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少女曾有一棵樱桃树
权蓉
在我小时候,外公的某个朋友不知道从哪里得了新品种的樱桃树苗,拿了两棵给外公。他拿回来之后,一棵种在自家的屋后,一棵送了我栽在我家的屋前。于是我就有了自己冠名的一棵樱桃树,而外公家那棵樱桃树在三舅名下,我可以帮吃。
外公说,小女孩吃了樱桃,长大嘴甜。
我不知道自己长大后符不符合外公的“嘴甜”,但是我自己吃樱桃的时候嘴里的确是甜的。后来看书,说江南有习俗,生女儿后在院子里种香樟树,出嫁时就用这树做嫁妆。我想起外公给我栽的那棵樱桃树,隐隐为自己的小馋嘴找了个可靠的文艺解释。
三舅的樱桃树的高度让他修剪控制得非常合理,简直举手可摘,不像我家的,出动梯子才能上去。所以在一棵特别高的树面前,当时小短腿的我再有能耐也是无用武之地。
初夏,每年第一次摘樱桃那天,就是我的儿童节。因为不单是能解馋,还有种莫名的自己的树结果了的丰收感。
樱桃长在雨季,摘的时候,得专等晴天,扛着梯子去。摘下来,用大芭蕉叶做成一个漏斗样的容器装着,碧绿绿的叶子兜住鲜红的樱桃,给邻居家分送。成长,就是在几年里,我由舍不得分享樱桃成长到主动承担了去送樱桃的任务。
现在街上摆卖的樱桃,都会垫一些叶子增加观赏性,而我常常就会被这种搭配吸引去。因为用叶子包裹果实,变成我的情结——去采蘑菇,用长草来穿着拎上;去摘覆盆子,用桑叶来兜着装。感觉这种植物与植物的搭配,才是一种最好的熨帖。
樱桃的季节很短,离树不远的地方是爷爷的芍药园,往往我在等樱桃的时候,芍药就撑起了花苞,但樱桃都吃光了,芍药还没完全开好。
陪伴过樱桃,再来的就是芍药。剪一枝芍药回来插在瓶子里,滴几滴纯蓝墨水进去,看粉色的花瓣上慢慢抽出一丝丝天蓝色,每天变一个样子,直至凋落。
外公家每年摘樱桃的时候,也要给我送,但当时并不觉得是送的。小孩子,不會想是怎么来的,只当是自己该得到的奖赏。特别是在我的樱桃树已经清空的情形下,午睡起来,看桌子上有洗好的樱桃,简直像是神仙坐镇变出来的。
断断续续地将远远近近的樱桃吃完,时令就开始走到枇杷、李子、黄桃的季节了。我最初的时令感,就是靠果树们给系统建立起来的。
越长大,我吃到我的樱桃树上的樱桃概率就越小。每年吃的樱桃的范围也从我家那一小片的樱桃树的范围渐渐扩大。一颗颗樱桃越来越大,越来越红,但奇怪的是,很多竟然吃起来是酸的,淡的。细细一想,大概是因为樱桃在树上成长的时长不一样。
樱桃在我的树上变红变红再变红,一直到它爆红起来跌下树,才被摘下来到我手里,而后来这些红艳艳的樱桃,可能刚涂上胭脂面颊就下了树。
三舅去世后,他那棵樱桃树无人修剪,肆无忌惮地疯长。现在差不多已有四层楼高,每年享用樱桃的,大都是那些鸟儿。而我那棵樱桃树,后来因为修路占道被砍了。
这都已是我长大后能接受无常时的事情,所幸记忆里有过些甜蜜,也不至于太苦涩不想提及。
【素材运用】
樱桃树在阳光中自由生长,滋味醇厚,人们因为分享它的果实而感受到快乐。人活着,就在于有寄托、有付出、有收获、有值得分享有回味的东西在。人有聚散,树有荣枯,但生命中那些滋味是永恒的。
【速用名言】
1.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古罗马政治家 塞涅卡
2.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法国小说家左拉
【适用话题】亲情;分享;滋味;寄托
(特约教师 杨卫民)
6.老爸喜欢的东西,其实没那么难看
六神磊磊
从小到大,我妈求过我不要打游戏,我爷爷求过我跟着他拉二胡。只有我爸从来不求我。
唯独有一天,只有一次,他求我看一本书。
记得是十岁左右,在新华书店里,他试探地、讨好地,几乎是谄媚地对我笑着:“我给你买一本《林海雪原》,好吗?”我不干。这书的名字太二了,谁看谁傻。我想买的是另一本《豪夫童话》,黄色的封皮上画着童话小人儿,很可爱。
他说:“那就两本都给你买,《林海雪原》也买,好吗?”到现在都还记得他那眼巴巴的样子。反复恳求下,我才终于勉强屈服。他从售货员的手上接过了那本书,像接过了一件庄严圣物。他还要仔细翻检回目,说是要看看和过去的版本是不是一样,一边还喃喃念着:“第一回《血债》……”认真核对完,确信了和他当年看的完全一样,这才满意地给我:“真的很好很好看的啊。”
买回家后,这本书沉睡了很久。我觉得自己死都不会看它,我宁愿去看《新华字典》都不会去看它。何况,很快我又有了金庸,眼看这本书就要被打入冷宫了。
可事实是,后来不知怎的,居然就看了。你大概要问:它好看吗?这么讲吧,《人民的名义》里那些最正的角色,什么侯亮平啊,陆亦可啊……和这本书里的正面人物一比,那根本都算不上正气凛然了,都只能算是少先队员。要说艺术水准,这本书也真的很俗套,很糙。
不过也要承认,这本书,还……真是好看。不过,还是有一点疑惑:我爸自己喜欢就好了,干吗非要低声下气推销给我呢?
很多年之后,我有了一个职业——解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在讲座上,我问下面的年轻学生:你们看的金庸原著,都是哪个版本?是三联版吗?是新修版吗?然后我就觉得空气不对,有点异样。他们眨着眼睛,神情复杂地望着我,像看一个化石般的怪物。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是的,1994年金庸出三联版的时候,他们都还没出生呢!
一种莫名的失落涌上来,我简直有种冲动,想抓住他们的衣服摇晃:“唉,那么好看的书,你们怎么不看呢?你不看,我们怎么聊呢?”这一瞬间,忽然想起了很多年前,在新華书店柜台前的老爸。他哀怨地看着儿子,希望他收下那本《林海雪原》。此时此刻我才悟到:《林海雪原》,就是他那个年代的武侠小说啊!他当时的心情,就和我现在一样啊。
金庸是我的少年记忆,就像《林海雪原》是我爸的少年记忆。过去,他拼命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可是我满脸嫌弃。就像今天,我喋喋不休地讲着金庸小说的版本,下面的年轻学生一脸懵懂。我们都想把一些东西往下传,想把记忆往下传。可是我们都遇到了一种阻力——年代的阻力。
老爸喜欢的东西,其实没那么难看的。
【素材运用】
为了让儿子也爱上当年自己心爱的书,父亲居然可怜兮兮地相求。这种场景让人忍俊不禁。然而这一举动背后的深意,作者直到到了和父亲当年差不多年纪的时候,才真正理解。我们忽略的,或许曾经也是最好的——两个时代,两本书,两种心态与记忆,发人深思。
【速用名言】
1.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于血肉关系。——德国作家 席勒
2.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西班牙作家 塞万提斯
【适用话题】阅读的益处;代沟;父子关系;理解
(特约教师 徐志耀)
7.不要上了潜移默化的当
王路
我上大学时,学英语,把托福听力存进MP3,一天到晚就放在耳边听。反反复复听,每天听十小时以上,整个人都想吐,还是听不懂。
为什么听不懂呢?因为我没有背单词。连单词都不认识,句子怎么可能听得懂?但是,我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相信听得多总是好的。后来,它每讲一句话,我都知道下面要出来的是什么音节,但是没有用,什么意思还是不知道。
背单词,为了方便,只背第一个意思,而且只记拼写,不看音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单词我也背过,但因为不看音标,不知道怎么读,听听力时仍然听不出来,全部抓瞎了。后果就是,我过四级和过六级中间隔了五年,而且这五年我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英语,努力考试。为什么效果这么差?因为我把邪路认成正路,把错误的方法认成正确的方法。
今天,很多人依然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比如认为只要读书就是好的,就不会错。哪怕没读懂,也有潜移默化的好处。听起来好像不错,但并不是那么回事,只是这种解释让自己感觉更舒服而已。那种潜移默化留下的,就跟当年一天十小时托福听力在我耳朵里“潜移默化”留下的一样。
看事情不能稀里糊涂,要去推究背后的原因和理由。同样是上学,同样是一天七八个小时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有人考90分,有人考20分。有人高三就考上大学了,有人要复习到高四高五。考20分的人,他也潜移默化了呀!复习到高四高五的人,潜移默化的时间更长呢!
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有的,但要去分别不同的情况。什么时候该谈潜移默化?“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一次做坏事,很紧张,很害怕,下次再做,就没那么紧张和害怕了,做十件百件,整个人就完全变了。这种事上,一定要谈潜移默化。
但人们往往不爱在这种事情上谈潜移默化,倒爱在另外的事情上谈:看一本书,没看懂——“我潜移默化啦”;办一件事,掉链子了——“没事,吸取经验,潜移默化啦”。
为什么会这样?做了恶而无益的事,不谈潜移默化,就可以把大过失看成小过失,把有过失看成无过失;做了劳而无功的事,谈潜移默化,就可以把沒长进看成有长进,把没功劳看成有功劳。人实际上滑头得很呢,总爱把事情往让自己舒服的地方想。
孔子讲“好学”是“不迁怒,不贰过”,如果一次做砸了,下次在同样的地方还做砸,就是“不好学”。以“反正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借口,就是懈怠、放任、稀里糊涂、似是而非。
【素材运用】
“潜移默化”,一直觉得是个很美妙的词儿,意味着总在无意间提升、丰富着自己,也坚信随着那种感觉,一定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细品,才身冒冷汗:不辨是非、缺少理性的潜移默化,原来是慢性毒药。凡事要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切不可想当然。
【速用名言】
1.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来自于自我约束。——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
2.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德国剧作家 莱辛
【适用话题】理性思考;不能想当然;做事方法
(特约教师 张亚凌)
8.性格穷
尤今
12岁的儿子和10岁的女儿因事起争执,把语言变成刀化成剑,你来我往地斗得好不热闹。慢慢地,越斗越凶,恶言相向。
儿子骂女儿:“你头上顶着的是豆脑,不是头脑。脑小如豆,根本没法子思考!”女儿反唇相讥:“你骂我什么,你便是什么!”
儿子气极,搬出他半通不通的“逻辑学”:“以后,如果我当上百万富翁,骂你是穷光蛋,难道我就会真的像你一样变成穷光蛋吗?”
女兒不急不缓地回应:“如果你是百万富翁而出口伤人,那么,你的确就是个穷光蛋。不是你口袋里没有钱,而是你的性格穷!”
啊,性格穷!
一直“隔岸观火”的我,暗暗拍案叫绝。
无忌的童言,竟然不可思议地充满了令人激赏的哲理。是的,就算你拥有了全世界的财富,可是,如果你性格上布满了窟窿,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依然穷得一无所有。
【素材运用】
物质的丰盈永远无法弥补精神的匮乏。连小孩子都知道,一个人性情品格的层次,不能用拥有的财富来衡量,否则哪怕是百万富翁,若出口伤人,性格上也是“穷”。写毛笔字需要筋骨,画中国画讲究韵味,做人也应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童真,存善心,卓然于世,厚德载物。
【速用名言】
1.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空虚。——当代作家 丁玲
2.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适用话题】物质和精神;性情品格;童真
(特约教师 刘志新)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