。高校根据经省级招办核准备案的新生名册签发考生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上只盖学校校章,不加盖省级招办公章。
考生收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以后,一定要在各地的招生考试信息网(由各地省级招生办或教育考试院主办的)或到市(区、州)、县(市、区)招办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只有查询结果显示为“录取”时,才表明省招办已经对该考生办理了正式录取审批手续,显示为其他状态时,表示还没有被正式录取。若考生在网上查询自己已被录取,但没有收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最好主动向高校询问录取通知书是否已寄出,以免录取通知书错投、误投,影响报到入学;若查询结果显示“自由可投”,则表示考生没有被任何学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