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有时也在想,老是听到大家说什么“热门专业”、“冷门专业”的,究竟什么是冷门专业,它到底因为一些什么原因而被划归为“冷门”。毕竟要判刑,总要给个说法吧,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为了解大家所惑,也解自己心中所疑,打算刨根究底去探个明白,可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捧腹大笑。原来被称为冷门专业的原因竟是这般“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什么叫做“躺着也中枪”,看看一些大学专业“冷”在哪里就知道了。
1传统观念忌讳
俗话说:“思想指导行动”,要是从思想观念里就忌讳、排斥一样东西,怎么可能轻易的接受它呢。尤其是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有很多观念忌讳,虽然社会已经进步了,并对一些大学专业放开了政策,例如:殡葬管理专业。
因为传统观念的讳莫如深和技术发展的滞后,全国目前只有不到5家的职业技术类学院开设此专业,其中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殡仪系设置了两大专业方向,包括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陵园设计专业,同时在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方向下再设置了殡葬服务专业、殡葬设备专业以及防腐整容专业。经社会市场调查发现,从殡葬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其待遇相当诱人,在大型城市年薪甚至可达到18万元。
被嫌弃的冷门专业,就业不一定冷
可是有的家长及考生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殡葬打从心底排斥,再了解到学生学习内容是“星期一殡葬概论、收尸、整容、插花,星期二烧骨、挽联、风水、传染病。”更是拒绝孩子填报该类专业。有些胆小的考生在看到这些课程安排后,也大呼“吃不消”“不能接受”,因此造就殡葬管理专业被贴上了“冷门专业”的标签。
2供大于求,社会需求小
其实,在高考过后的志愿填报中,无论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无论是选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最终的结果就是为了将来好就业。也就是说,考生在填志愿时,绝大程度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尤其是社会的供求关系就是志愿填报的一根“无形指挥棒”。
往前推个几年甚至十几年,师范专业、法学专业还是大家争相抢报的“热门专业”,可是随着就读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毕业数量也随着“水涨船高”,加之教师、法学相关岗位的更新换代较慢,近年来社会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且有点“供大于求”的苗头。因此,法学专业、师范相关专业等也被考生和家长划为“冷门专业”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