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招生的咨询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娃儿究竟在国外学啥子专业比较好喃?啥子时候出国喃?是本科就出去,还是本科在国内读了之后再到国外读研?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出国留学还需要一定的年龄、阅历和语言水平做基础,年龄太小,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生活能力、语言水平、知识水平的欠缺,也往往制约了低龄留学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建议是,高考后在国内呆的时间更长些,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再学习一些国外大学认可的课程,等语言、心智、学术基础水平都完全成熟之后再出国,留学成功的杋率大大增加。四川大学给你提供了这样的选择,在国内读完2-3年之后,赴英国两年,取得本、硕双文凭。好了,话说回来,出国读本科究竟是学文还是学理?我们的回答是,各有优势!今天我们先解读文科学生出国适合读的专业。
从留学目的国来看,文科类学生还是比较推荐去往欧洲,特别是去英国留学,当然经济学相关专业去往北美的理由也很充分。2003年以来,由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引进的SQA-HND项目,无论是其生源分布,还是专业设置,都是以人文类为主,因此去英国也成了这些学生的不二选择。
人文学科中,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教育学类和心理学等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建设发展与欧美名校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又是当今企业紧缺的人才。顺应了时代的要求,HND项目毕业的学生在申请硕士课程时也可以在以上专业当中选择。
1、经济学相关专业
经济学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时可以选择考取国际注册会计师、精算师、金融工程师、保荐人等证书……而这些无一不是商业精英以及高额薪水的代名词。近几年来,经济学类,尤其是旗下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等专业的报考热度和关注度持续高涨,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的机会也是非常多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四川大学学习商务会计专业,之后赴英国如果攻读ACCA方向的话,可以有多达七门的免考资格。
学生出国深造,可以依托国外健全专业的资本市场增加自己的实战能力,同时世界知名银行和金融机构也更欢迎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研究生人才,所以在欧美高校就读经济学类研究生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多的机遇。
2、管理学相关专业
管理学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等。具体又可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金融管理、国际商务管理等。管理学类和经济学类相似,一些比较创新的前沿的研究手段和理论基本都产生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所里。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非常注重向高校中的管理学专业人士咨询管理策略和方法,这也就为从事这些方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和发展的机遇。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量本土企业成长壮大,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管理类人才。因而,无论是从就业率还是从薪酬来说,管理学类专业海归的前途是有保证的。
职业经理人一直位列十大高薪行业之一,而大部分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都是管理学类专业出身,在公司中经过磨练逐渐成长的。而国外留学的经历,会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成长的速度也会更快。
管理学类专业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学位:工商管理学硕士(MBA)。它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要求就读者具有3年以上管理相关工作的经验,一般以案例教学为主。
国际知名的有哈佛商学院MBA、斯隆商学院MBA、斯坦福商学院MBA等,名校毕业的MBA颇受国际大公司的青睐。不过,基本没有高校为工商管理学硕士提供奖学金。
3、新闻传播相关专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迅猛增长,传媒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数字电视、互连网和手机平台的飞速发展为我们今天的大众传媒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相比国内的传媒专业教育,国外的传媒教育具有历史悠久、专业设置齐全、研发实力雄厚、国际化氛围浓厚等诸多优势。
但我们还需要在国内本科阶段学习传媒专业相关的理论,提高自己对于国内传媒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领悟国外高校传媒教育的精髓。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具有极强的国内外交流性质,因此拥有世界知名大学研究学位、一流英语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备受业界青睐。近几年,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进了国内新闻、影视、广告等传播与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大众传媒类专业各级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市场需求成倍增长。
国外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特别注重通过传媒业在社会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国家甚至世界的电视、电影、广播、新闻通讯等传媒载体的逆向思维能力。
尽管此类专业比较强调理论学习,但是越来越多的欧美大学也在强调学生在传媒业中的实习,提供了很多机会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在传媒业中的应用。
此类专业申请难度往往和我们在本科阶段就读的高校或者相关工作经验有很大关系,奖学金的获取也取决于个人能力,奖学金数量多,申请相对容易。
另外,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本科毕业后也有很好的出国前景。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