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大类招生”的招生模式,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什么是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对考生报考又有什么影响?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这些问题。
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的全称应该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
那怎么区分?是大类还是专业招生?
(1)按【专业】招生
直接写了【招生专业】的
■ ■ ■
(2)按【大类】招生
写了【xxxx类】的就是大类招生
那么它和专业招生又有什么区别?
先上大学再选专业
按学科大类即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按院(系)统一管理,经过两年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一至二年毕业。
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
按专业招生,专业培养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专业设置都是依据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按计划对口分配的原则设定的。学生入学后即就读自己选择的专业至毕业。
按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
按学科招生
这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如我们经常在学校招生计划中看到的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公共管理类等。
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即使是同样的类,各学校旗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
如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3个专业;而武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7个专业。
招生形式
高校以“基地班”等形式招生
考生熟悉的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
如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试验班”的培养过程是:
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基础课,尤其是打好数学和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以便考生确定自己的学科兴趣,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三年和第四年,考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专业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分流到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方向学习。
除此,河海大学水利类(基地强化班)、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试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
通识教育
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
例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实施通识教育。
大类招生应该注意什么?
01
考虑好自己的兴趣
填报大类招生专业志愿前,考生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与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是否一致。
02
看清招生目录
看清目标院校某些大类所包含的专业中是否有自己的意向专业,以免漏报、错报。
大类招生的院校,即使招生的大类名称相同,其所包含的专业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例如:
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5个专业。
所以,同学、家长们需要提前了解心仪的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什么分流专业?大类里面是不是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可以咨询各校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