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痛苦才刚刚开始!从高考完毕之后,家长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估分,确定大致的排位,进一步缩小之后志愿填报的院校和专业范围。
目前考生一般落榜存在这几种情况:
填报志愿过高,分数够不着;
志愿不服从调剂,被退档;
因身体条件不符合所报专业要求而被退档。
······
所以,高考不仅要“考得好”,更要“报得好”。
那么,面对高考志愿填报,又有什么填报技巧呢?学生和家长又该做好哪些充足的准备呢?
首先,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明确将来的专业意向,有目标的选择专业和学校。
其次,明确地域因素对自己的影响,明确自己是喜欢去机遇多但压力大的一线城市还是喜欢离家近的城市。
最后,当然是要知道填报志愿的基本原则,且清楚知道自己的分数,大概适合什么样的学校。
按照往年的规律,高考成绩出来后两三天就陆续开始志愿填报。这意味着,如果等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最多也就只有几天的时间来准备志愿填报,这对于全国这么多院校和专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家长和考生在考后到填报志愿这段时间内又该做什么,怎么样做才不会临时抱佛脚而导致手忙脚乱?
本报记者特别提醒,填报志愿好比“第二次高考”,要尽早准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考生和家长可以收集有关福建省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的政策规定
比如,报考高校外语类专业或专业有外语口试要求(由省教育考试院在公布招生计划时注明)的,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我省填报志愿各科类各批次录取办法、填报志愿时间及录取时间等。
2
了解填报志愿的一些专业名词
比如,什么是梯度志愿,什么是平行志愿,什么是一档多投?什么是专业级差,什么叫征求志愿,什么是院校投档线,什么是考生投档分,什么是位次等等。只有掌握了解了志愿填报的一些专业名词,你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才不会步入一些误区。
3
了解有关招生院校招生章程和在闽招生计划等详细信息
既要了解招生院校在自己所报科类的分专业招生计划数,还要了解招生学校对各专业录取的其他要求,比如有的专业会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有规定,如果考生没细读专业要求,一旦报考了该院校,就会被退档。
4
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自我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考生要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比如兴趣、性格、潜能和优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缩小院校范围,找出自己满意的院校和专业。
5
学会利用手上一些现有及可以有的材料
比如,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出版的《志愿填报指南》,里面有近三年考生成绩各分统计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一分一位表”。“一分一位表”可以让你充分了解自己的位次在去年高考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还可以帮你准确划出自己填报志愿的范围。
“一分一位表”可以大概估计你的位次在去年是处于什么样的成绩。考生在确定选报学校及专业之前,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位次。通过查询往年录取分数线及自己的位次确定自己现在的位次或临近的位次在近年高考中与之相对应的学校(专业),初步选定自己比较喜欢的学校。同时,考生还要认真审核这些学校今年招生计划与2016年、2017年招生计划的关系及变化。如果招生计划增加,说明把握更大。如果招生计划减少,说明把握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