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海峡高考门户网站——福建高考网

厦门大学

312040人关注
厦门大学:普通本科 高校类型:综合类
官方微信
公众号
官方企
业微信

【撸起袖子建一流】公共治理的厦大范式

fj001 2019-01-07
222

【名 片】

学科群:公共治理学科群

子 群:主要依托公共管理、法学和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及其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科学和数据科学等学科的一些交叉领域。围绕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依法治国与法治建设,中国和平崛起与国际法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国家考试制度改革与历史,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建设等 7 个重点方向进行建设。

建设思路: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要为导向,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坚持加强优势学科、培育特色学科、支持基础学科、发展交叉学科的建设思路,突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取得一流的创新性科学成果。

建设目标:力争使本学科群整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争取其中的 2-3 个学科分支或重点方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对话】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科正在从边缘逐步走向中心

问:您认为,什么是一流学科?

答:每个学科都有它自身的重大主题及发展趋势,所谓一流就是要能抓住学科的大方向,并且能起到引领作用。科学不是靠累积来取得突破,量的积累只有靠最后质的突变,即必须出现科学革命的时候,才能带动一个学科的整体发展,实现基础理论重大突破以及研究途径和方式的转变,展示出这个学科这个领域全新的面貌。就是不管做什么,你要在这个领域,哪怕是在小的主题里,人家一讲到这个领域就会想到你和机构的名字,不仅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提到,引用的时候提到,而且是在讲这个学科的时候,在顶端的学者那里,会听到你的研究。

当然,要在所有大学科大问题取得总体性的突破,这是小概率或黑天鹅事件。但在相关的学科分支,在某些小的主题领域,是有可能在较时期内取得重要进展的。一流学科建设,不仅要整体推进,而且要在某些领域、某些方向取得突破。对于新学科的建设而言,有时跟踪是第一步,模仿是第二步,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创新。跟踪学科前沿,构建学科基础,进行自主创新,把这些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取得突破。哪怕近期取得不了,也要先奠定好基础。学科建设的长远目标和眼前目标要协调要统一,不能只看眼前的三年五年,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问:冲击世界一流,我校的公共治理学科(群)优势在哪?

答:厦大的政法学科历史悠久,是厦大建校之初就设立的老学科,而且一些分支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处于全国前列的,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或先行的学科优势与特色(例如高等教育学、国际经济法、行政管理与政策分析等领域)。就发展现状看,一是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公共管理、法学和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均为厦门大学“211 工程”、“985”工程和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拥有 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福建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2 个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3 个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 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二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拥有一批包括 4 位“长江学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一大批青年才俊以及多个省部级和校级的创新团队。三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在保持和发挥原有学科特色和优势领域的基础上,推进跨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拓展了多个新的研究方向、主题和领域,形成了新的知识增长点,将有力保障公共治理学科群的持续发展。在第四轮的学科评估中,公共治理学科群的三个主要学科取得了1个A-和2个B+的成绩,结果不是太理想,离一流学科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问:学科群重点方向应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及地方的重大需求。那么,公共治理学科群的学术前沿或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公共治理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一是出现了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的转变,更加重视回应现实与实践研究;二是越来越强调实证化科学化、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大量学科为公共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三是越来越走向定量化与精确化,随着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数据科学和数理模型对公共治理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与其他学科主题和方法的交叉融合,使本学科群正在从注重规范研究到注重实证研究的转变,从传统的经验研究路径向行为、实验、模拟和预测方向转变,从单一学科研究向跨学科交叉学科及综合性研究转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现实需求,当代科学技术新的发展趋势,公共治理学科群演化的内在逻辑,亟待中国公共治理学科群转型与理论建构及创新。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则是我国公共治理学科群未来发展的目标取向。构建公共治理学科群,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需要思考、把握和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科学和意识形态、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方面关系,并从价值维度(指导思想)、实践维度、传统维度和世界视野等层面来推进中国特色公共治理学科的建设。

公共治理学科群要解决的是中国与世界的治理实践问题。首先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扎根历史传统,以中国实践及中国问题为导向。其次,要有世界视野,关注全球问题以及国际学术前沿。本学科群的问题焦点,包括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依法治国与法治建设、智慧城市与智能政府建设、改善民生与公共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及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与全球治理等,都是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社会需要将极大推动本学科群的发展,可以说本学科群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其中公共管理学科正在从边缘逐步走向中心。

问:建设方案里反复提及公共治理学科群是典型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那么,要如何推进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

答:学科是知识的分门别类、积累和传承的方便手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科学或知识的统一是人类终将实现的理想。学科划分是相对的,各学科的边界和范围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在实际研究中,哪怕是最微小的问题,都不可能作用从单一学科视角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科学发现及科学革命是学科产生、发展与变迁的根本动力。如何推进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不仅是我国学界的宏大课题,实际上也是全球学界的共同难题。

公共治理的确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交叉学科与综合性及应用性的领域。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方法论发展的新趋势(例如,数据科学或数据驱动的知识增长或“第四范式”、计算社会科学的兴起),要求公共治理学科群必须关注科学发展前沿(尤其是数据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心理学、量子理论、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强化自身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实现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有组织的项目规划引导,二是学者个人的自发行为。通过有计划的组织或者基于学者个人兴趣,所形成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团队、小团队以及个体的研究,都应该是同时被鼓励的。这两者当然不是截然对立,是可以统一的。实际上,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及长期的研究所取得的。

目前,我校的公共治理学科群已建设、设置相关的学科平台,如建立公共政策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公共政策实验室、公共服务质量研究中心、人才战略研究所、社会治理与软法研究中心等,并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中设立认知与公共服务二级学科(自审);开展着基于仿真和大数据技术的行为、模拟、预测和实验研究,让不同主题领域的多个研究团队进入实验室做研究;同时,与国内外名校在实验研究及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交流,对中青年教师的这方面研究能力的培训。

问:你认为,建设一流的公共治理学科群,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人才,还是人才问题。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归根到底实还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目前本学科群的人才特别是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不足的,与学科建设的任务与要求相比,缺口也还比较大。跨学科交叉学科新领域(例如公共管理、心理学和实验研究等交叉的“认知与公共服务”以及行为行政学领域)的人才奇缺,人才引进及队伍建设的难度大。目前本学科群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力度、花费心思不够大,而当下国内外高校人才竞争激烈。如何凸显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拿出我们的最大诚意,培养、引进并留住人才,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故事】跨学科打开的法学新世界

在《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体格魁伟、衣着朴素的人,手里拿着一个蓝色大信封,边走着,边焦急地寻找着门牌号码。华生看到之后说:“不知道这个人在找什么。”福尔摩斯说:“你是说那个退伍的海军陆战队的军官吗?”这让华生不解,认为福尔摩斯是在吹牛,否则不可能随口就说出此人是海军军官。但福尔摩斯脱口而出的直觉判断并非毫无根据,甚至充满了缜密的思考和推理过程……

侦探的直觉会影响判案,那法官的直觉呢?“在司法决策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更为关注和提倡决策者应深思熟虑,但往往忽略直觉在这一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之一,直觉可能很多时候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人们可能也有所体会和认知,但可能很少用学术的眼光审视和研究。”对于这些问题,厦大法学院郭镇春教授找到了新的工具——大众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法学知识的增加、法律在实施过程中所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都和人的大脑所受到的刺激、反射和输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刺激—反射—输出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奥秘和奇迹。”对于这些奥秘和奇迹的研究,最终汇成了《认知神经科学在法学中的适用研究》之著。

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在厦大法学院并不是个例。近些年成立的厦门大学国际法创新团队、财税金融法创新团队、法学理论创新团队、刑法创新团队都卓有成效。民商法学科、宪法与行政法学科、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等也都产生了不少重大的成果。2015年3月成立的厦门大学社会治理与软法研究中心,就组成以法学为主体,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为集群的研究团队,深化和推广软法理论的研究与运用。软法理论是当前中国公法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通过社会治理与软法的多学科研究,为国家和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供积极的政策咨询和理论支持。参与这个课题的姜孝贤,从硕士生起就跟着社会治理与软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宋方青参与立法和调研工作,现已经成为法学院助理教授的他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研究团队,除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还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让年轻学子、教师在课题中训练成长。2017年法学理论教师团队获“厦门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8年“国家和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获批为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作为法学院院长的宋方青觉得,一流的科研成果依靠一流的科研团队,一流的科研团队,凝心聚力最重要。厦大法学院有八十多位专职教师、三十多个国家级、省级和校院级学术平台,如何让老师们跨越各自专业,互取所长、互相促进,让老师们拥有对学科专业的认同感和对学院学校的归属感,宋方青觉得没有捷径唯有用心和奉献。课题开放申请了,不仅是一封通知邮件到老师手中,而且还要根据情况重点动员。不少课题特别是一些重大课题的申请和论证,都是互帮互助、共同商议、团队协作的结晶。近两年,法学院获得三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各学科带头人努力拼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个整体,提升法学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更是迫在眉睫。适逢2016年法学院90周年院庆,这被视为提升影响力的一个契机。院庆大会前后,出版了厦门大学法学院90周年院庆学术文库,刊发了法学院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现代法治研究》,设立了全国第一个针对两岸四地法学交流用途的基金,加深了与国际上著名法学院校的合作交流,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厦大举办……

1926年,厦门大学就正式设立法科,1930年,改“科”为“院”,90年间,厦大法学曾经两落三起,数度分合。到2017年入选A类学科。厦大法学彰显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引领学界前沿,服务地方国家,是厦大法学一直以来的传统,也是厦大法学天然的使命感。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法学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当原有的理论和知识不能够解释时,开放包容的法学,自然会对接和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另辟蹊径地去研究。他们始终追求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课题,始终怀着对法学的无限热忱和对厦大的无比热爱,通过跨学科开拓思维框架和研究方法,最终打开了一流学科的法学新世界。

(文\宣传部 黄伟彬 图\宣传部 陈瑶华 法学院)

热门关注:
上一篇: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张彦率团访问马来西亚
下一篇:厦门大学召开2019届毕业生代表廉洁教育座谈会
分享: 微信 微博 QQ空间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