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高职院校,活跃着大批优秀名师,他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2018年,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广东高职院校代表队勇创佳绩,荣获一、二等奖13个和“最佳组织奖”。
这离不开“名师工程”的打造。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大力加强教学名师培养,培育领军人才、打造工匠名师。2018年,广东高职院校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广东通过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依托名师优势,带动周围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们非常注重产教深度融合,累计已为行业培养了100多名企业家、1000多名工程师和经理,成为化妆品企业家和工程师培养的摇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技术学院教授龚盛昭介绍,多年来,他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和促进人才培养,凝练形成了“以研促教、以研育创”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龚盛昭介绍,学院邀请知名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指导。学生们在课程中自主研发天然防腐剂、洗发水、祛痘膏等产品,技能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得化工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挑战杯国赛一等奖、18件发明专利等成果,不少学生还把创新作品转化成了产品。
学院“上班”就业抢手
“嗒嗒嗒嗒……”走进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双精准”人才孵化基地,清脆的键盘声此起彼伏,学生们正在“上班”,通过网络对接世界各地的客户。
在“双精准”人才孵化基地接受实训期间,该校学生李玉琪熟悉掌握企业运营平台、企业客服和企业运营机制,还签下了两笔总金额为2000多美元的订单。今年毕业的她将入职广州市万好五金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电商外贸业务员,实现了毕业和就业“零距离”对接。
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紧跟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升级需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校企共建融“产、教、学、研”为一体的人才孵化基地、特色学院和产业学院,在教育教学、师资建设、技能竞赛、就业创业、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
“我们一直提倡项目教学法,把一个任务当作企业部门的一个项目来做。学生分组后,组长是项目经理,组员是项目成员,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是CEO。”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大数据专业带头人程东升说,学生上课就是“上班”,要针对项目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编程、可视化处理等环节,完成“真枪实弹”的训练。
“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实操,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双提升,就业很抢手。”程东升说,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月薪最高可达8000元左右。
校企合作让学生在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学院等平台中“上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和企业缔造“亲密关系”,感知行业脉搏,直接为行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在各个领域奋斗,更好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大好机遇。”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罗少敏介绍,该校成立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为学生搭建多个实习、就业平台。这几年药学、中医保健、食品安全、化妆品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十分抢手,不少学生还未毕业就被大企业预定。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