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部分机构提供按小时收费的咨询服务,例如文都教育此项服务的价格为两个小时2500元,不提供全流程服务,只对存在个别针对性疑问的考生及家长提供答疑服务。
“志愿填报不能只看分数与位次,因为这不仅仅决定着考生在哪所大学深造,更决定着考生的未来就业、甚至是人生轨迹。”何艳丽认为,做志愿填报的时候,应更多分析考生个人兴趣与就业形势、结合高考分数,进行综合规划和指导,而不仅仅为考生与家长提供高考志愿填报规则的指导。“只有从大局指导志愿填报,才真正有意义。”
保录取难不难?专家:更多是宣传噱头
“历年高考志愿填报100%录取,针对每一个考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填报方案,同时可签订高考志愿填报协议,保障学员权益。”咨询过程中,天科教育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告诉徐女士。
随后,记者从购买此服务的考生家长处获取了一份上述机构提供的《高考志愿填报(保录取)服务协议书》。协议显示,服务“确保考生被所在分数段的学校或专业录取”。同时,协议明确“服务流程结束后,若考生未实现被所在分数段的学校或专业录取,乙方予以退费,退费金额为甲方实缴服务费。”
对于“所在分数段批次”含义,上述机构工作人员解释称,是指“经过我们的填报,使孩子滑入下一批次,低于自己所在分数段的批次。”
记者咨询多家机构发现,其他机构虽然并未出具“保录取协议”并承诺退费,但均口头表示“肯定不会出现滑档的情况,这么多年从未有一个孩子滑档。”
精锐教育负责志愿填报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称,专家在填报时会按照“冲稳保”原则,最后设置保底志愿院校,“基本上不会出现滑档,如果出现,我们会紧接着给出下一步征集志愿方案。”
然而,“保录取”是否真如听起来那样神秘?一位从事志愿填报多年的专家告诉记者,机构做到志愿填报保录取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给学生填报低于成绩等级的学校,也就是低报,就很容易做到录取,因此“保录取”其实更多是商家宣传的一个噱头。
一位曾为孩子购买过志愿填报服务的家长直言,部分收费机构给考生报志愿时,和考生及家长自身的诉求点和关注点不一样,“机构关注的是这个学生能不能在他们的操作下尽量上一个听起来不错的学校,不太会考虑孩子将来的就业。而家长要考虑的是孩子以后在哪个城市、哪个行业读书工作,学校的底蕴和社会认同度等问题。”
上述专家建议,考生及家长切勿轻信任何机构的“保录取”保证,避免学生被不符合自身情况的学校录取。
大数据灵不灵?数据结合需求才有意义
“报志愿的都号称大数据,我对比了很多家,全一个样……”陈先生是河北2020届考生的家长,今年高考前,他就在为孩子高考报志愿的事情奔走。考察了多家志愿填报机构后,陈先生选择了其中一家,费用在四千元左右。
经过和专家的面谈,告知对方考生的分数、专业喜好、城市偏好等信息后,专家依据电脑系统内的数据,以及考生分数定位及上下浮动情况,为陈先生和孩子出具了一份可填报院校清单。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志愿填报服务大概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一对一人工指导服务,相比而言,这种填报方式更能适应考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覆盖了职业测评、院校分析、专业分析、填报方案、录取跟踪等全流程,同时,这种方式也更为考验指导教师的经验和资历。
另外一类,是运用大数据、AI等技术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记者体验发现,这类系统可全程“自助”,输入各科分数、排名、地区等信息后,系统内算法会根据数据自动生成一份可填报院校清单,供考生参考,使用一次价格在几百元。
以一家名为“子有高考”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为例,价格299元,能够为考生提供冲刺型、稳健型和保守型三种志愿模板。系统建议考生选择稳健型模板填报。但该系统仅适用于普通类本科文理科考生,提前批、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不适用。
一位北京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际上,数据和人工咨询需要结合,“出定制方案肯定还得一对一咨询,但也要借助数据系统工具。”
何艳丽提醒考生及家长,数据对志愿填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家长们需要注意一定要选择正规机构,关注他们的数据来源,选择权威公开的平台,如阳光高考平台、教育考试院,正规渠道的准确数据才有指导意义。“切勿被宣传的大数据填报蒙蔽。”同时她指出,考生及家长除看数据之外,还需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进行填报,如对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兴趣等方面。
此外,教育部提醒考生,一些培训机构、咨询公司、个人会冒用教育部门、招考机构或高校名义搞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辅导活动,或仿冒官方网站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号称专家指导,包准包录,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辅导费、大数据平台使用费等,令考生和家长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还可能被误导,丧失正常录取机会。
“考生参加志愿填报指导咨询活动一定要认清主办机构。对于社会上各类咨询机构举办的收费性质的志愿填报咨询活动要提高警惕,一些高价服务收费的APP、网站或咨询机构存在不规范和安全风险等问题。”教育部表示。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巫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