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库 > 本科高校
  • 嘉兴学院

    嘉兴学院

     嘉兴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至今已有91年办学历史。学校校址位于闻名遐迩的革命圣地南湖之畔??浙江省嘉兴市。嘉兴地处长三角中心的杭嘉湖平原,毗邻上海、杭州、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人文荟萃,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美称。

        著名国际数学大师、中科院外籍院士陈省身先生生前曾受聘为学校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等中科院院士以及其他十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 
        学校现有越秀校区、梁林校区和平湖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12900多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70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00余人。学校现有29个本科专业和27个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医学、法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置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会计学院、文法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医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南湖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2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校区景色宜人,环境幽雅,是浙江省文明校园和省高校绿化先进单位。学校拥有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和学生公寓。拥有现代化实践教学手段,构建了工程训练中心、人文社科训练中心、生化实验中心等3个校级训练中心和计算机综合实验室、化工综合实验室、医学综合实验室、语音综合实验室、艺术综合实验室等31个实验室,教学设施齐全。学校图书馆一般图书96万册,电子图书30.3万册,订阅中外期刊1000余种,公开出版有《嘉兴学院学报》、《嘉兴学院报》。
        学校坚持“多科性、教学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立足地方、面向浙江、联系行业、服务全国”的办学方针,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已通过浙江省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丹麦、韩国、日本、乌克兰、德国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学者出国考察访问,进行学术交流。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并提供学生出国留学服务。
        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竞赛活动,历年来成绩显著。广大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befrom--] 2012-05-31
  •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发展沿革 
        1911年,创建杭州中等商业学堂。章乃器、骆耕漠等是我校的著名校友。 
        198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学校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授予权。 
        2004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 

    学院设置 
        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食品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杭州商学院(独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6大学科: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
        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2个浙江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计学、企业管理学。
        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8个省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旅游管理。
        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40个研究机构:浙商研究中心、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统计科学研究所、现代会计研究所、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WTO与中国法制研究中心、浙江文化研究所、食品与生物工程研究所、水产品加工研究所、网络与通信工程研究所、信息工程与电子商务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艺术设计与动画制作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等。
        学校出版的《商业经济与管理》是中国经济类的核心期刊和CSSCI的期刊源,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博士点和硕士点 
        3个博士学科点:企业管理学、统计学、食品科学。 
        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36个硕士点:企业管理学、技术经济与管理、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会计学、旅游管理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粮油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经济法学、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设计艺术学、专门史。 
        具有MBA招生权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资格。 
        
    本科教育 
        43个本科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劳动与社会保障、金融学、保险、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软件工程、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土地资源管理 、英语、日语、艺术设计、动画。 
        6个省级重点专业: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7个列入浙江省第一批招生的专业: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法学、电子商务。 
        13个列入第一批招生的省市区:江苏、云南、四川、湖北、安徽、福建、山东、甘肃、海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 
        研究生、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9000人,学生规模居在杭高校第3位。 
        教职工1729人。专任教师1054人。博士生导师19人。正高职称142人,副高职称400人。博士143人。
        学校占地面积2023亩,分为教工路校区和下沙校区。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教学用计算机7100余台。 
        图书馆藏书190多万册,国内外报刊、杂志11000余种。经济类藏书种类列浙江省高校前茅。 
        学校设有教育部国外考试(托福、GRE)中心、浙江省惟一的全国英语(PETS-5)考试点和浙江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考核点。 

    对外交流 
        学校拥有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项目管理硕士(MPM)。 
        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加拿大等42个国家的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到国外留学深造。 
        学校设有英语培训中心和国际教育中心。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现代化校区建设为载体,大力营造校园先进文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我国特别是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befrom--] 2012-05-31
  • 丽水学院

    丽水学院

    第二条     学校的校名为丽水学院,上级主管部门是浙江省教育厅。

      第三条    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是一所以文理为主,文、理、工、管理、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融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为一体,专业结构比较合理,有一定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有较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多科性本科院校。

      第四条    学校位于丽水市市区学院路

      第五条    学校培养包括本、专科、高职等在内的各类高级人才。

      第六条    学校为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七条    学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分管招生工作领导和招就处、教务处、保卫处、院长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高职招生工作。其职责是:

      1、在招生录取期间,作出调整招生计划的决定。

      2、在新生注册前,对有关录取工作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第八条    学校设立招生就业处,为学校招生工作常设机构,负责处理学校本、专科、高职招生日常事务,其招生工作职责是:

      1、执行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的规章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编制招生方案,并报校长办公会议决议。

      3、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核准的年度招生专业、规模及有关规定编制并报送本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4、开展招生宣传和高考咨询服务工作。

      5、负责协调和处理本校录取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6、对新生在入学报到注册前提出调换专业申请提出处理方案,并报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决议。

      7、配合有关部门对录取的新生进行复查。

      8、配合各省招办完成招生方面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    在招生录取期间,学校设立网上录取工作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招办负责人任副组长,负责实施网上招生录取工作。下设五个分组:

      1、录联组:负责网上录取;保持与省招办的联系;负责打印新生录取通知书。

      2、宣传咨询组:负责宣传招生政策,解答考生及家长的咨询,必要时做好接待工作;负责寄发新生录取通知书。

      3、技术保障组:确保网络畅通,解决与录取有关的技术问题,并有应急预案;协助录取组、宣传咨询组工作。

      4、保安组:负责网上录取期间的保安工作。

      5、监察组:负责录取期间的监督工作,全面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各分组工作期间各尽其职,确保录取工作顺利进行。

    [!--befrom--] 2012-05-31
  •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已有75年的办学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
      学校位于山水秀丽、经济繁荣的浙江省温州市。主校区坐落于温州高教园区,南眺罗山秀峰,北蕴三垟美景,书香墨韵与青山灵秀相得益彰,是莘莘学子修身治学的绝佳胜地。

    学校总占地面积2285亩,现有校舍面积99.6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86万册。

    学校下设16个学院,并举办2个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970人,教职工2280人,其中专任教师142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87人、副教授377人,硕士和博士生导师185人,省、市新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人。

    学校现有2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有48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专业, 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确立为“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有机化学与皮革化工为省重中之重学科,设有有机化学、材料学、文艺学、民俗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根据《中国大学评价》2007年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我校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进入全国大学100强,社会科学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大学100强。

    学校设有65个科研机构,28个实验室(中心)。建有1个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行业技术研究中心。近三年来,获得包括"863"、"97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113项,SCI收录论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高校前100名。"十五"以来,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科研突出服务地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观念,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书育人,坚持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原则,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教师教育"主辅修制"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1.8%。

    学校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是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对外交流领域十分广阔。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互派学者和留学生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与泰国东方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

    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优良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遵循 "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努力建设地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成为温州及周边地区高层人才集聚培养中心、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和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社区终身学习基地。
     

    [!--befrom--] 2012-05-31
  •  台州学院

     台州学院

    台州学院坐落在新兴的滨海城市——台州,这里东面大海,南连雁荡,北倚天台,山水神秀,人杰地灵,交通便捷,是理想的治学修身之地。

    台州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浙江省和台州市共管共建的综合性普通高校,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台州师专,其办学源头可上溯至1907年三台中学堂简易师范科。

    学校现在临海和椒江两地办学,校园总占地面积1447亩,总建筑面积37.88万平方米,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33.5万册,中外文期刊3100种,数字信息资源丰富,拥有总值10682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游泳池等先进设施。

    学校下设人文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药化工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开设了32个本科和20个专科专业,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史、医、经等九大学科。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918人。

    学校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了一支学术深厚、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6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1.0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54.62%。教师中有6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各类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11人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博导、硕导。学校还聘请了3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的办学定位,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近两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多媒体作品设计、英语演讲等省级以上竞赛中屡创佳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3%左右。学校现与美国、德国、韩国、新西兰、瑞典等国的近20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已培养多批外国留学生,学校学生可以出国留学。

    学校秉承“澡身浴德、修业及时”的校训,致力于培养“专业的人、文化的人、世界的人”,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了350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其中200多人被授予全国劳模、全国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部分优秀校友已成为企业家、博导及各级行政机关的主要领导。学校曾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平安校园、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单位等多项荣誉。

    历经了百年风雨历程的台州学院,正沐浴着21世纪的阳光,乘势而上,朝有影响有特色的地方大学昂首迈进。
     

    [!--befrom--] 2012-05-31
  • 绍兴文理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是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创立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鲁迅先生曾出任山会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区。

    学校现开设4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设有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数理信息学院、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上虞分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以及绍兴广播电视大学、绍兴文理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绍兴文理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成人教育在册学生近1万人,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38人,副高职称381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1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36人,正高职称126人,副高职称300余人;另有外聘院士8人。学校设本部、兰亭、上虞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5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另有校本部规划发展用地1000余亩。图书馆藏书260万册,还建有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学校现有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2个国家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计算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3个浙江省级重点学科,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3个浙江省级重点专业,会计学、小学教育、纺织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4个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生物、电工电子、物理等3个浙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越文化研究中心是首批浙江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是浙江省首家高校外国留学生书法教育基地和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基地。学校还有越文化研究院、绍兴经济研究院、鲁迅研究所、纺织工程研究所、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规划研究所等54个科研机构;公开出版的《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

    目前,学校正牢固树立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修德求真"的校训,以内涵发展与提升为主题,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更加注重统筹发展,着力提升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科学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力争早日建成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绍兴大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电话:0575-88341114 88064138

      传真:0575-88067917  邮编:312000

    [!--befrom--] 2012-05-31
  • 湖州师范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的钱塘道第三县立师范讲习所,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和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湖州师范学院。2000年5月,原湖州卫生学校并入湖州师范学院。2005年11月,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以“明体达用”为校训,是浙江省文明单位。

    学校区位:湖州师范学院位于历史悠久、山水清远、交通便捷的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东邻上海、南靠杭州、北接南京,与苏州、无锡隔太湖相望,是太湖周围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区位优势明显。

    学校规模:学校现占地1665亩,校舍总面积3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学校现有东、中、西三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四季景色宜人。学校现有法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等10个下属学院,另有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求真学院。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3860人,成教在册函授学生4000人,教职工1200人。

    师资力量:专任教师720人,拥有正高职称人员100人,副高级职称人员220人,博士硕士430人。近年来,有5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其中1人为一等奖;省151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8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等省级先进个人33人次。

    学科专业: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10大学科门类,拥有基础数学、文艺学、理论物理、教育经济与管理4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本科专业42个,其中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和小学教育3个省级重点专业,物理学、计算机科技与技术、音乐学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古代文学等14门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学校生源充足,学生就业率高,2007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3.8%,居全省高校前列。   

    科技工作:近三年,学校科研成果丰硕,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8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出版专著40多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其中在国家一级刊物和国际权威刊物发表及SCI收录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获市厅级及以上奖励100余项。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顾明远教授受聘学校学术委员会首席顾问和兼职教授。

    仪器设备: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拥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级文科实践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医学与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网络与教育技术实验中心等10多个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有细胞工程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等16个校级研究所。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0万元。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100余万册,国内外期刊2000余种。

    国际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进行校际互访、学生交流、教师进修、专家讲学等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合作。学校目前已开展了留学生教育,招收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学生来校学习汉语和中医。

    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学校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湖州大学为主线,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实施四大战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和谐共进,在2010年前后,力争把学校建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经、管、教育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地方特点鲜明的教学型综合性大学。实现“一个建成、二个提高、三大突破”的目标。
     

    [!--befrom--] 2012-05-31
  •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其前身杭州师范学校可以追溯到建于1908年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191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2000年以来,杭州教育学院、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相继并入,组建新的杭州师范学院。2007年3月,学校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2001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以优良成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是教师教育与艺术教育具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具有一定优势、理学学科部分见长、各类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有下沙、文一路、玉皇山、古荡湾等校区。占地面积近1400亩,校舍面积7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18亿元,图书馆藏书226.69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000人,其中本科生19447人,研究生1571人(含教育硕士);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多人。有正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近8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70余人,双聘院士4名,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以及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学校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下设20个学院和2个基础教学部,并举办了国有民办独立学院——钱江学院。学校拥有49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还拥有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中外合作培养教育领导学硕士项目。有3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建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一大批科研项目。学校出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杭州师范大学报》《语文新圃》等报刊,其中《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是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入选“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并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

    学校已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拥有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资格。此外,学校还承担了国家汉办汉语教师的部分外派任务,承办海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业务。

    秉承近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弘扬“忠诚、勤奋、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目前学校正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朝着建设一所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5-31
  •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2011年《中国大学评价》学校综合实力首度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在全国706所本科院校中位居第100名,在全国省属师大中位居第7名,在浙江省属高校中,继续位居第2名。在最新发布的网大2011年中国大学排名中,我校综合实力再次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在全国779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位居并列第95名。20092010年均获全省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第2名。校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芳草似锦,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

    学校规模

    ■校园占地面积33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5000余人,各类研究生4800余人;

    ■现有19个学院,61个专业。

    师资队伍

    ■在职教职员工2670余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正高职称教师33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30余人;

    ■中科院院士1名,共享中科院院士5名、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4人;省特级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6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3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2人。

    学科专业

    2009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现有3个博士学位立项建设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立项建设支撑一级学科,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并为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心)8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

    教学设施

    ■图书馆、资料室纸质图书310余万册、电子图书205万余种;

    ■实验室48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实验室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9亿元。

    国际合作

    ■与美国、英国等40余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

    ■致力推行海外交流计划,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接触国外知名院校,每年约有300名学生可享受不同额度奖学金赴海外交流学习。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浙江师范大学将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校训,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性、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联系方式

    1.通讯地址:金华市迎宾大道6888                 编:321004

    2.联系部门:浙江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3. 联系电话:0579-82282245                       真:0579-82282335

    4. 学校网址:http://www.zjnu.edu.cn

     招生网址:http://zs.zjnu.edu.cn

    [!--befrom--] 2012-05-31
  •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院校代码:012

    浙江中医药大学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南岸,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六和塔”隔江相望。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7月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浙江中医学院正式成立,校址定于杭州市区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2000年3月,学校整体迁至现址。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建校以来,广大师生员工秉承“求本远志”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模式,开拓进取,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省属高校。学校于1978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取得对港、澳、台地区招生权,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成为开展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单位,2000年设置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并成为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2001年获得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优秀,2003年设立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被批准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单位,2006年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资格,2007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李大鹏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较完善的从学士到博士的培养体系。学校现设有12个学院,建有12个研究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714人,其中本科生9514人、硕士生1075人、博士生125人。另有成教生1227人、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240人。全校设有21个本科专业,分属医、理、工、管、文等5个学科门类,其中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2个,浙江省重点专业5个;设有23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249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58人。有浙江省省属高校唯一的由本校产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浙江省教学名师4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入选者9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人。学校从1988年起具有卫生技术副高级职务评审权,1993年起具有副教授职务评审权,2004年起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工作基地,2006年起具有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等4个学科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

    学校现有浙江省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其中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3个,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10个(科研);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中心13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中心23个;附属第一医院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2个专业)。学校主办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浙江临床医学》等两种学术期刊,《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是全国对外发行最早的中医学术刊物之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已被美国《化学文摘》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

    2004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123项。科研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163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7项。开发了康莱特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单品种年销售额超2亿元的中药新药。共承担各级各类教改研究项目248项,在近两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学校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与19个国家与地区的33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招收了31个国家与地区的国(境)外学生1392人,有30多个国家与地区431批1935人次来校交流访问,选派了120批200人次赴20多个国家与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医疗援外等。学校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先后聘请了33位外国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曾成功举办中医中药针灸诊治疑难杂病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习近平及教育部、卫生部多位领导都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也对我校进行了专题报道。

    目前学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主导,以创建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目标,以“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提高质量、增强能力”为指导,全面推进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befrom--] 2012-05-31
  •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学院坐落在经济繁荣、独具特色的沿海开放城市—温州,是一所以医为主,理、工、文、管、法、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浙江省省属高等院校,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原名“浙江第二医学院”,1958年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建立。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已成为浙江省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温州医学院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眼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3个学科的博士点;临床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1个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8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眼视光学、医学检验、护理学等四个专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囊括了浙江省全部医学类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拥有10所附属医院,床位数8000多张,并在全国各地拥有69个教学、实习基地。

    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4600多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专任教师近90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特级专家、省高校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0余人。

    学校由茶山、学院路、绣山三个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1200多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图书馆文献100多万册。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眼视光学院、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部、体育部、社会科学教学部、仁济学院(独立学院)等学院(部),其中眼视光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和近视研究所、细胞与分子医学研究所、微生态研究所、中美疼痛研究所、医学科学研究所、海洋科学研究所、生物与天然药物研究院、病原生物研究室、儿科研究室等20多个教学科研机构和完善的校园网络,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浙江省首批普通高校基础课(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8个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眼视光学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的重点学科。学校主办《温州医学院学报》、《眼视光学杂志》、《肝胆胰外科杂志》、《浙江创伤外科》和《检验医学教育》5种学术期刊,其中《温州医学院学报》、《眼视光学杂志》、《肝胆胰外科杂志》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已与20多所境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包括建立孔子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互派学者、互派留学生、合作研究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医学学科为特色,医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开放型、教学研究型大学。

    为了让2007年高考考生进一步了解温州医学院,更科学、更准确的填报志愿,我校定于6月16日下午13:00—17:00举办“校园开放日”暨2007年招生志愿填报咨询会。

    届时我校招办、各院系的相关负责老师将与考生及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和交流,现场解答有关学校情况、历年录取情况以及专业发展前景等问题。

     

    [!--befrom--] 2012-05-31
  • 浙江林学院

    浙江林学院

    浙江林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
    学校坐落于杭州西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临安市,交通便利,办学条件优良。校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

    学校设有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科技学院、工程学院、园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茶文化学院、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军训部等16个教学单位。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1个,省级重点本科专业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拥有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和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授予点2个,涉及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六大学科门类。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人。共享院士2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省政府特聘教授2人;“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5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8人;硕士生导师19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

    学校现有省级重中之重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具有副教授职称评审权学科8个,拥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近5年,学校承担科研课题1527项,科研经费累计达1.94亿元。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5项,其中“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与应用”成果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时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连续3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426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70篇。《浙江林学院学报》影响因子超过1.0,入选浙江期刊方阵工程精优型期刊群。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后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57人。学校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具有“肯干、实干、能干”的品质,素以实际操作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008年教育部正式确定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联合培养人才。聘请长期外籍专家43名,长期外籍语言教师50名驻校任教。

    目前,学校正按照“生态育人 创新强校”发展战略,朝着建设生态大学的目标努力迈进。
     

    [!--befrom--] 2012-05-31
  •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海洋学院位于东海之滨的“千岛之城”舟山市区,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市、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市和“海天佛国”普陀山。学校创建于1958年,198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理学、农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发展的省属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藏书13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7500余万元;教职工近1200人,其中专任专师6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4000余人,其中独立学院学生近6000人,成人教育学生1000余人。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设有海洋科学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举办独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开设有海洋科学等37个本科专业,海洋生物学、捕捞学等硕士学位点,渔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农村与区域发展等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建有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20余家科研组织,开办浙江省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舟山培训中心等6家培训机构。

    办学50年来,学校始终立足海岛,置身于海洋经济建设第一线,强化服务区域海洋经济的理念,在“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引领下,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务实、敢于争先”的海院精神,以“海”为主轴,以“渔”和“船”为两翼,做好做大“海”字文章,分层次推进科技海洋和人文海洋的协调发展,积淀成海洋办学的鲜明特色。

    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先后通过了浙江省高校文明校园评估、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和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交通运输部航海类专业办学条件验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优化实践教育环节,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学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级项目,36个教学建设项目列入省级项目;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海洋技术、生物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学生课外科技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在全国、全省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殊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系列调查报告集《蓝色报告》得到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现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充分肯定;涌现出“浙江骄傲人物”刘凌云和省级“优秀志愿者”吴东昌等一批先进青年学生代表。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表明,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当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支撑,推动特色办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省部级奖70余项,发表、出版了一批高水平论著。先后承担了“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岱衢族大黄鱼养殖产业化技术研究”等国家“863”计划5个项目,为地方海洋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渔民转产转业及深海网箱养殖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是浙江省惟一用于船舶模型试验的大型实验室,承担了若干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浙江省船舶工业发展解决了生产与技术问题。学校紧紧抓住海洋开发的有利契机,重点打造海洋生物与养殖工程技术、渔业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船舶工程与机电配套技术、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技术、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化工与石油储运技术、港口工程与海洋运输技术、数字海洋与新兴海洋技术等10个学科领域的优势。现有捕捞学、海洋生物学、行政管理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浙江省海水增养殖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等2个省级学科平台。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科和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充实人才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坚持以人为本和重才爱才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关心和支持人才的良好环境。先后有27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15人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15人次入选舟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人入选舟山市新世纪111人才工程,17人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专家,30人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交流渠道。与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挪威等40多个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留学国外已成为稳定的合作方式,建立了海洋科学国际合作基地。与国内众多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全面合作,加强了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海洋,教育先行。学校积极投身浙江省提出的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大潮中,努力为实施“海上浙江”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浙江海洋学院到202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成为办学特色明显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海洋大学。

      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士

      党委书记:周达军 校长:苗振清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海院路18号 邮编:316000

      电话:0580-2550008 、2550009 传真:2551319、8180632

      http://www.zjou.edu.cn  E-mail: zjhyxy@zjou.edu.cn  

     

    [!--befrom--] 2012-05-31
  •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占地面积2100余亩。

      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风雨沧桑,历经磨难,但始终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下设17个学院(教学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9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省重点专业(含在建)15个。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工程硕士领域,3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拥有4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人文社科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研究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精品课程。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600余人,正高职称18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在聘省级特聘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4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4人,其中重点资助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2人;另聘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170余人。

      学校坚持以科研工作为重点,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近几年获各类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省部级奖励80余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有着110多年辉煌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阔步迈进!

        联系方式:

      1、广大考生可以通过咨询电话0571-86843333进行电话咨询,我们在考生填报志愿期间将开通20部同号码电话方便考生咨询。

      2、考生可以登录我校招生网,在网上浏览我校招生信息,也可以在网上咨询区咨询有关问题,我们将在网上与考生互动。学校招生网址为:http://zs.zstu.edu.cn/    E-mail: zsb@zstu.edu.cn

      3、学校地址: 中国·浙江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5号 邮编:310018

    [!--befrom--] 2012-05-31
  •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1953年6月~1958年6月),浙江化工专科学校(1958年6月~1960年8月)、浙江化工学院(1960年2月~1980年10月)、浙江工学院(1978年2月~1992年10月)和浙江工业大学(1991年12月至今)等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7年和2001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经过几代工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学校设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61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理、工、文、法、农、哲学、经济、医药、管理、教育十大门类,设有二十一个学院两个部: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药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健行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之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军训部。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MBA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3.06亿元。图书馆面积6万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320余万册,中外期刊17000余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副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22人次、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浙江省特聘教授5人。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2万余人,留学生4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浙江、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努力建设成为浙江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开发基地。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3个;浙江省级重点学科21个,其中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7个、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学校先后有27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2006年,学校被SCIE、EI、ISTP三大索引机构摘录的论文数分别为318篇、207篇、218篇,国内高校排名分别为第46、54和40位。2007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2.78亿元。

    学校坚持“厚德健行”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40余项,2006年一个学生团队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位同学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3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

    学校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英、法、德、日、比、澳、俄等国家的38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目前,学校招收了来自23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专业课程。

    学校校办产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学校科技成果为依托的校机械厂、化工设备厂、化工厂等企业是浙江省校办产业骨干企业。学校后勤顺应社会化改革潮流,组建后勤集团,模拟企业化运作,拥有全国高校百佳食堂,构建了适应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浙江工业大学理应勇挑重担,努力建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浙江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befrom--] 2012-05-31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济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高等学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经国务院批准,1980年设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开始实行部省共建、以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有下沙、文一和东岳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教职工2200余人。

    建校以来,逐步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与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学校下设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以及独立设置的信息工程学院。现有45个本科专业,分别隶属于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为国家管理专业点,软件工程等6个专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个与浙江大学共同建设的博士点。有2个省重中之重学科、7个省重点学科、7个部重点学科。

    学校教学、科研条件处于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拥有信息与控制、微电子CAD等33个特色明显、实力较强的研究所,有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与会计电算化、特种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材料与器件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电工电子1个国家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等2个浙江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设施一流、以培养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为主的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逾1.7亿元,藏书145余万册。学校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等协调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质量优良,在社会上赢得广泛赞誉,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IT行业的领军人物和经济管理界的高级人才。学生在全国、全省统考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学科性竞赛中连创佳绩,展示了较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水平、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浙江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拥有一支以国家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术造诣深的知名学者为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教师为骨干的科研队伍,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六五”至“十五”计划重点攻关、“973”、“863”、军事电子预研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年度科研经费逾亿元。一批优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励,尤其是2006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荣获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目前,学校与全国数百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科研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和浙江省属高校的先进行列,已成为浙江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德国、英国、爱尔兰、日本、加拿大、芬兰等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及国际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一批外籍专家、教授来校任教,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深入开展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每年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赴德国、爱尔兰学习,国际化办学特点日益明显。

    目前,学校各项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全体师生秉承优良传统,发扬杭电精神,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明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5-31
  •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兄弟高校。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现任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杨卫教授。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学校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5.18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槃 、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潘云鹤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90余人。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2个本科专业,43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7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国际教育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1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2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9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500余人,博士研究生6600余人,本科生22900余人;另有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6200余人,外国留学生1700余人。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193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584万余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6376张。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等地设立了分园。总长达68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befrom--] 2012-05-31
  • 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

    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

    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是一所全日制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座落在钟灵毓秀之美誉的上饶市信江南岸,老校区占地面积 74050m2。校园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可远眺灵山之秀色,近览信水之美景。

     

    学校创建于1951年,几经曲折,几度变迁,数易其名。改革开放后,学校把握契机,锐意进取,形成了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普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与短期培训为两翼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新格局。

    学校设置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护理、助产、全科医学、药物制剂技术、医学检验、医学美容等八个专业,现有在校普通专科学生2754人,高职生788人,成人专科学生322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6人。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22.6万册。拥有设施完善的各类实验室,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有附属医院三所、实习医院93所。穿越年年岁岁连结的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长廊,学校从垦荒到一片绿意葱茏,如今的学校已是启迪学子心智理想的知识殿堂。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学校已完成及正承担的省级以上课题共45项,市级课题9项。由学校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及参编教材、著作48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2篇。

    五十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8336名毕业生,他们中有一大批经继续深造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陈同志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校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校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韩忠朝同志是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更多的毕业生已成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骨干及基层卫生单位领导,他们在全国各地以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好、实践能力强、适应工作快”的社会赞誉,近年的毕业生分别推荐到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福建等省、市就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校园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学校多次被国家卫生部、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教学管理工作优秀学校”、“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单位”等荣誉称号。

    为适应学校的快速发展,在上饶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市信州区口村处征地431亩土地建设新校区。一期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已于20099月完工。一座全新的现代化校园,必将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befrom--] 2012-05-30
  • 南昌工学院

    南昌工学院

    南昌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坐落在长江中下游的历史文化名城,八一军旗升起的英雄城市——南昌。 校园依山傍水,按照江南园林标准规划,占地面积1905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和民族教育学院等7个院部,专业齐全,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六大学科门类。2011年招生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37个。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学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180余人,副教授以上职称240余人,并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训指导老师,较好的保障了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院十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注重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相映成辉,并组建学生社团百余个。同时立足就业导向,积极倡导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有机械加工中心、建工实训中心、信息中心、现代电子实训中心、文管实训中心等数十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广东奥威斯集团、江西省计算机研究所等6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与多家企业在教学、就业等方面达成校企合作协议(订单教育)。学院还特别关心贫困学生助学问题,在校生除可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外,每年拨专款设立奖学金和困难补助金,鼓励和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并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学院作为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来办好办实,倾情倾力为民族学生搭建“金色桥梁”。8年来,先后为同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100余所院校培养了近2万名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同时,按教育部专项计划,学院每年面向全国招收并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学生。
        
    知识沃土育新人。经过23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被国家教育部指定为“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国务院扶贫办选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定为“创新能力培养试点院校”。 
        
    特别是近几年,学校成绩斐然,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连续3年被省综治办评为“江西省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平安单位”、“全省安全文明校园”,全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活动和“提升质量年”活动先进集体,以及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
     

    [!--befrom--] 2012-05-30
  • 南昌理工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于英雄城南昌昌北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设施完善配套。学校校训为:科学、务实、厚德、创新。学院坚持以“航天科教,兴我中华”为办学宗旨,遵循以教学质量求生存,靠科研创新促发展的办学原则。

    学院建校八年以来飞速发展,占地近466.80万平方米,有三个校区(南昌、共青、樟树),五个校园,已建新校舍123.85万多平方米。各类图书资料251.3万余册,各种教育资产总计达16个多亿。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9486余人,教职工36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41人,有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院级领导中有两位省政协常委,三位原省重点大学校长、书记,三位年青的博士。学院聘请中科院王梓坤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王子才院士为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K8飞机总设计师石屏教授为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

    学院现设十三系六部九个基地,即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光信息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科学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艺术系、航天航空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传媒系、体育系、建筑工程系、心理学系、政法系;五年高职部、公共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职业技术部、远程与成人教育部、科研开发部;教育部计算机NIT证培训基地、教育部英语等级证考试基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职业鉴定所和培训基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控机床工艺员培训基地、国家人事部培训网公务员培训基地、大学生电脑竞赛基地、江西省大学生勤工俭学见习培训基地、中国电子学会工程师进修基地、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共开设四个办学层次,70多个学科专业。各类教学实训设备共投资2.3亿元。

    学院特别注重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诚信办学,依法管理。学院党委被省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党组织”称号,院团委被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行家严格的科学管理,名师规范而创新的指导,使学院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在连续七届江西省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中,学院连获多项第一名;在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作品获全国三等奖和江西赛区一等奖……。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成为学院高就业率的保证。2005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居全省同类高校就业排名榜首。“订单教育”和校企合作的启动,更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因此,学院赢得“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十所就业型重点大学”、“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十大最受企业欢迎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等荣誉。南昌理工学院法人代表邱小林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2006年“中国教育管理卓越成就奖”,并被评为“中国十大民办教育领军人物”、“影响2006—中国最具责任感教育领袖。”
     

    [!--befrom--] 2012-05-30
  • 九江学院

    九江学院

    九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国有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1年由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创办的但福德学校,现办学体制为军地共建、省市共建。
    学校坐落在长江中下游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九江市,当长江要津,抱庐山奇秀,滨浩淼鄱湖。名山、名江、名湖、名城,造就了九江学院的灵气,尤其是具有千年历史、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美誉的白鹿洞书院,更为九江学院赋予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办学氛围。

    学校占地2968亩,现有主校区、浔东校区、庐峰校区、南湖校区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38,000余人,成教学生6900人。学院设有两所附属医院和两所附属中学。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师1886人, 其中博士、硕士551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6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教授,受聘为名誉院长;两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院院士、原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程天民,原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施瓦茨博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九江学院名誉教授。

    学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下设20个二级学院。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本、专科专业159个。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思想政治教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国古代文学等是“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学校有国际农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会计与审计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数控技术研究所、土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材料与成型工程研究所、外贸研究中心、应用数学和计算科学研究所、鄱阳湖历史文化研究所等科研结构。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现有160个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拥有2500个座位,有229个实验室,其中数控加工中心、系统生物学临床应用实验室为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与力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工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等在全省高校同类实验室中处于领先水平。学校有校外实习基地180个。学校完成了校园网、教学指挥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位一体的中央数据处理系统,校园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高校前列。图书馆馆藏图书200余万册,阅览室有座位8903个,电子阅览室有座位413个。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信息技术楼、田径运动场、田径运动馆、体育馆、游泳池、影剧院、学生活动中心等分布于各个校区,学生生活、学习、运动、娱乐等设施齐备。

    学校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已招收百余名留学生来校留学。学校也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之一。学校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蒙古、英国、日本、比利时、荷兰、韩国、泰国、印度、菲律宾等国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在狠抓学风、教风建设的同时,注意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尤其注重贫困生的帮扶和学生宿舍管理的规范。校生关系融洽,竞知向学、厚德笃行氛围日渐浓郁。

    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开展就业指导与推介,建立和扩大就业基地。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具有良好的公民修养,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全体师生员工将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充实内涵,团结奋进,为把九江学院办成高质量的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5-30
  •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拥有“浙赣线上的明珠”、“仙女湖的故乡”美誉的江西省新余市城区内,是新余市唯一的普通高等学校。它处于新余市两大风景区??北湖风景区和仰天岗风景区的环抱之中,离闻名全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仙女湖风景区仅二十分钟的路程,校园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新余职业大学, 1986 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它标志着新余自己创办高教事业的开始。为集中力量、充实办学条件, 1987 年,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决定,新余职业大学与 1985 年成立的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分校以及 1987 年设立的江西师范大学新余专科班合并,统一教学,统一管理。为适应高教改革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1992 年 4 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新余职业大学更名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分校归属新余高等专科学校领导,江西师范大学新余大专班同时自然消失。 1998 年,因职能归属,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分校从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分离出去。 2002 年 2 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新余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新余卫生学校成建制地并入新余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新的新余高等专科学校。  
     近 20 年的艰辛创业和发展,学校现占地面积 1200 亩,发展规划用地 2000 亩,校舍建筑面积近 20 万平方米,拥有两个高标准的 400 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现有基础化学、基础物理、生物、电工电子、专业技术、音乐美术、微机原理、软件中心、医学基础、医学临床、电化教学等 21 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拥有座位数达 2000 多个的设备先进的语音室, 6 个外语调频发射台, 18 个计算机房,配备 1500 多台电脑,总座位数达 4000 多个的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总值达 2000 多万元,藏书 60 万册,中外期刊 1000 余种。 2001 年,学校开通了校园网,迈开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学校还与上海、南昌、广州、深圳、浙江等地的一些工矿企业和教育单位签定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人才输出基地。 
    全校有 500 余名教职工,其中博士生导师 1 人,博士 2 人,教授有 9 人,副教授 101 人,硕士 80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各 1 人,省级骨干教师 3 人,省级教学名师 2 人,外籍教师 3 人。学校集中财力,坚持每年派遣一批青年教师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进行脱产学习,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和定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学校还从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南昌大学等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其中包括台湾大学教授胡述兆,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起人、著名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专家王遐方,著名画家、教授傅二石,博士生导师、原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周绍森,博士生导师、教授、南昌大学副校长扶名福,博士生导师、教授、南昌大学副校长刘三秋,广东医科大学教授黄民,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副教授李点博士,美国里昂大学教授章向华。 
    根据新余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办学的实际条件,学校设有九系一部一附校,即人文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机电与自动化工程系、艺术系、外国语系、经济与贸易管理系、数学与物理系、体育系、医疗与护理系、中专部(师范部)和附属小学,开设有中文、数理、外语、音乐 4 个本科专业和工业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设计、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生物工程及应用、音乐、美术、体育、商贸英语、市场营销、经济法、法律、新闻学、国际金融、涉外秘书、电子商务、广告装璜等 43 个专科专业。招生的范围扩大到全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学校现有在校生 6000 多人,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办学格局。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学校坚持教考分离制、学籍管理试读淘汰制、多证毕业制等制度,坚持计算机不达标不发毕业证,英语不达级不发毕业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强化管理和深化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97 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二级考试,整体通过率为 54.7% ,列江西省 37 所高校第五名, 1998 年,再上升至江西省高、师专科院校第一名。 2001 年,成功通过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合格评价。 2002 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的评估,涉外文秘专业成功成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同年,电子电工实验室顺利通过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基础实验室评估。 2004 年,我校在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中(江西赛区)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我校在高职高专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江西赛区)中,荣获一等奖。 2005 年,我校声乐普通组小合唱在全省第五届大学生文艺展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还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是江西省省级普通话推广基地和江西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学校本着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原则,充分利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设备先进、交流方便的优势,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共有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28 项,校内科研立项 63 个,累计出版专著、教材百余部,都职工每年发表论文 600 余篇,创办有《新余高专学报》,办刊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力保持校园稳定。建校以来,多次荣获江西省“文明学校”、“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高校学生公寓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高校园林绿化先进单位”,新余市“文明单位”、“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科技拥军先进单位”等 50 余项光荣称号。连续 10 年荣获江西省“国内安全保卫先进单位”称号。 2005 年我校在 2003----2004 年全省首次高、中等学校普通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成绩突出,被评为省级优秀单位,在高职高专中,是唯一一所专科学校。 
    学校遵循“立志、求实、勤勉、奋进”的校训,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精品”意识,从严治校,严谨治学,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设立了多种奖学金、助学金,每年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毕业生到本科院校学习,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奋发成材。 10 余年来,学校已培养学生数万名,输送大批毕业生到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海南、浙江等地,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许多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博士生,不少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记者、作家、艺术家、企业家……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内练内功,外树形象,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地把学校建成一所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独具特色的,以工科为主,涵盖文、理、经、管、医等多学科,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新余学院,使它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科技创新的源泉、新兴产业的火车头、政府决策的智力库,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地址:江西省新余市城北五一路一号
    邮政编码:338031
    电话号码:(0790)6442861 
    传 真:(0790)6455847
    网 址:http://www.xygz.net


     

    [!--befrom--] 2012-05-30
  •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原江西省公安学校)创办于1951年,是江西省公安厅主管的一所培养公安实用型专门人才的大专学校。 
    1951年江西省公安学校创立,负责全省公安机关股、所、科、局级在职干部的轮训,校址设在南昌市系马桩。 
    1958年,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江西省公安学校改建为江西政法学院(江西行政学院一部划归该院)为省属普通高校,副省长王卓超兼任院长和党委书记,校址迁到至南昌市文教路。学院设立马列、公安和政法3个教研室,开设政法专业,学制两年。当年招收普通大专生两个班146人。同时,举办一年制非学历教育,轮训公、检、法、民政机关科、局级在职干部。 
    1961年贯彻执行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江西政法学院改为江西政法干部学校、公安机关的在职干部,教学内容视教学对象而定,有时偏重政治理论、有时偏重业务知识,轮训时间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1968年“文革”动乱,学校被迫停办,校舍改作工厂,教职工绝大多数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 
    1972年10月省委决定恢复江西政法干部学校,教职工陆续调回。由于原校址被其他单位占用,1973年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江西政法干部学校在南昌市青云谱岱山重建。 
    1978年1月,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江西省政法学校,与江西政法学校合署办学,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设公安、司法两个专业,学制两年,面向社会招生,原定规模160人。同年4月,国家计委、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各级公安学校增设中专班培训新干警的联合通知》,分配给我省每年招生150人,当年实际招生235人,其中公安专业194人,司法专业41人。招收普通中专生后,由于经费短缺,校舍紧张,在职干部轮训工作暂时停止。1979年,江西省政法学校增设检察专业,当年招生51人。1980年根据国家计委、教育部、粮食部、财政部《关于设立各省、市、自治区人民警察学校的联合通知》,省人民政府决定,江西省政法学校同时挂“江西省人民警察学校”校牌,同年10月,省政府同意将江西省政治学校公安班改为江西省人民警察学校公安专业。1981年江西省人民警察学校增设劳改工作专业,学制两年,当年招生100人,由省劳改干部学校负责组织教学。 
    1981年以后,学校同时挂三块牌子,即:江西政法干部学校、江西省政法学校和江西省人民警察学校,共设公安、检察、司法和劳改工作四个专业,这是中专办学的鼎盛时期。 
    1983年,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江西省政法学校(后由省司法厅成立省司法学校)江西政法干部学校划归省司法厅领导,另择地址新建。省人民警察学校中的劳改工作专业划归后成立的江西省劳改工作警察学校。成立江西省公安干部学校,与江西省人民警察学校合署办学,担负训干和招收普通中专生的双重任务,归省公安厅领导。 
    1984年9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江西省公安干部学校改建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归省公安厅和省教育委员会领导,由省公安厅主管,厅党组成员张景和任党委书记,粱立栋任校长,校址设在南昌市青云谱路79号。开刑事侦察、治安管理3个专业,设刑事侦察学、治安管理学和公安管理学3个系。1985年首届招生191人(其中干部专修科86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适应省公安事业发展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安教育体系的形成,为培养输送公安高级专门人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开创了江西公安教育的新局面。     校址座落在南昌市著名风景区八大山人纪念馆西侧,校园风景优美,占地面积160余亩。    校内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培训楼、警体馆、射击馆、驾驶训练场地等,校舍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校内设有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电子阅览室、文检痕检实验室等。图书馆有藏书13万余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35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2人,讲师103人,另外,还聘请了二十余位警务工作经验丰富的警官为客座教授。现在在册全日制学生3129人,每年培训在职民警3000余人。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学历教育与民警培训教育并重发展的办学模式,设有侦察系、治安系、公安科技系、法律系、高职部等5个专业系部和基础部、警体部、马列部、教务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处、警官培训中心等教学科研管理机构。开设了2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高职专业。 
    学校以“忠诚、严格、勤奋、创新”为校训,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基层公安局建立了25个实习实践基地。几十年来,为省内外公安政法机关培养和输送了近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培训公安政法干警两万余名,为公安政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世纪,江西公安专科学校的师生员工将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为创建江西警官学院,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befrom--] 2012-05-30
  • 南昌工程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普通本科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高等学校,原为水利部  直属院校,2000年经国务院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其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水电学院, 1978年恢复专科层次办学,1992年更名为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的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南昌工程学院。学校紧抓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及时确定学校发展定位: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兼顾水利行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辅,拓展研究生教育;以工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学院建成水利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高水平工程院校。 

    学院占地2026亩,分属两个校区(瑶湖校区和彭桥校区),瑶湖校区坐落于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彭桥校区位于市区的青山湖畔。全院现有校舍面积53万平方米,各类教学与生活设施齐备,建有标准的塑胶田径场、游泳池等学生活动设施。 

    目前全校在岗教职员工900余人,专任教师504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人员105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150人,其中博士34人,现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省级名师5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8名和一批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近几年学校共有8人先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0人次被授予省部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设有57个本、专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招生就业,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同类院校前列,是江西省2001年-2003年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江西省2003-2004年高等学校普通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检查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位居全省同类院校榜首,2004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4.61%。 

    学院教学仪器固定资产达5000万元。校内建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工电子、通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中心、网络技术、测绘工程、3S工程中心等28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其中计算机中心为部级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电工电子两个实验中心通过了2001年省级合格评估。此外,与武警水电第二总队、江西洪门水电厂等38家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有基于千兆光纤网基础上的数字化校园。建有英语教学调频发射台,有语音室15个(820座),多媒体教室95个(13350座),用于教学的计算机1520 台。图书馆藏书64万册,另有电子图书25万册,中外期刊1417种。 

    近年来,共主持和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29项。教师出版专(译)著或主编教材共62部,在各类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00多篇。学校的教学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季学期小课建制》和《高工专水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先后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1项,二等奖4项,近三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级教研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24项,其中在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中主持一级项目三项,子项目8项。通过坚持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教师的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开展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扬帆出海,乘风破浪,南昌工程学院将在新的世纪,驶向新的彼岸,迎来新的蓝天!

     

    [!--befrom--] 2012-05-30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综合性本科高等院校,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获得财政部重点支持。学校内附设有国家健美操青少年培训中心,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有机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材料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江西省食品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 
    学校创办于1977年,2004年教育部和省政府已经正式批准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南昌科技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有一批中青年学术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现有教师约1000人,其中教授80余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约200人,博士60余名、硕士100余名,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12名。现设有15个教学院(系、部),有60余个本、专科专业,专业覆盖理、工、文、史、法、管、教育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美术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应用化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音乐学、会计学、英语、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电子信息工程、影像工程等18个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有国家教育精品专业和国家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各一个,另外还设有职业教育、精细化工和艺海设计、有机功能分子、法学等研究所(中心),建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农药研究开发与应用、化工产品开发、数字视频、模拟电路、土木工程建材等40个实验室。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高位启动、高位嫁接、高速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构筑一个“人才高地”、写好“学科建设、新校区建设”两篇文章、确立“省重点、国内知名、国际上活跃”三大目标,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学分制、人事分配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四项改革,建设“信息、化工与环境、生命、材料人文社科”五大基地,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技能、强应用”人才的发展思路,努力把学校办成“省重点、国内知名、国际上活跃”的综合性大学。

    [!--befrom--] 2012-05-30
  •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科技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统招本、专科学历资格,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前身为江西蓝天学院,成立于1994年。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为振兴中华而办学”的宗旨,坚持公益性办学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精品+特色”的办学之路,为国家培养了16万余名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学校办学声誉日益提高。

    校园位于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占地2000余亩,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各类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建有汽车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计算机技术实验中心、软件与网络工程技术实验中心、基础电子实验中心、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基础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语言实验中心、护理实验实训中心、管理实验实训中心、艺术设计与制作中心、服装设计与制作中心、音乐实训中心、体育训练中心、驾驶培训中心等17个实验实训中心。兴建了标准一流的图书馆、塑胶田径场、体育馆、剧场等教学活动设施。生态型、花园式和数字化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设有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艺术设计、音乐学、舞蹈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护理学等30个本科专业和37个专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多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格局。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启动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打造出了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有2位教师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入选省学科带头人,7人入选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学校按照“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要求,大力规范学校管理,制订和完善了领导决策、民主管理、教学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推进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验(训)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程、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和教育教学研究应用工程等“六项工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人才培养环境,努力使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培养的毕业生因“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好、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的创办人于果董事长,是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西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十大杰出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出色的办学成绩,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我校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江西省高校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5项。

    2007年以来,学校连续蝉联“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榜首,先后多次荣获“江西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园林单位”、“江西十大和谐校园”等称号。

    蓝天高远任翱翔,大鹏展翅九万里。学校将继续坚持依法办学、科学办学、和谐办学,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知名的应用型一流本科高校!
     

    [!--befrom--] 2012-05-30
  •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财政部与江西省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2002年和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工作评估,两次均获“优秀”等次。2008年2月6日,温家宝总理与江财师生共度除夕,发表了重要讲话,并称赞说:“你们学校是所很好的学校”,激励着学校永葆奋斗精神,培育大爱思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江西财经大学的前身为1923年秋创办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58年成立江西财经学院,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学校坐落英雄城南昌,东临赣江碧水,西接梅岭烟霞,北吸锦绣庐山之灵气,南纳雄伟井冈之精神,有蛟桥园、麦庐园、枫林园、青山园四个校区,占地面积2260余亩,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10万册(含电子图书)。校园幽香雅静,错落有致;层重叠翠,湖光潋滟,是全国绿化300佳单位之一。悠远恢宏的春秋园述说着八十多年的桃李春秋,大气磅礴的校区展示着昂扬向上的发展活力。

    86载栉沐风雨,学校凝练了“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努力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立足自我、立足江西、立足市场,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法德治校,形成了在红土地上培育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机制,走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办人民满意高校的路子,努力朝着“人才培育有鲜明特色、专业学科有竞争优势、科研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全国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

    学校设有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旅游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用友软件学院、电子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国际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会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等6个专门科研机构。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经济管理决策与分析、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等9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包括MBA、MPA、JM、MPAcc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7个本科专业,含8个国家管理专业、17个江西省品牌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2个江西省重中之重学科、16个省重点学科 、4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4个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具有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可以推荐硕博连读;为全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学校、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和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2007和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分别居全国财经类高校第二名和第三名,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第十一次居江西之首;编辑出版《当代财经》(月刊)和《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双月刊)两个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当代财经》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百强优秀期刊”和“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在全国社科核心期刊中名列第15位。

    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先导,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其中21个省市在重点批次录取。现有各类在籍学生3.4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5万人(含本科生17660人、研究生2196人、高职生4128人);学生来自32个民族。就业工作保持良好态势,近三年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年均85%以上,研究生为100%,高职生为91%。先后获江西省“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等荣誉。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职工2278人,专任教师1395人,其中有教授208人、副教授370人;博士338人,硕士507人;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323人;1人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为全国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2人为全国模范教师,1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为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1人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3人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7人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7人为江西省百千万第一、二层次人才。

    学校坚持开明办学、开放办学,与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美国纽约理工学院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6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现有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项目3个,本科层次国外境外合作与交流项目26个。为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学校2002年成立国际学院,开办本科教学试验班,设有国际会计、国际金融、国际商务三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生1700多人,教学方式和资源与国际接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教学相长、中西合璧、外引内联、高位嫁接”的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保方向、凝人心、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思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力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学校连续17年被评为“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单位”,先后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军训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平安单位”、“江西省大学生思政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

    [!--befrom--] 2012-05-30
  • 井冈山大学

    井冈山大学

    办学性质:井冈山大学属国家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同济大学对口支援的高校。

     

    办学规模:15个教学学院,5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1.7万名在校学生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另有各类成人教育1万多人,外国留学生250余人。2009年开始为南京军区招收培养国防生。

    办学条件:校园面积2553亩,校舍建筑面积54.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亿余元;图书馆藏书140余万册,拥有外文各类数据库17个,拥有电子图书33.56万册。

    教师队伍:专任教师990余人,其中教授112人、副教授27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为127人和556人(含在读人数)。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1名教师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聘请了王梓坤院士、游效曾院士、戚正武院士、赵其国院士等34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或客座教授。有60位教研人员被同济、清华等10多所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

    教学水平:江西省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优质课程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重点课程群建设20个,校级精品课程27门。除建有一批人文社科类实习基地外,还有理学类、工学类、教育学类和医学类等实习基地245个,附属医院1所。

    科研能力:校内科研机构8个(井冈山精神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庐陵文化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机电工程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另与同济大学共同建设了井冈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个,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4年以来,全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297篇,被SCI、EI、ISTP收录的文章268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12部,获省级科研奖励21项。目前在研的科研课题587项,2005年以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协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

    学科建设:省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实验示范教学中心3个,市重点实验室3个。与美国通用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共建“GE 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室”1个。

    学校特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为地方服务项目已开展100多个,项目金额3000余万元,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生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历年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3.46%,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8.53%。

    [!--befrom--] 2012-05-30
  • 赣南师范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成立于1958年6月。学校位于江西省南部、京九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赣州市内。学校占地近2000亩,已建成一个融“人文、科技、生态”于一体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大学新校园,校舍建筑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
    学校学科齐全,涵盖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文理学科为特色,文理管工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体育学院、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教学学院,在校学生22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含研究生)15000余人,成教生7000余人。举办了独立学院--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2500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办学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合格人才5万余人,一大批校友成为教育战线的优秀骨干、优秀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学校被社会誉为“赣南教师教育的一颗明珠”。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00余名,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10余人;有一大批教师被授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有一批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聘请了王梓坤院士、游效曾院士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常年聘任了来自美国、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外籍教师多名。
    学校学术氛围浓厚,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有机化学、专门史、基础数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江西省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音乐学等15个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品牌、示范专业;建有专门史、有机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与教学论等16个硕士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3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现有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中心、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稀土金属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央苏区研究所、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等20个研究机构,在客家、中央苏区史、有机药物化学、稀土金属材料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形成显著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校编辑出版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社科优秀学报。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建有文、理、工、管、体育、美术、音乐等教学大楼,建有服务设施齐备的大学生人文科技中心和后勤服务大楼,以及完备的室内外体育运动设施,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资产近亿元。图书馆现有藏书120余万册,建立了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电子阅览室,并配有大量的电子读物和电子期刊。
    学校以品牌立校为宗旨,实行“2.5+1.5”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元”互动对接的教育教学体制。在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于近年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以及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团体总分第一、全省大学生英语水平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全省大学生电子制作和设计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全省大学生电脑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全省大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全省大学生篮球赛冠军等优异成绩。毕业生以其综合素质优势,不仅在江西,而且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福建、海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受到欢迎。学校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学校校风淳正,环境优美,形成了“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首批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校正以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契机,弘扬“多谋思变、同心创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品牌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科学治校”四大战略,努力打造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科研、学生、管理、环境等八大品牌,为在2010年前后创建在省内外声誉较高、特色明显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而不懈努力!

    [!--befrom--] 2012-05-30
  • 宜春学院

    宜春学院

    宜春学院是江西省学科门类最全的综合性本科大学(公办)。学校创办于1958年,办学历经48年。宜春学院位于正迅速崛起的赣西中心城市??宜春市(全国第一个生态城市)。新校园依山傍水,自然风光迷人,南与浙赣线毗邻,西接320国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我校高安校区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位于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吴有训的故里?高安市,距省会南昌仅45分钟车程。宜春学院现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设有11个专业学院,113个本、专科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5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7000余人。学校有教职员工10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人,正、副教授3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人,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8人。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一批院士、博导以及外籍教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江元生教授为宜春学院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研究员和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王磊博士为宜春学院名誉教授。
    宜春学院有各类实验室100多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810.84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4余万册。学校同时设有教育、科研、实习基地和实验工厂162个,附属中学1所,附属医院3家。学校还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美容医学研究所和生物工程研究所。其中生物医药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以来,宜春学院科学研究发展迅速,陈武研究员主持的生物药学课题已列入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44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 等3030余部,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1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0项,通过省级科研项目技术鉴定50多项,完成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9项。
    宜春学院新校园占地面积1250亩,现有建筑总面积42万平方米,是江西省第一所统一规划、全新设计、一次性建成的现代化一流大学校园。学校同时还建有一流的现代化体育场馆。2004年全国第五届农运会部分比赛项目在宜春学院进行。学校的学生生活设施齐备,现代化的学生公寓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对外交流及上网等需要。目前,学校正追踪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办学,打通向海外输送人才的通道。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并获职业证书和专业证书。为激励广大专科学生,不断提高学历,学校开通了专升本“直通车”。同时,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就业服务,就业率达90%以上。

    [!--befrom--] 2012-05-30
今讲高考升学

账号密码登录

注册
其他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