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海峡高考门户网站——福建高考网

厦门大学

309056人关注
厦门大学:普通本科 高校类型:综合类
官方微信
公众号
官方企
业微信

【青教新星show】 李菁:教书是我最大的乐趣

fj001 2017-10-10
388

编者按:在追求卓越大学教学文化的良好氛围中,我校近年迅速成长出一批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行家里手”。为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专业能力与个人素养的提升,即日起,党委宣传部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开设《青教新星SHOW》栏目,为您介绍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青教新星”。让大家一起顺着他们成长的足迹,感受教学的快乐与艰辛,学习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

【人物档案】

  李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隋唐五代文学和史学领域的研究。曾获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二等奖,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特等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厦门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文科组特等奖,“厦门大学最受欢迎女教师”称号和“20102013年度厦门市优秀教师”称号。

【三尺讲台】

  一名大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硕果颇丰的学术成就,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还是真诚友善的人格魅力?也许人文学院中文系的李菁老师能给你一些启发。

亦师亦友,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这个学期,李菁开设了“品味《诗经》”的本科生选修课,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完成“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与其他的通识课程不同,在李菁的大学语文课堂上,很少能见到埋首忙自己事情的学生,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神和师生间的言语互动。如何摆脱高中以前对语文的固有印象,让语文课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李菁自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撇开教条式的说教,她倾向用自己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上,李菁援引朱自清《背影》中的原文,与同学们分享这篇散文中的部分片段在初中和大学时代带给她的不同感悟。她指出:“同一文学文本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引发的感受有可能完全不同,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你熟悉文本的前提下,尤其是古典诗词。”当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师自己的故事时,他们也渐渐接受了“欣赏作品先从熟悉文本开始”的观点,正如李菁所言:“这比直接把观点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课堂上的李菁沉静睿智,课后的她作为学生们的导师,显得格外平易近人。担任中文系本科生导师,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答疑解惑,这样的工作,李菁已经开展了好几年。最让她难忘的是已经毕业的2012届本科生。“我们曾经一起坐在漳校的大草地上,带着一些零食,可以聊上很久。”虽然她总是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亲密互动归结为“缘分”,谦虚地称:“这与学生自己的组织有很大关系。”但事实上,李菁本身也为能更多地与学生们互动而创造条件。“以前在漳校,我喜欢把课安排在晚上,第二天返回厦门,这样我就能空出一晚上的时间与同学们接触。”师生间的感情就在这一次次的交谈中逐渐升温,同学们把老师当成学习生活中的“智囊”。其中更有位学生家长在女儿即将毕业时,给李菁老师写了一份热情的感谢信,信中说到:“在与小女的交谈中,她多次提到您生活上的关心爱护、学习上的谆谆教诲,亦师亦姐。在您身上有一种无言的力量,在激励学生向前、成长!您的治学精神和对生活的态度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给身为家长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相长,肩负使命教书育人

  一位老师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同学们的课堂反应和课后评价外,还有全国各类教学竞赛加以衡量。从院里的选拔,学校的初赛、复赛,然后被推荐到省内,最后以福建省文科特等奖的成绩一路过关斩将至全国比赛,最后取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二等奖的优秀成绩,这一路上,李菁也有自己的感悟。虽然每场比赛都有听众,但是李菁还是深切地体会到两者的不同:“比赛不同于课堂,你知道只有20分钟的讲课时间,知道有哪一些评分点,也知道自己身上肩负了一些期待和责任。”虽然面临些许压力,但比赛过程中一些突发的状况反而给了李菁新的启发:学校初赛时李菁选择讲《长恨歌》,可当备课内容已全部讲完而比赛时间仍有剩余时,她急中生智,将课堂内容从前至后融会贯通,借用《长恨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阅读古典诗词。“那是我以前少有的讲课状态,这部分内容也是此前不曾有过的。”

  除了比赛能够给李菁的教学带来思考,科研同样也是她备课的一大助力。2011年,人文学院面对全校师生开设了十门通识国学课程,李菁所开设的“品味《诗经》”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李菁开始编写这门课程的教材。“有人说,‘你们编教材还不容易吗,几十本教材凑一凑就完成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备课资料不停地“更新换代”,李菁的课堂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了这么多年大学语文,现在的讲法肯定和以前不一样。”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李菁从网罗的各类资料中总结出的新观点,并将其加入后续的教学中。教学相长,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李菁找到了两者的平衡。

独树一帜,课堂教学独具个性

  对于教学,李菁有着自己的执着。她非常享受书写黑板的过程,最多的一次,足足写满了两黑板。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投影屏幕上简简单单的一首《关雎》,就可以让李菁滔滔不绝地讲上两节课。并非不适应现代课堂的教学模式,李菁对于新媒体的使用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会根据课堂的不同需求做出调整,多数时候,演示文稿只是被我用来列举一条条史料。”明知在学期末的评测表中,有一栏明确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课件做出评价,李菁也清楚自己在该项上会失分,但她多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授课方式,她认为多媒体固然可以作为课堂讲授的辅助,但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是需要想象力的,如果用PPT来表现一首诗,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这种想象力的发挥。

  这一份坚守来源于李菁对自己教学质量的自信,在她看来,只有离开了备课笔记,离开了一切外界辅助,跟随着自己的记忆,才能把课讲得生动,讲得“活起来”。的确,当眼神离开了教案,更多地投向学生时,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李菁给学生讲授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在课堂上,她热忱地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流变史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传授给学生,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与感悟力,并带去学界关于古代文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开拓学生的学术思维。在给学生解析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相距甚远的古典诗词时,她总是能巧妙地结合现实,适时地教书育人。她认为青年学子最适合读豪放派诗人的作品,“天生我才必有用”,自信豪迈,即使失意也不失志。她用这种看似不经意实则用心良苦的方式执著地履行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已经获得的成绩,李菁显得极为谦逊。“教了十几年书,很难说自己有多优秀,教书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是万能的,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通过学习建立自己的课堂自信力。教师要想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就得有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积淀,我现在还在努力积累的爬坡途中。”

  当别人的目光总是投向李菁曾获得过全国比赛的荣誉时,李菁早已潜心回归课堂,反思课上的不足,期待下一次讲课。也许在她心中,一纸奖状不如学生们心领神会的目光,三尺讲台即是她的舞台,如她所言:“我喜欢站在讲台上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不在乎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实际利益。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教书,就是终身做一名教师,一名有着自己教学个性的合格的教师。”

【学海回音】

  “老师很有文艺气息,这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讲课又很生动,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感觉公共必修课也不是那么难熬。”——《大学语文》课程学生2014级管理学院本科生吴彦泽

  (校报学生记者 周佳颖)

热门关注:
下一篇:【天南地北厦大人】 许剑辉:村官里的“发明家”
分享: 微信 微博 QQ空间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