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专业特色开展产业扶贫。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承接院校,成都纺专专门开设“藏秀”“彝秀”等培训班,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区县培养了400余位技艺能手和文化传承人,带动全省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5000余名。深入色达等地,协助挖掘当地民族特色、自然特色、宗教特色,努力为其寻求产业帮扶新思路,组建对口扶贫色达旅游培训项目团,完善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设计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携手打造“金马”等品牌服饰,拓展销售市场。2018年学校被评选为纺织产业扶贫先进单位。
三、技术转化创新,铸造企业换挡提速的战略砝码
成都纺专以技术技能转化创新为着力点,致力于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以技艺创新服务企业科技研发,另一方面以校企联合创新反哺实践教学,成功破除了“校热企冷”的合作痛点。
创建“公司+系部”社会服务机制。新成立智创开发团队、西南地区纺织园区技术经济发展研究2个校内重点创新团队,新孵化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科普教育、四川省社科联非遗2个科普基地,建成生态染整省级重点实验室、干茧公证检测国家级试验室等18个社会服务机构。2018年社会服务及科研收入超过2000万元,社会培训73404人次,校中厂产值达到4100余万元。
技艺创新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建成全国高校唯一具有短纤及长丝试验生产线的创新平台,研发了聚苯硫醚等30多个纺丝品种,项目荣获环保部科技成果奖。与四川意龙印染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石墨烯发热服的设计与开发”。与郫县安靖镇共建社区蜀绣学院,与郫县安靖蜀绣合作社共建“蜀绣产品创新研发中心”“安靖蜀绣产品设计室”等,系统挖掘蜀绣文化与针法技艺,编著了省市劳动保障部门适用的首个四川蜀绣手绣工职业技能标准,填补了蜀绣羌绣知识技艺系统化及技能标准空白。
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训基地。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抓手,校企联合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成纺织新材料及产品研发与生产实训基地等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16个,企业投入设备总值4647.85万元,占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30%。
四、共建共培育人,打造行业高度认同的战略路径
成都纺专依托专业设置完善,纺织文化深厚的优势,以“工程师才能·技工身手”的育人理念全力打造基于产业全链视角的职教育人“纺专模式”。
专业共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双主体”。成都纺专以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建立“班级—实训—专业”的“校企三向联动”机制,以订单班、冠名班等团队建设带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企业通过参与实践教学和标准制定推动专业向职业化、市场化发展。校企联合开发教材,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设立企业辅导员,企业直接参与“单招”,学生与企业经理、高级工程师结对子,“双主体、双场景、双导师、双身份”的培养形式,为行业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干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近三年,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获奖24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入选国家队,毕业生与岗位需求比达1:7,被评选为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建设先进单位和创新人才西南培训中心。
院企共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双引擎”。成都纺专打破行政限制,联合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极大促进了产教的深度融合,打造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多维空间。建立雷迪波尔服装学院、京东物流学院、正保创业学院3个校企合作产业学院,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共建国家开放大学纺织学院,与中国服装协会共建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工程“智慧服装”实训基地,建成文旅部等三部认定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首批承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