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启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南极极端环境下的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标志着我国在极地能源领域实现绿色科考。太原理工大学是这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单位,孙宏斌教授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自投运以来,受到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CGTN、China Daily等央媒报道,引发全球科学界对中国引领南极科考的广泛关注。
2025年7月22日 Nature News首页
7月22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新闻头条以“China is boosting its Antarctic research.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the world?”为题,聚集中国南极科考最新进展,高度评价了由我校孙宏斌教授牵头设计研发的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报道采访并引述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评述与观点。
文中,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介绍“秦岭站是中国在南极南部的首个科考站...将开展海洋和陆地生态学、海冰、地球物理学和野生动物等方面的研究”。国际冰川学会前副主席、新西兰奥塔哥大学Christina Hulbe教授评价“秦岭站为应对一系列南极科研前沿挑战提供了很好的地理条件”。
文章报道,今年初秦岭站已部署了一套清洁能源系统,包括:光伏、风机、储能电池和储氢设备,预计能满足该站超过50%的能源需求。诺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aniel Kammen教授在文中高度评价“其他科考站应学习秦岭站这一做法”。
此前,多位国际极地研究著名学者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Kim Yeadong在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中指出“在南极建设清洁能源平台面临巨大技术挑战,秦岭站近期实现6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成果值得关注...不仅响应了全球碳中和共识,更为南极科考站的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极地能源专家、阿拉斯加大学Richard Wies教授在IEEE Electrification Magazine中评价“南极秦岭站已成功建成全球首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可全年运行的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这一里程碑式发展引领南极科学探索进入绿色新时代”。