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苛政猛于虎。(礼记)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流言止于智者。(荀子)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韩非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孟子)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左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W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左传)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为长者折技,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孟子)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孟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Y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孟子)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远水不救近火。(韩非子)
Z
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知耻近乎勇。(礼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论语)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当然,名言名句远不止这些,欢迎补充纠正。
【应试技巧点拨】
1.高度重视,化整为零。
名句记忆作为一种语言积累,需要循序渐进,长时间进行。有计划地每天背诵一部分,天长日久,积沙成塔,记住的名句也便越来越多。那种以为单靠高考前一时半刻突击便可即时奏效的想法是幼稚的,也是不足取的。
2.依纲据本,逐课过关。
考试大纲上规定的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必须全部过关。特别要落实名篇名段中的重点句。高考中名句名篇的默写题对命题材料是有所选择的,限于考题的测试量,名句名篇的默写一般不会出现大的段落,尤其是古文。所以,可以重点突出一些句群,关注一些重点句。这些重点句,除包括篇段中的名句外,还有主旨句、关键句、精彩句、哲理句等。关注的前提是会背诵全篇全段,特别是篇幅短的一定要熟练背诵,目的是提高复习效率和答题的准确度。
3.理解运用,融会贯通。
名句记忆的目的既可以说是为了应付高考中的上下句填充,但又不是仅仅局限于此。名言名句由于言简意赅,影响深远,因而极具说服力。如果在一篇文章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几句名句,就如画龙点睛一样,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名句不仅要记住,更要理解运用。同时,通过准确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又会进一步强化记忆,收相得益彰之功效。
4.反复揣摩,注意形意。
注重同音异义词和同义异形词的比较掌握。同音异义词和同义异形词是命题人“设伏”热点,因此考生复习时应注意重点突破,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义,并知其形。如学生在默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萧萧”时,容易写成“潇洒”的“潇”。如果揣摩出诗句展现的是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而毫无潇洒之意,就不难正确书写了。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宵”指的是“夜晚”的含义;“晓”指的是“天刚亮的时候”;“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理解“锲”是雕刻的意思,自然要运用工具,所以加表示工具的偏旁;而“默契”的“契”是更多指的是买卖房屋地产等的文书,及“投合”之意,揣摩明了句意,自然就不会默写错误。
5.读懂题干,明确要求。
各地试卷名句填空有全部完成和选作完成(如“8选5”“二选一”,江苏的直接8句上下句填空)等形式,因此考生务必审准题干,斟酌解答,如是全部完成类型则注意,填写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选作类型题,则要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句子填写。无论哪一种题型都要留意试卷所标语句出处,答题时务必保留原文写法。
6.规范书写,杜绝马虎。
这一知识点容易失分,原因除了不会背诵之外,就是书写有误,只要写错一个字,就不得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规范书写,杜绝马虎思想,多背多写,做到:准确、规范。否则极易出错,如“一夫作乱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的“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鹜”,都容易误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材”容易写成“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幽”易写成“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暗”易写出“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易写成“溪”等。
(文章转载自:百家号)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