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即将步入小康社会、生存问题得到解决的当下,一个人的贫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拥有深厚底蕴文化遗产的人怎会清贫?而且考古专业工作者是越老越‘值钱’,文博系统的工资,虽然相对其他高薪工作少,但满足生活所需不成问题。”
曾经的“冷门”专业正日渐升温
事实上,有钟芳蓉这样志向的学生,并非孤例。据媒体报道,早在2014年,北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因为一张“一个人的毕业照”引发网友关注。原来,她所在的古生物专业自2008年设立以来,仅培养出5位学生,可谓“冷门中的冷门”。
在许多人看来,钟芳蓉与薛逸凡的选择是“另类”的,因为她们并没有选择人们眼中的“热门”学科。但是,选择“热门”学科就正确吗?
郭妍利告诉记者:“所谓的冷门与热门学科和专业,是以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划分的,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应用性强弱划定的。学科的划分不仅要看短期的市场需求,更要综合兼及社会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
事实上,仅20年,原先的“热门”专业就可能成为“冷门”。记者从身边一名教育工作者处了解到,她2000年参加高考,当时财经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几乎稳居榜首,财经类高校更是人人争抢的“香饽饽”。但20年过去了,她意外地发现,近几年财经类的录取分数线竟十分惨淡。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凡表示:“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用物质或金钱衡量,尤其那些涉及精神或是文化层面的专业和领域。它们看上去‘冷门’,但却关系到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根基。选专业做学问是件长久的事,不能太实用主义,有些时候得有些情怀。”
郭妍利指出:“纵观恢复高考后的专业,考古学从未成为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如果从社会和考古学发展看,它的地位日渐上升。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